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家庭生活>>大困惑TXT下载>>大困惑>> 六、第二代移民:今天的教育问题明天的社会问题TXT下载

    大困惑: 六、第二代移民:今天的教育问题明天的社会问题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六、第二代移民:今天的教育问题明天的社会问题

        由农村进入城市的农民工,他们的后代会在他们所在的城市出生长大。这一代的孩子没有体会过由农村进入城市的过程,他们对生活的要求是根据身边的环境而制订的标准。他们对于权力和地位的渴望十分强烈,在这样的驱动下,这些打工者的孩子们没有足够的忍耐性去面对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如果他们没有接受正规的教育,那么就无法避免出现仇视社会的心理,弄不好还会酿成悲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做一个“改善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研究课题,这个研究项目中的一项内容是,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对北京态度的调查。题目是“你羡慕北京的孩子吗?为什么?”

        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回答羡慕的流动人口子女占42.1%,而回答不羡慕的流动人口子女有57.9%。其中,他们表示羡慕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北京的孩子有高楼住,而他们则是住自己搭的简易房;北京的孩子很快乐,不用干活,而且北京孩子的学习环境非常优美,他们的家庭比较富裕,家里有电脑和无数的课外书。回答不羡慕的原因则比较极端,他们说因为北京的孩子也和他们一样都是中国人,活在一个国家里;而且,北京的孩子过于高傲,没有自立自强的精神,他们瞧不起外地人、乡下人,那我们也不把他们放在眼里,虽然北京的孩子现在很幸福,可是不一定长大后也一定幸福,除非有丰富的知识才能真正幸福。

        其实,北京孩子让人羡慕无非是他们有十分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而他们自身所散发的优越感却令部分外的孩子产生了妒忌。这些流动人口的子女已经明显感觉到了自己和城市孩子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又是很难逾越的。似乎美好的生活只是别人的事情,而自己只能永远处于边缘地带。这些孩子的心理和对社会的态度,必须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教育是人生必经的一个阶段,如果这些孩子在受到不平等待遇的时候,没有人加以正确引导,这就会加深他们心理被歧视和对立的感觉。同时,也会加剧城乡差距的恶化,如果不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教育,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很可能使他们出现对抗心理。这就是如今重视打工子女学校、关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主要原因。可是,目前这些条件简陋、设施不规范的打工子弟学校,明显不能教育好流动子女的孩子,而这就是需要政府发挥作用进行主要调节。

        不给打工子弟学校注册的是教育部门,可是长久以来,出面取缔学校的则是治安联防队员和警察。在北京有一所最大的打工子弟学校,曾经先后四次被迫搬家,而学生们则永远记得校长在所有老师和学生的面前被带上警车的场面。在众多办学者的体验中,没有办学带来的光荣,有的只是耻辱和歧视。一些贫困地区会把失学的孩子组织起来读书,人们称这种现象是“一个也不能少”的义举,可是同样的事情放在了大中城市,则成为了“不可能的任务”。

        在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反映出来的是城市管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问题。虽然1979年之后,中国的户籍制度在人口流动的限制方面有所放松,农民已经可以“自由”进入城市,不过户籍制度却依然限制着农民的生活、工作、地位和教育等。而且,户籍制度还深深影响着流动人口子女上学的问题,如果没有城市户籍,外地户籍的学龄儿童一般在他居住的城市是不可能得到同等受教育的机会的。不论这些孩子是出生后被父母从家乡带到了城市,还是出生并成长在城市。

        那么究竟为什么要对流动人口如此“歧视”呢?一些人表示,之所以不让流动学校存在,是因为不想流动人口认为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解决了,不想流动人口没有后顾之忧地留在城市。因为这样下去,会吸引更多的农民来到城市,这是不利于城市稳定的。相反,要是不解决孩子上学的问题,就可以把农民“逼”回家乡,而且还可以给其他想进城的农民一个暗示。

        社会学博士韩嘉陵先生认为,目前城市人要认识到外来人口对所在城市的建设,以及对经济和社会上做出的贡献。他们种菜、卖菜,才使城市人可以吃上新鲜的蔬菜;现代化的大厦建造、造桥、修路,也全都是流动人口的功劳;他们清扫大街,使城市及其环境更加干净、漂亮。流动人口的工作辛苦,收入又低,给城市降低了财政的支出。而政府却以不能“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作为理由,用财政作为借口,推卸外来人口子女受教育的问题,这样做是十分不公平的。

        外地进城的流动人口,在农村的时候就交了教育的附加费,在进城之后还要交纳工商税务等等费用,可以说他们负担着双重收费,可是他们的子女却没有因此而受到任何特殊待遇,反而还要交纳更高的学费,最后得到的就是别人瞧不起的眼神。

