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传统国学>>流氓与贵族TXT下载>>流氓与贵族>> 第八章 良知与正义苍生与鬼神(6)TXT下载

    流氓与贵族: 第八章 良知与正义苍生与鬼神(6)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第八章 良知与正义苍生与鬼神(6)

        既然礼流于外在形式,缺少内心的真诚,孔子便引进“仁”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仁”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那么“礼”只能是空洞的形式;没有“礼”的外在规范,“仁者见仁”的个体自然流露势必会造成社会失序。

        孔子走了之后,“仁”被孟子推到极致,“礼”被荀子拉到极端。仁既然是至善,就不该仅仅停留在心中,而应当深入到实践中成为看得见的东西。据此,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在孟子看来,践行仁政就必须满足民众的需求,只有民众快乐了,执政者才会快乐。那么,实行仁政的依据又在哪里呢?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只要是人都会有此心理,好比人们见到一个孩子将要掉到井中,不自觉地就会紧张担忧。这种心情不存在任何私利与目的,不是为了讨好其父母,也不是为了获得好名声,仅仅因为是个人。据此,孟子提出了著名的“四端说”,即“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公孙丑上》)

        “四端说”折射出孟子的性善论,每个人既然本质都是善良的,那么就应该而且能实现爱人,即便是君主也毫不例外,否则君主与禽兽无异。而在政治实践中,实行仁政的根本就在于摆正君民之间的关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与孔子的忠君不同,孟子则为民鼓与呼,对君主不留一点面子。不妨举两个例子,两个例子都是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

        第一则,国家治理不善的责任问题。

        孟子:您的国民把老婆孩子托付给朋友去楚国办事。回来后,却看到老婆孩子在挨冻受饿,您说这样的朋友能要吗?

        齐宣王:这个朋友不能要。

        孟子:如果您的官吏不能尽到职责,怎么办?

        齐宣王回答:撤掉。

        孟子:那么国家没有治理好,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傻了,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第二则,暴政的君主就是独夫民贼。

        齐宣王: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事吗?

        孟子:文献确有记载。

        齐宣王:这可以说是大臣弑君吗?

        孟子:破坏仁的叫做贼,破坏义的叫做残,残贼之人叫做独夫。只听说周武王杀掉独夫民贼商纣,没听说他杀掉君主。

        在孟子看来,如果一个政府不让国民高兴快乐,肆意地践踏公平正义,那么人民有权凭借暴力推翻它。孟子不屈服于权贵的精神即便在今天也弥足珍贵,孟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要活得有浩然正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当生命与道义发生冲突,孟子反对苟且偷生,主张慷慨就义,以生命终结完成自己的高尚人格,这是义的最高境界。

        我在大学毕业后曾艰难择业,那时心情也很沮丧,李元先生让我读读《孟子》。这些年过去了,我虽然对《孟子》只是略懂一些皮毛,但其“浩然正气”则不时激励着我,让我在喧嚣的尘世里多了几分正义之气。

        孟子推仁而讲义,荀子隆礼而重法。虽然荀子以孔子正宗传人自居,但他的理论与孔子已经有了很大不同,他对礼的解释已经颠覆了以往说法。在荀子看来,礼只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必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有是正常的,而强烈必然引起争夺,为了保障人类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秩序就要制定礼。礼是一切法的基础,它是国家的根本,其他法律的制定必须以礼为基础。违背了礼就是违背了法,违背了法也就违背了礼。

        表面看来礼与法站在同一高度,这显然违背了荀子的儒家传人身份。所以,荀子主张法运用的范围仅仅是平民,礼适用的范围仅仅是贵族。不过,平民与贵族的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平民可以为贵族,贵族也可以为平民,荀子是反对宗法制度的。如此,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每个阶层的人就按照每个阶层的原则办事,这就避免了社会混乱。荀子虽然强调法的重要性,但他并不反对君主。他相信君主只要爱民有道国家就会长治久安,可惜君主与我们的希望总是背道而驰。不过荀子也警告执政者“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荀子·王制》)。

        与人民为敌会死得很难看

        贾谊基本继承了荀子的礼法思想,只不过对礼的阐述更加具体化了,使实际操作成为可能。他用一些具体礼制来标示人们等级身分的区别,如名号、旗章、礼仪、秩禄、冠履、衣带、环佩、车马、宫室、器皿等等。这些外在的东西就能区分人的身份与地位,而其中最为突出就是穿衣戴帽。

        道理很简单,大家如果都,那么根本看不出人的地位等差。如果比房子又很麻烦,总不能像拎鸟笼子那样拎着房子吧,所以穿什么就显得异乎重要了。

        贾谊也重法,而且把荀子法的外延扩大了,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把制度也归结为法的内容之一。与荀子的人治思想不同,贾谊认为“法治”高于“人治”。黄帝与炎帝是亲兄弟,各占天下一半。黄帝要实行其号令,炎帝就是不听,结果双方“战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贾谊认为如果缺乏明确有效的制度,即便黄帝也无法应付潜在的混乱。相反,如果有效的制度一旦确立下来,即便是遗腹子承接大统国家也不会发生动乱。</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流氓与贵族,小说《流氓与贵族》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流氓与贵族 第八章 良知与正义苍生与鬼神(6)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