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艺术>>温文载道TXT下载>>温文载道>>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TXT下载

    温文载道: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

        2006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专程来到北京师范大学,亲切看望青年学生,与大家共度五四青年节。在与学生的亲切交谈中,温总理说道:“有人认为启发式教育是苏格拉底的发明,其实应该是孔子的发明。孔子出生早于苏格拉底八十二年,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谓‘不愤不启’,就是当学生还没有搞通问题时,教师要给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开启思路;所谓‘不悱不发’,就是当学生对问题尚未考虑成熟难以表达时,老师要帮助学生明确思路,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启发式教育的好处在于能够培养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我们不仅要使学生会动脑,还要会动手;不仅要教他知,还要教他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述而》,原句是:“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对他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采用的启发式教学法的表述。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将孔子这句话中的关键词解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朱熹认为,“愤”是指学生心里想把问题搞懂,却又自己搞不懂;“悱”是指学生想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却又表达不出来。这其实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经的心理活动。“启”即是在学生思之而无所得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开启思路。“发”就是在学生有所得却不会表达时帮助学生确定思路,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方形的物体有四个角,举出一个角就可以推知出其他三个角,因此“反”是指反复推求,反证。“复”则是指重复,再次举例教导学生。

        因此整句话我们可以解释为: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到学生冥思苦想仍然想不通的程度就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难以表达清楚的程度就不要去启发他。如果在指导之后,学生仍然不能举一反三,说明他没有真正地掌握知识,那就不要再举例子了。同样是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朱熹还引用了程颐对这句话的理解:“愤悱,诚意之见于色辞者也。待其诚至而后告之,既告之,又必待其自得,乃复告尔。”用现代白话来说就是,“愤悱”是学生迫切求知心理的具体表现,只有当学生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后再点拨开导他。而且在简单的指导后,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等他自己有所收获时再进行教导。而且程颐在《二程集》里说道:“盖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固,待愤悱而后发,则沛然矣。”大意是说,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老师才加以启发指导,学生才会真正深刻透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教育主张至今都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和睿智的光芒,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他在那个奉行“学在官府”的时代就提出了“有教无类”,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从教的角度,他提出“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等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从学的角度,他提出“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事半功倍的学习途径。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中,我们可以得出,作为老师来讲,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适当引导,有的放矢,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填鸭式”地单纯由老师灌输知识,甚至搞“一言堂”,否定学生的不同见解。</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温文载道,小说《温文载道》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温文载道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