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传统国学>>天崩地解TXT下载>>天崩地解>> 东林党、“阉党”和明清之际的党争(21)TXT下载

    天崩地解: 东林党、“阉党”和明清之际的党争(21)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东林党、“阉党”和明清之际的党争(21)

        在陈子龙对马士英的评价中,有说其人性格因“久历封疆”而“傥荡不羁”,这话确实不错。此处的马士英就颇有江湖豪气,他说你们不是讲同气连声吗,你们谁能和我比?我为张溥经营后事,一月奔波千里,那会儿又有谁和我一样,去这么吊问一个死张溥?

        说起来,这马士英和张溥交情,应该是他剃头挑子一头热。因为他籍贯贵阳,万历末年出仕,天启朝知河南、大同一带,随即去了山西,其时和张溥并无大的交集。而阮大铖与张溥倒是交情颇好,崇祯时动用了自己与冯铨的关系,和张溥一起为周延儒复起而奔走,周延儒复出后,阮大铖要求他举荐自己,但周延儒迫于和东林—复社一脉有君子协议,不敢起用“逆案”中人,于是和阮大铖协商,最后阮提出起用好友马士英,于是马士英才被起用。马士英被起用时,尚在戍籍,也就是说他还是个戴罪流放者,当时茫然不知这任命是怎么回事,至事后才知此乃阮大铖所为,故对阮感激涕零。而他与张溥的关系也就此而起,也因此在张溥死后,为了替其经营后事而一月奔波千里,其为人脾性中的江海豪杰气,在此事上可略见一斑。

        再看他与顾锡畴之语,说自己于阮大铖一事上,“必不以迫于党人,而弃所刎颈之交”,足见其确实是“傥荡不羁”的意气之人,他对隔了一层的张溥尚且如此尽心,对一手造就了他今日富贵的阮大铖之举荐恩义,当然无论怎么都必定要报的。而这些,也确实和是否要翻“逆案”全然无关。

        在这件事情上,哪怕是对马士英、阮大铖并无好感的崇祯、弘光两朝的老吏李清,对东林党人的态度也不太看得过去:

        马辅士英初亦有意为君子,实廷臣激之走险。当其出刘入阮时,赋诗曰:“苏蕙才名千古绝,阳台歌舞世无多。若使同房不相妒,也应快杀窦连波。”盖以若兰喻刘,阳台喻阮也。李清《三垣笔记》卷下《弘光》。

        又,顾诚先生在《南明史》第二章第四节“弘光朝内部党争激化”的注释中考曰:“姜曰广《过江七事》云:士英已而时录一小词示曰广:‘若使同官不相妬,也应快杀窦连波。’夏完淳《续幸存录》所记‘阳台歌舞世无多’作‘阳台欢舞世间无’。《鹿樵纪闻》所引字句与夏基本相同,但‘快杀’作‘乐杀’。姜曰广为当事人,所记可证确有此事。”

        马士英当政之初,起用的几乎是清一色的东林系人士,又极力表白他与张溥的关系以及尊敬之心等,确实始终试图与东林一脉搞好关系。此诗中,他援引前秦秦州刺史窦滔的故事,以作《璇玑图》的窦妻苏若兰比刘宗周,以窦的宠妾赵阳台比阮大铖,对无法调和双方的遗憾之情,溢于纸上。因此顾诚先生在《南明史》中批评道:

        马士英本是倾向东林的人物,他没有很深的门户之见,爬上首席大学士之后,颇想联络各方面人士,特别是东林—复社的头面人物,造成众望所归、和衷共济的局面。阮大铖废置多年,不甘寂寞,安排适当官职,任才器使,对弘光政权并不会造成多少损害。相形之下,东林骨干的迂腐褊狭令人惊异。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出仕以来从来没有什么实际业绩,而是以讲学结社,放言高论,犯颜敢谏,“直声名震天下”,然后就自封为治世之良臣,似乎只要他们在位,即可立见太平。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甲申夏初,明朝南方官绅处于国难当头之时,东林—复社的主要人物关心的焦点不是如何共赴国难,而是在残存的半壁江山内争夺最高统治权力。排除福王继统的阴谋破产后,他们又出于防微杜渐的考虑惟恐阮大铖起用导致整个“逆案”掀翻。于是,抓住马士英推荐阮大铖一事大闹朝堂。名望甚高的刘宗周九月初三日上疏说:“大铖进退,关江左兴衰。”人们议论明末以来的党争时,往往受东林骨干人士的影响,偏颇特甚。黄宗羲起的作用最为恶劣。</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天崩地解,小说《天崩地解》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天崩地解 东林党、“阉党”和明清之际的党争(21)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