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家庭生活>>正说成语TXT下载>>正说成语>> 正说成语 第七章(2)TXT下载

    正说成语: 正说成语 第七章(2)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正说成语 第七章(2)

        其实从字面上看,把“上下其手”理解成“猥亵”、“”之类的还真的很形象直观呢,只可惜我们玷污了先人们的智慧。再说,古人那时可能也没这挡子破事。

        正说成语之六三

        杰伦的歌声是否不绝如缕

        周杰伦在省城搞了场演唱会,大报小报的评论统统都在说“周杰伦的歌声余音绕梁,不绝如缕”,杰伦的歌确实很有影响,说“余音绕梁”也许也不为过,但加上个“不绝如缕”这样的评论,真不知道是在捧他还是臭他。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不绝如缕”,也作“不绝如线”、“不断如带”。它大致有三个义项。

        一是形容形势或局面十分危急。绝:断;缕:细线。像一根细线那样连着,差一点儿就要断了。如:《公羊传?僖公四年》:“楚有王者则后服,无王者则先叛,夷秋也,而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清史稿?礼志三》:“洎朱温以下,或起寇窃,或为叛臣,五十余年,国统不绝如线。”。(原作“不绝若线”)

        二是形容声音微弱、悠长,时断时续。如:苏轼《前赤壁赋》:“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三是比喻子孙衰落或技艺或其他方面的继承人稀少。如:《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降及孝成,复加恤问,稍益衰弱,不绝如线。”;柳宗元《河东先生集?寄许京兆孟容书》:“荒陬中少士人女子,无与为婚,世亦不肯与罪大者亲昵,以是嗣续之重,不绝如缕。”。

        对照这三个义项,没有一个适合周杰伦余音绕梁的歌声,这应当是个误用。现在,这个词人们频繁地用着,但绝大多数都是在误用,而且很多是误用成了相反的意思。

        第一种误用是将其理解成“络绎不绝”的意思。如:“据他说,从头天傍晚,来霍顿卡的人就已经川流不息,在通往广场的各条道路上人群不绝如缕。”(金融网2007-11-20);“山海关老龙头,海浪依旧拍打着入海石城,蓝天下的澄海楼依旧巍然耸立,来自国内外的游客也依旧熙来攘往,不绝如缕。”(新华网2007-7-31);“而临近则有镜泊湖和火山岩洞,来此度假的人不绝如缕。”(东北新闻网2005-6-15);“抬眼望去,但见街头巷尾,人头攒动,进进出出,连绵往复,不绝如缕。”(《今晚报》2006-2-10);等等。

        第二种误用是将其理解成“连绵不绝”的意思。“苏州法律界对该案的关注仍在持续中,对于劳务派遣的争议不绝如缕。”(苏州新闻网 2007-9-10);“黄昏,京戏唱腔在银厂沟外的原野上婉转回旋,不绝如缕。”(《四川工人日报》2007-8-17);“校长依旧平静的语调,我的心里却掀起了波澜,像浪排击礁石的心岸,不绝如缕。”(《新民晚报》2007-7-29); “改革开放以来,加大教育投入的呼声不绝如缕,但始终没有认真落到实处。”(博客网2006-3-17);等等。

        第三种误用是将其理解成“不断延续、承继、传承”的意思。如:“每日新报日坛中学严谨而丰厚的学术衣钵的传承始终不绝如缕,润物无声地影响了一代代学子。”(《中国教师报》2007-11-21);“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杨门女将御寇国门的传奇历史上不绝如缕。”(奥一网2007-9-14);“‘志于学而游于艺’,是中国文人的传统。特别是唐宋以来,文人而兼善诗、书、画者不绝如缕。”(人民网2006-5-16)“博士、硕士以至‘海归’‘跳楼’、‘出走’已不是新闻了,偏偏后继者不绝如缕,以昂贵的鲜血一再刺激我们日渐麻木的神经。”(光明网2005-10-24);等等。

        写到这,又想起了杰伦的歌声,虽口齿不清,不知所云,但旋律优美,余音绕梁,而不是“不绝如缕”。

        正说成语之六四

        一蹴而就,无关“进球”

        我国古代有一项古老的足球游戏叫“蹴鞠”,它起源春秋战国时代,当时是一种民众的娱乐活动,汉代时还成为当时军事训练的一种重要手段。这项古老的体育运动历经两千三百多年的发展演变,一直传承至今。

        “蹴鞠”一词,最早载于《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游说齐宣王时形容临苗人民富庶的生活状况:“临苗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即用脚踢,“鞠”是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

        北宋文豪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写道:“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古人读书强调成圣作贤,这句话大意是说,天下的读书人,谁不想一下子就成为圣人的?

        后来,有一个成语叫“一蹴而就”,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也作“一蹴即至”。

        现在,人们常常将“一蹴而就”与“一气呵成”混为一谈。“一气呵成”是形容诗文气势畅,绘画或者音乐作品等意蕴连贯,也形容写文章、做事情很紧凑,不间断,不松懈,迅速完成。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这副画、这个曲子)一气呵成”,也可以说“这篇文章(这幅画、这支曲子),是他一气呵成的”。表达这样的两种意思的地方不能用“一蹴而就”,我们不能说“回想起最初的写作经历,蔚银良仍不敢相信自己的作居然是一蹴而就写完的”(2007年10月10日《南方都市报》),也不能说“大部分作品都是书法家一蹴而就”(2006年1月24日《华商晨报》)。</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正说成语,小说《正说成语》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正说成语 正说成语 第七章(2)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