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传统国学>>天崩地解TXT下载>>天崩地解>> 崇祯的南迁之议(3)TXT下载

    天崩地解: 崇祯的南迁之议(3)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崇祯的南迁之议(3)

        更有满族将领放言:“宜乘此兵威,大肆屠戮,留置诸王以镇燕都,而大兵则或还守沈阳,或退保山海,可无后患。”《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虽然此议被多尔衮以努尔哈赤有遗命说如果占领北京就迁都北京为由否决,但多尔衮随后在甲申六月发布的告文中却道,“不忘明室,辅立贤藩,戮力同心,共保江左者,理亦宜然。但当通和讲好,不负本朝”,就很显然地承认了被“辅立”的“贤藩”南明福王,是崇祯的继承者,而且希望可以与清两不相犯。同时又说“河北、河南、江淮诸勋旧大臣、节钺将吏及布衣豪杰之怀忠慕义者,或世受国恩,或新膺主眷,或自矢从王,皆怀故国之悲,孰无雪耻之愿?予皆不吝封爵,特予旌扬”等等,这也表示了他当时还没把河北、河南、江淮彻底当做清的管辖地,还是把那里看成是明清双方两可的地界。

        所以,这一切都充分证明清的高层,包括多尔衮在内的决策集团,当时并没有作出南下的决策,只是打算先守北京再说。对于要不要继续南下和西进,或者说能否一举攻占和统治全中国,就算退一步不说他们没有这个想法,至少他们对此没有把握、心中无底,是确实无疑的。出自清实质上的首脑、军政一号人物多尔衮的这句“何言一统?但得寸则寸,得尺则尺耳”,就是此等思想最好的例证。

        由此可见,当时大明的山河虽破,但尚可以收拾。换个角度甚至可以说是山河还根本未破。因为这个时候,无论在政治、军事、物资以及民心、地理等方面,清都是如履薄冰,岌岌可危,所以多尔衮等人只想守住北京的战略思想,摆在当时是非常客观和务实的,而且是十分艰巨的任务。

        自大顺军出京西走后,河南、河北、山东大部地区的统治,一度同时成为真空,清无心也无兵力去建立统治机构,于是当地的明官吏和百姓纷纷起来组织武装力量自卫,并急切盼望史可法等举军北上收复明地。

        四月二十七日,山东德州官绅赵继鼎、程先贞、谢陛等推一位明宗室为盟主,称济王,并发檄文号召光复明朝。一时间山东及北直隶到处响应,在一个月内,山东的济南府、临清州、青州府、东昌府、武定州、滨州、高唐州、德州、临邑、蒲台、海丰、沾化、利津、陵县、乐陵、济阳、齐东、乐安、商河、朝城、德平、恩县、平原、禹城、莱芜、阳信、宁津、武城;北直隶的河间府包括河间、阜城、肃宁、兴济、任丘等八个州县。、大名府、沧州、冀州、景州、故城、交河、吴桥、武邑、武强、衡水、献县、曲周、东光、清河、饶阳等,山东、河北两省合计四十三个州县光复,举起明朝旗号。

        甲申五月初,河南原明归德府知府桑开第和明参将丁启光举旗,光复归德府、商丘、管河、宁陵、柘城、夏邑、考城、鹿邑,六月使者抵达南京弘光朝廷,原明河南援剿总兵许定国占据战略重镇睢州。

        上述这个局面,还是在崇祯殉国、中间一度出现了两个月权力真空下的形势。

        如果崇祯之前就南迁呢?我想局面应该远比此刻要好得多。

        当时的南方,并无农民起义之兵祸,而财政收入又十分富足,北京缺饷很大原因是漕运因为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农民起义或后金骚扰而断绝,造成沿途积压运输不畅而致,并非真正的财政枯竭。如崇祯十五年清军入关,一次就自河南、山东等地的府库及民间掠得黄金一万二千二百五十两,白银二百二十万五千二百七十两,珍珠四千四百四十两,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运河沿途漕运及府库的财政赋税。

        因此一旦崇祯南迁,财政及兵力状况都绝不会如在北京一般狼狈,事实上南明朝廷也确实没缺过饷,甚至有一个月发了四个月饷的记录。如此情形下,至不济也当可与当年的南宋一般固守很长一段时间。一旦成了这样的局面,清、顺、明三家里,反倒是明的优势最大。此后的局面变幻如何,真的就无法预料了。

        遗憾的是,南迁之议为光时亨等一批小丑、一些好求直名之词臣、食古不化之腐儒所阻挠,而最后崇祯乃负气曰君死社稷,谁都不许南迁了,连派太子南下的动议都一概拒绝。而招关外关宁铁骑入关拱卫北京之议,又一直被一批腐儒以不可弃祖宗土地之名阻挠,自一月起到三月还迟疑不下,最终待大顺军军逼北京才匆忙招吴三桂入卫,可却又不准其弃民轻装前进,以致三桂被迫携十数万平民进行战略大迁移,行程缓慢,最终其军至距北京仅一两日路程处,北京被破。

        崇祯在北京被军时,也曾一度想出京南下,夜带太监出行,却因城上守军夜晚不识而欲开火,又因门闩无法打开,终于放弃出京而回宫,缢死煤山。

        这其中,偶然因素实在太多。或者一早从了李明睿之议,十七年年初崇祯就南迁,或以太子南下,则北京城破也形势大不相同。

        又若崇祯于北京被军时,开了城门出了城南下,也是一番形势。

        再譬如招关宁军入卫之议,如早早定论,只需早得几日,李自成就将在北京城下遭遇明朝第一强军关宁军,其还能否破北京则大为可疑。

        又或者没有太监通李自成,以北京之坚要守数年数月也许不好说,但多守几日当绝无问题,其时吴三桂等人的勤王兵马一到,如上说一般,其结局亦不可知矣。

        思庙之殉国及大明之亡,固然有其败亡之道,但亡于崇祯,亡于崇祯十七年,实在是因无数偶然而导致,其非必亡也,尤为可叹。</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天崩地解,小说《天崩地解》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天崩地解 崇祯的南迁之议(3)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