        想把农民关在城市的大门外面,是不可能的事情。社会越来越发达,而人口的流动则会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不再是暂时的问题,今后的社会流动性不会消失,只会越来越大,而社会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快。

        现在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难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就是基础教育由县、乡财政管理的教育体制。义务教育阶段需要的经费都是由地方上的政府承担的,由于流动人口子女没有所在城市的户口,所以就不能享受当地政府负担的教育经费。

        城市化过程中的流动人口教育问题,也是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由中国的政治角度看,给外来的儿童提供享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是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严肃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公平性,以及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目前有一个需要引起人们重视的问题,就是流动人口子女已经感觉到,自己和城市的孩子存在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在城市的壁垒面前是无法逾越的。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对社会待遇的强烈不平等感,这会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和对立感。

        专家指出,要注意“边缘人第二代”的社会心理素质有别于他们的父母,他们是处在社会边缘的人,很有可能会变得“激进”化。清华大学的教授秦晖表示,“移民第二代的价值系统、心理状态与社会角色肯定不同于上一代,而这些变化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他们与主流社会的冲突,也可能会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他们与主流社会的融合。”

        秦晖教授还强调,“对于那些受到身份性歧视的‘弱势群体’而言,他们的平等要求首先是以自由为前提的。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和基本人权保障,可以遏制本地人的排外倾向。尤其是劳务市场的开放和劳工个人公民权利、就业自由的获得,能使移民二代得到更多的平等机会,填平他们与本地人之间的鸿沟。如今城里人对外来工或进城农民有顾虑,但作为共和国公民他们双方权利的平等是大势所趋。”

        很多教育界人士,在这个问题上其实早已达成共识,他们认为给孩子读书的机会,要比看着他们流浪街头变成文盲、法盲好。而对于条件简陋的打工子女学校,不应该单纯追求硬件的设施。另外,打工一族给社会和政府带来了很多的好处,所以社会各界也应该对他们予以理解和帮助。

        打工子弟学校现在能够在各地顽强的发展起来,就是因为它有着广阔的现实社会和文化的背景。农民大批的进入城市,而他们也不再是为了出卖劳动力,他们也希望有一个正常的家庭,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教育,过上正常的生活。可是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教育上存在的壁垒,却把他们排斥在城市应有的教育保障体系门外。打工子弟学校虽然条件差点,可是那里的学费低廉,一学期大约是几百元。很多的打工者宁愿选择这种“边缘”却平等的方式,去让孩子接受义务教育。

        有关专家对于如今的打工者子女,急需接受正规教育的紧迫问题,表示了高度的重视。他们觉得,城乡差别,只能加深他们心中的被歧视感和对立感,假如再不对他们进行正规的教育,则是十分危险的行为。“多建一所打工学校,就等于少建一座监狱”的这种说法,也许有点偏激,可是却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1998年3月,国家教委在“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中规定:流入地政府应该承担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职责,允许社会组织和个人创办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简易学校,对学校创办条件应酌情放宽。”可是,地方的教育部门在贯彻和执行这些规定的时候,做出的行动却无法使人满意。据了解,很多地方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制订任何相关的实施准则。

        无论是打工子弟学校的去留问题,还是成千上万的打工者子女眼前急需解决的接受教育的问题,都应该由提高全民族教育文化素质的全局出发,脚踏实地地探索更多切实可行、灵活实用的办法。所有不顾现实以满足城市管理为借口,强硬干涉甚至粗暴的做法,都是极为不可取的,不负责任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孩子应该接受义务教育权力的一种漠视,甚至是严重的渎职,是应该受到社会各界鄙视的。

        教育界的专家对此情况提议,政府部门应该先解决打工子弟学校的办学合法性,加强扶持和投入,然后在此基础上,严格的制订针对这些学校的办学规则,对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的监督计划,让这些学校在公平竞争的过程中,提高办学的水平。

        另外,各地的公立学校应该大幅度的降低入学赞助费,转变成接受打工者子女的主要渠道。这样做是因为,独生子女的入学高峰期过去之后,就会发现很多学校还面临着生源不足、教学资源闲置的问题。长远上说,这还要依赖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城乡二元结构之间壁垒的消除。

        中国大约有400万的流动人口子女,这些孩子并不是所有都入学难,主要不能接受教育的是民工的子女。关注打工者子女的教育问题,让他们不再流浪街头,让他们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课题。因为,这些孩子的命运,和国家整个民族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

        所有进城的打工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留在城市发展,而下一代人也不愿意再回到家乡。所以,等这代孩子长大,可以成为社会的一分子的时候,他们小时候接受的教育就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是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如果不能客观、长远的看待此问题,不能把存在严重缺陷的义务教育问题解决,那么,后果将会很严重。</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大困惑,小说《大困惑》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大困惑 六、第二代移民:今天的教育问题明天的社会问题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