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家庭生活>>驼峰航线TXT下载>>驼峰航线>> 滇缅公路永远记得他们(1)TXT下载

    驼峰航线: 滇缅公路永远记得他们(1)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滇缅公路永远记得他们(1)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军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从那一天开始,几十万日本陆海军,从陆地、海上、空中,向中国发起了疯狂的进攻,几个月之内就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先后失守;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又遭沦陷。这时中国主要的大城市、95%的工业、50%的人口已全部处于日本铁蹄之下。更重要的事,中国的沿海港口也几乎全被日本控制。华东地区通往国外的主要海上通道和香港经粤汉线的重要国际运输线被切断,日军在亚洲步步逼近,这时中国内地从外界获取抗战物资仅存3条陆路运输线,一条是从云南昆明经滇越铁路通往海防;另一条从昆明经滇缅公路到缅甸的腊戍再转仰光;还有一条是从新疆的公路通往前苏联。可是,不久这3条陆路运输线也先后被切断和封锁。

        中国本就十分衰弱的国防工业受到严重打击,中国接受国际援助的海上通道也被截断了。武汉会战以后,中日双方进入战争的相持阶段。战争变成了消耗战。对于中国来说,物资供应问题此时显得异常严峻起来。

        日军进攻上海时,中国就向国际社会发出救援呼吁,因为前苏联的远东边境同样受到日本威胁,所以前苏联对中国表示同情并给予支持。但前苏联自1941年4月和日本签署了《苏日中立条约》后就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一切外援都是不可靠的,中国需要自己努力!

        得知祖国遭日本侵略,旅居在海外的华侨纷纷捐款捐物,筹集了大批国内急需的药品、棉纱、汽车等物资。国民政府还拿出极为珍贵的外汇从西方购买了大量的汽车、石油、军火等,这些物资暂时就堆放到海防港,需要紧急运回国内。

        海防港是越南的一个港口,也是到昆明的滇越铁路的起点。中国沿海港口,海上通道被日军占领封锁后。滇越铁路成为唯一的国际运输线,而存在海防港的物资成为关系中国生死存亡的希望。当时的中国就像一个危在旦夕、急需输血的病人。海防港的物资就是准备流向中国的鲜血,但唯一的血管──滇越铁路距离日本当时占领的广东太近,一旦遭日军轰炸极易全线瘫痪。因此,中国急需在云南建一条通往印度洋的交通线作为安全的国际运输通道。

        1937年8月,云南省主席龙云向蒋介石提出《建设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的计划》,建议修筑一条从昆明出发,经云南西部到缅甸北部,最后直通印度洋的铁路和公路。考虑到即将到来的实际情况,蒋介石大为支持。

        10月,国民政府官员火速赶到昆明,同云南省政府协商,11月初,最后确定了滇缅公路的路线——由昆明经下关、保山、龙陵、芒市、畹町出国,然后在缅甸的腊戍与缅甸的中央铁路接通最后直通仰光。路线确定后,龙云派缪云台作为特使前往缅甸与统治这里的英国殖民政府洽谈在缅甸修路的事宜。

        由于施工任务紧急,国民政府提出滇缅公路“先求通、后求好”的方针。严令公路沿线应征各县必须在1937年底以前开工建设,限期3个月之内先建成一条可以勉强通车的简易公路。

        1938年1月,滇缅公路总工程处紧急成立。

        滇缅公路修建之难,难在公路经过的80%的路段是崇山峻岭。由于抗战形势的日益紧迫,滇缅公路的很多路段只能边勘测边施工。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战前就十分缺乏,抗战开始后,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尖锐。况且滇缅公路要从云南边境地区流行“瘴气”的地区经过,这更成了阻碍工程技术人员招募的一个大问题。

        滇缅公路总工程处对流落到昆明的一些有文化的年轻人进行培训,在短时间内学习地理和地质方面的知识,学习如何加快公路工程进度、用沙砾平整路面、把一条曲线慢慢拉成一条直线、减少急弯和陡坡、改良排水系统,以及如何修建载重量不能小于10吨的桥梁等等一些课程。这种速成似的培训,是不可想象的。但在那个刻不容缓的年代,抗战高涨的年轻人产生了惊人的学习效率,后来这些人在滇缅公路建设中磨炼成为技术骨干,成为滇缅路上的奇迹。一批批技术人员穿越敌占区,冒险越过日军封锁线,长途跋涉于湖南、贵州、云南重峦叠嶂的山区来到昆明。很多人行到半路盘缠就已用光,靠一路典当随身行李和衣物才终于抵达目的地,还有一些人因劳累体弱,就死在了旅途之中。

        1937年底,临近春节的时候,滇缅公路沿线近30个县的劳工约20万人被征集来修筑公路。这些人多为农民,男女老少皆有。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一只筑路大军:各种各样的民族,只有很少的男人是壮劳力,因为大部分青壮年都被征去当兵了。大部分的是妇女、老头、孩子,他们穿着用蓝色土布制作的衣服,孩子们还带着自家的宠物:狗、鸡和长尾巴的小鹦鹉。在傣族地区,那些跟着大人来做工的孩子还带着猴子。

        这些劳工家距筑路工地远近不一,但是最少的也要走路3—5天才能到达路段修建地点。劳工都自带干粮,行李,甚至锄头、畚虎扁担、刀、斧头等简易工具也是从自己家里带来。到工地后,就搭草棚,住洞穴,实在没有住的地方了,就栖息在岩石,树丛之中。由于工具简陋,只能靠锄挖,肩挑,人扛。战事紧迫,工程需要尽快完成,他们不得不需要昼夜赶修,劳动强度极大,又没有足够的食物。施工条件恶劣,要时时经受风吹雨淋。在寒冷的冬天,手脚都冻僵了,长了冻疮;炎热的夏季,蚊虫多,叮咬厉害,脸上身上起了大大小小驶清的红点。瘴气蔓延,疟疾大面积流行,又没有足够的药物可以救治,大批人因此死亡。</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驼峰航线,小说《驼峰航线》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驼峰航线 滇缅公路永远记得他们(1)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