•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艺术>>山高水长TXT下载>>山高水长>> 第四章 名人来信(3)TXT下载

    山高水长: 第四章 名人来信(3)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第四章 名人来信(3)

        臧老也笑了,不过他没有在意夫人的意见,也不反驳,仍是“吹”:“有人说,文章还是短些好。我不这么认为,说到底,要看文章有没有内容,我就觉得我这篇文章不空,挺有内容的。”

        这样的话,在凡人说来,真的有点吹牛,但从臧老嘴里说出来,我倒没觉得他吹牛,而是真切感受到一位老人的自足和得意。这样,他从一个高不可攀的名人高度,降为一个平和老人的位置,让我更觉亲近。

        环视屋内,墙上挂着几幅名人字画,题的多是“克家先生补壁”之类的谦词,因为距离远,看不清楚都是谁的书画。靠墙角处,赫然摆放着一尊臧老的头像!我当时就想,虽然头像已经是一件艺术品,但整天面对自己的头像,不害怕吗?近前看,是著名雕塑家张德蒂的作品。大手笔雕塑大人物,不同凡响。

        在知道我也写诗之后,臧老在我的题词本上,写下“生活,诗的土壤”相赠。我当时背着照相机,却没有想到要给他照张照片,更忘记了请他夫人为我们合张影,所以如果说到遗憾,这是一件一生都无法弥补的遗憾了。因为如今臧老已成古人,所以在他家的这一个小时,就成了我一生的回忆了。

        我和冯亦代先生的书缘

        几年前的一个冬天,某日有雪,想约人喝酒,却找不到要找的人,于是冒雪出门,到书店逛。购得一捆书回来。到家后,把书上的雪掸掉,依老习惯,拈笔,在每本书的扉页注明“某某日购于某某书店”。其中有一本,是冯亦代的《龙套集》,我信笔在扉页写上“1991年12月26日大雪纷飞中购于芳草地书店”。这本书的封面很有特点,是冯亦代的漫画像,侧面,嘴里衔着烟斗,烟斗又不是一般的烟斗。其柄,是一支钢笔;正在冒烟的烟斗,是一个头像,我推想正是冯先生本人!

        晚上在灯下翻书,就读这本《龙套集》。书中记人记事,对我多有触动,一时手痒,在书的边角涂涂抹抹,写几句议论。在《戴望舒在香港》一文中看到冯先生说很喜欢戴望舒的《雨巷》,“即使老了,当雨水落在伞上时,我还会蓦地想起自己的‘少年游’,而心里涌起了对逝去的青春的无可奈何的思念。”我不自量力地插嘴,在旁边注曰:“据说戴本人对《雨巷》并不十分偏爱。可见作品问世后,最主要的评论还是来自读者。”关于冯先生为何偏爱《雨巷》,或者说偏爱听雨敲伞顶的情调,这典故在后面还要交代。我当时读这本书,类似这种贻人笑柄的眉批还有不少。因为只是想到这是自己的存书,也算是私有财产吧,在上面涂抹两句也无妨。

        随后不很久,我又接连读到冯亦代的《听风楼书话》、《书人书事》两本书。冯先生是搞外国文学翻译的,他的文笔有个最大的特点,朴素。这很合我意,读他的文章,犹如听一位饱经沧桑、态度和蔼的老人在谈话,虽然声调平缓,但却内涵深厚。于是我有了想拜见他的愿望。很巧,北京有位青年翻译家毕君,和冯先生有来往,我在向毕君约稿时,顺便抄下冯先生的地址和电话号码。原想在北京直接找上门,不想公务繁多,匆匆忙忙,临到回程,也没有机会去冯先生的“听风楼”。回到郑州,我索性把这本《龙套集》装进大信封,邮给了冯先生,附上信说想请他在书上签个名。这种做法,颇有“追星族”的味道。

        书邮走多日,却没有消息,月余,我干脆追星到底,把电话打到冯先生家。接电话的正是听风楼主人,冯先生听我报了家门,立刻道:“书收到了,我一直等雪呀!北京这几天老不下雪,看看阴天,心想明天该下雪了吧,可没下。我一直在等雪。”这时候已经是初春,下雪的机会很小了。我在等,他也在等。

        雪终于没有下,这个故事没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初春时日,我与同事马君进京组稿,在招待所,我建议说明天去看看冯先生吧,马君表示同意,第二天下午我俩提了一瓶“杜康”酒,揿响了“听风楼”的门铃。

        “听风楼”实际是二层楼上的一个居室,“听风”缘于“文革”中打砸抢,把玻璃打烂,报纸挡不住寒风,只好听任狂风肆虐,再一个寓意是不愿参与帮派之争,躲进小楼自在逍遥。开门的正是冯先生,满脸的白泡沫,原来他正在刮胡子。把我们让到座位上,他解释说:“刚才接到你们的电话,我想满脸胡碴待客总不好,还没刮净你们就来了。”桌上显眼地放着一本书,正是《龙套集》,冯先生递还给我,说:“终于没有下雪,这也是个遗憾。”我接过,扉页题有一句:“谢谢你的青睐。冯亦代1992年春日日盼雪之中。”

        冯先生步履缓慢,身体像是不大方便,另一间屋里电话铃响了很久,他才慢慢走过去接电话。他生于1913年,屈指算来也80岁了,看着他的背影,我不禁想,冯先生老伴安娜去世后,谁来照顾老人呢?他接完电话回来,和我们聊天,我和马君分别与他合影,然后我把他拉在书桌边坐下,背景是书架,我说:“这张照片的题目是冯亦代先生坐拥书城。”

        随后我拿出“题签簿”,请他写句话,他翻翻本子,说:“我也有一本,是第一次文代会上发的纪念册,我请周总理签的名,周总理劝我把名字改成‘一代’,做个开创一代的人,我不敢改。”他在我本上的题字是:“诗的梦,应是人的梦。冯亦代涂于听风楼。”

        听风楼不久就成故迹了。冯先生乔迁新居,与黄宗英女士结为连理。我听到这个消息是在林斤澜先生家,林先生告诉我:“冯先生给你们刊物写的文章叫《女难》是吗,他没给你讲过为什么叫‘女难’?他年轻时候也有过浪漫,爱上一个女孩子,家里不同意。他现在还喜欢《雨巷》那首诗。还好,现在有黄宗英作伴,梦幻不再是虚的了。”冯先生在《光明日报》上撰文,题目叫《辞听风楼》,他在这里住了近二十年,一旦作别,心里难免栖惶,所以文章充满深情。我把这篇文章剪下来,放在《龙套集》里。

        在以后的几年里,我从没有忘记给冯先生寄杂志,但是再没有给他去信去电话,他很忙,有很多东西要翻译,我不愿过多地打扰他。不过后来事情有了进展,是冯先生有一次应邀,来郑州的越秀酒家讲座,主办方宴请他时,他提出:“能不能联系到段海峰?我想见见他。”于是主办者给我联系,可惜,没有联系上。这是事后,相关人士告诉我的。要说遗憾,这又算我的一件憾事了。</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山高水长,小说《山高水长》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山高水长 第四章 名人来信(3)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