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艺术>>山高水长TXT下载>>山高水长>> 第二章 张中行先生不为人知的一些细节(4)TXT下载

    山高水长: 第二章 张中行先生不为人知的一些细节(4)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第二章 张中行先生不为人知的一些细节(4)

        事情过去不久,我也慢慢淡忘此事,不想张先生不认为这事无聊,竟然回了信,而且信中还夹寄书法一桢,令我喜出望外。

        信上说到:“寄来蟋蟀收到,雅意心领。惜乎邮寄过程中,其中一只翅膀折断,不过不影响鸣叫。本着来而不往非礼也的古训,回赠拙字一幅,请求两正,聊以补壁。”

        说两正,是因为诗是先生自己所写,书法也是出自先生之手。这幅书法,是先生赠的最大一幅,装裱之后,挂在我家厅堂之上,内容让我背得滚瓜烂熟:

        “甲子回环又一春,马羊去后又逢申。新风已叹冯唐老,旧雨仍怜季次贫。紫陌频惊寻梦客,蓝桥不见送浆人。安期巨枣知何似,且洗陶巾做隐伦。”

        诗里用典很多,显示出张先生深厚的文字功底,对我而言,显得还很有难度。有用了很长时间查了资料,算是大概理解其意。

        后来张先生来我家,看到墙的字,只是点点头,没有表示出特别的惊喜。我拿出小尺寸的名人题签本,请他再写了一遍。

        不过内容虽然能难住我,但难不住另外的高人。那是后来我到北京金克木先生家,请金先生题字时,金先生先看了一遍题签本,翻到张先生的这首诗,立即说:“张先生用典十来个,是想做隐士呢!”

        高手过招,从来都是点到为止。

        和张中行先生的最后一面

        人生百岁,终有一死。人生规律,概莫能免。

        张中行先生去世日是2006年2月24日,这一年,他是97岁。

        因为我跟张先生相熟是出了名的,圈里不少人都知道。所以随后郑州的记者就找我,来办公室采访和拍照,在2月27日的《东方今报》上报道了我和张中行的交往过程,还配发了照片。又因为我是《未名湖畔三雅士》的作者,此文记述了我和张中行,季羡林,金克木三人的交往印象,先是发表于《名人》杂志,后经《读者》杂志转载后,影响很大,所以《南方周末》的记者也打电话,在电话里对我做了采访。

        3月1日晚,我带儿子段蒙去北京,准备送张先生最后一程,我知道,这是最后跟张先生见面了。

        次日,我们到八宝山为张老送行。

        三月的北京,还是春寒料峭,我们父子顶着寒风,坐车往西到八宝山。八宝山的大名,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这里安葬的,都是非富即贵的人物,而我们是第一次来这里,目之所及,都觉得处处庄严和肃穆。

        张先生的追悼会是在竹厅,深黄色的长方型小木牌上,“竹厅”两个绿字,秀美大方。追悼会很简单,没有讲话,没有悼词,等候见他最后一面的人,都默默地在大厅外面排着长队,治丧委员会给每个人都发了一份张先生的生平和一朵小白花。

        这时,我见到一些熟悉的人物,如著名的高官,新闻出版界名人,以及僧人,他们都是提前进入瞻仰室的。在这个时候,仍然是地位在起作用。

        当然先见后见,没有本质的不同。一会长队开始向前移动,是轮到我们瞻仰的时候了。进入灵堂的来宾,还都在题签上签名,我和儿子也签上自己的名字。缓步进入灵堂,张先生的大幅照片,微笑着看着人们。灵堂正中,张先生静躺在灵枢里,面色安详,看到老人这熟悉的面孔,我不由得悲从心来。从此一个布衣大师离开了我们,我与我的精神导师从此人神两隔!

        我的写作之路,张先生是我最重要的指引者,我以前一直在摸索写作风格,探求特点,但总是不得其法,写出来的东西要么虎头蛇尾,要么非驴非马,甚至连发表的东西,后来看看,也是极不满意。而自从接触到张先生,学习了他的写作风格之后,我从受影响,到喜欢,到追随,到模仿,结果后来写出来的东西,竟然还真有自己的特点了。后来听说中国作协在讨论发展新一届会员时,有评审委员在谈及我的作品时,说“此人年龄虽然不大,但文风老辣自然,语言平和而有特色,建议入会”云云。这一切,当然得益于张先生的影响。

        摆满四周的挽联,我用相机拍下几幅,“横议说梦几多情,常人哲语负暄琐话;禅外顺生百事经,天降下民流年碎影。”挽联内容是以张先生作品相嵌,《横议集》、《说梦草》、《负暄琐话》、《禅外说禅》、《顺生论》、《流年碎影》。“文学中西合璧,思想行藏联珠。”这个评价对张先生可谓恰如其分。

        张先生的女儿,头发完全花白,她捧着父亲的相框,神色凝重。照片上张先生戴的帽子,正是我第一次见他时,他戴的那个帽子。

        还是在张先生躺在家里时,有一次我给他打电话,问他身体如何,电话那端,张先生的声音已经虚弱:“躺着啊,等死啊!”我听了,心里有些悲凉,甚至不愿意正视张先生已经是九十多岁高龄的现实,而是安慰他:“你身体会好起来的。”张先生显然知道自己处在什么境况下,他在电话里,声音小了很多:“人老了,也是怕死。命运不在自己手里的时候,更是怕死。”我相信张先生的话,也相信他的判断。他写《顺生论》,洋洋几十万言,对于人生,他是有太多的点评权利了。在《顺生论》最后的章节,他谈到了死亡,显然也是不那么慷慨。毕竟,人都是对生命有留恋的,那些年纪轻轻的人,之所以敢说不怕死,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死是什么,而真到了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甚至连死都没有能力去死的时候,人是不敢再说那样的大话了。面对生死,张先生又给我上了真实的一课。

        此时我站在张先生女儿身边,和她合影,正中,是张先生的遗像。这是我与张先生的最后一面了,从此阴阳两隔。

        张先生的著作,存我案头,张先生的音容笑貌,存于我心。</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山高水长,小说《山高水长》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山高水长 第二章 张中行先生不为人知的一些细节(4)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