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传统国学>>中国历代帝王故事TXT下载>>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后记(1)TXT下载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后记(1)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后记(1)

        我的专业不是历史研究工作,所以,接触古典史籍原著的时间比较迟,只是在“文革”以后,自己年龄四十出头时,才开始认真读史。在此以前,我的中国历史知识,说来真是相当可怜的,只限于读了一些通史、断代史以及其他一些历史研究专著,“文革”前,就凭这些第二手的历史知识,竟然也写过一些古典文学研究的论文和小册子,年轻时的胆大妄为,于此可见。不过我现在倒也并不悔其少作,我觉得,青年人在闯路时,有一些胆大妄为恐怕总是难免的,有时甚至是有好处的。推己及人,现在我审阅稿件时,看到一些年轻作者的不成熟的甚至有些武断的见解,常能发出会心的微笑,想到自己也曾经大胆妄为过,因而也常能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也。既然自己年轻时有许多长者对我宽容过,为什么我就不能同样施及他入呢!

        我的比较认真地读史,是在“文革”后的研究白居易的时候,这回是当桩事情做学问的,于是认真阅读了《旧唐书》、《新唐书》以及《资治通鉴》的有关部分;至于前辈们有关唐史的研究专著不消说也在阅读之列。如是者数年。其成果是,出版了一本《《长恨歌》笺说稿》以及发表了十来万字关于《新乐府》的研究论文,后来就因事中途停辍了,停辍的原因我在别的地方讲过,这里就不说了。城门火而池鱼殃,鲁酒薄而邯郸围。生活中有些事情的因果关系并不像哲学理论那样有板有眼,有时是错综复杂得不那么容易找到规律的。一件偶然的事情,能使个人把发了大愿要做完的事情停顿下来,我想,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不过,个人生活小事常无规律可寻,历史倒是有规律的,读了一阵子史以后,慢慢读得比较熟了,有些规律性的东西,倒常能在自己脑子里脱颖而出。比如,我在研究自居易《新乐府》的时候,倒是并不怎么费力地发现了,这一历来被誉为我国古典现实主义诗作高峰的唐代杰出组诗,竟然和两个皇帝有极大的关系。第一个皇帝是唐太宗,唐太宗是个认真读史,认真总结历代兴亡经验教训的出类拔萃的皇帝,因为他不但担心自己、而且担心今后接班的儿孙后代们,由于不了解下情而做出错误决策,所以他就提倡皇帝要虚心纳谏,大臣要敢于忠谏,本书中也收了不少关于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读者诸君想已浏览;不过,接下去,还有与此相联系的一个有趣现象,就是,从上述前提出发,唐太宗和他的大臣们还共同形成了一种从今天看来都是相当开明的文化政策。唐太宗认为,《史记》中收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汉书》中收有扬雄的《甘泉赋》、《羽猎赋》,这些赋作都是“文体浮华,无益劝诫”的,值不得收进史书,今后编著史书,应该多收臣下写给君王的、内容尖锐的谏书,因为只有提倡忠谏和纳谏,对朝廷政治和百姓生活才是有益的①。①参看《贞观政要·文史第二十八》及新旧“唐书”有关篇章。我们现在平心而论,自觉得唐太宗的这一看法不免有偏激之处,因为,《上林》、《甘泉》等赋,代表了一个特定时期的文化特色和文学水准,史书若要全面反映这个时代,是不能缺掉这只角的。不过,正因为这个观点是出诸唐代准开国皇帝唐太宗之口,我们又要看到,在其不免偏激的另一面,却又是一种了不起的宽容态度,这就是说,要求做皇帝的人,能够听得进各种最尖锐的批评,而且,为了要保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从根本上,即从历史著作的收录标准上,树立起这样一个皇帝必须听忠谏、必须听逆耳之言的准则。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中,史书是一种地位特高的著作,在经、史、子、集的排列中,史是仅次于经的。经就那么几本,已经定型,只能作注,不能随便添加一部,所以,史实际上是一切著作中地位最高的著作。而由皇帝指定大臣们主编的官修史书,在某个特定朝代里,其学术地位以及政治地位更加是至高无上的。唐太宗即位之初,就指定几位最主要的大臣主编《隋书》等一系列史书,这里唐太宗所定下的,正是一个官修史书的基本标准之一。由于史书,特别是官修史书的这一特定的高地位,所以,唐太宗定下的这个标准就很自然地渗透到一切文化领域,而成为一项极重要而开明的文化政策。尽管唐太宗确定这项文化政策的初始,只是从有利于政治生活的功利主义前提出发的,但是,它对有唐一代的整个文化状况,却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唐代的诗人们,多数人都敢于在自己的诗作中批评皇帝、讥刺大臣、议论时政得失,甚至像杜甫那样不免有些愚忠的老实人,也有从《奉先咏怀》到三吏、三别那样的十分尖锐地批评时事的作品,批评的对象,涉及自丞相杨国忠一直到唐明皇,这正是唐太宗所制定的开明的文化政策所带来的积极后果。这是说的白居易创作《新乐府》时所碰到的唐代文化政策的大气候;还有一个小气候,就是白居易创作《新乐府》当时的皇帝唐宪宗,正是刚刚上台,正想有所作为,正是在模仿他的祖先、唐代公认的模范皇帝唐太宗,学着虚心纳谏的当日。所以白居易开始写的一些讽喻诗,传入禁中,给唐宪宗看到了,唐宪宗并没有责怪他或者整他,反而对白居易有了好感。这一大小气候的总和,才为白居易《新乐府》的出现,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条件。如果是像汉宣帝以文字杀杨恽,或者是像清代动辄兴文字大狱、杀人如草芥的气氛下,谁敢写《新乐府》那样尖锐的诗篇呢?关于这个问题,我原想写篇论文,专门谈谈唐太宗制订的文化政策对有唐一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不过,后来事忙,好像总没有坐下来重读一遍唐史的集中时间,这篇文章也就终于没有能写出来。

        现在,我参加了《中国历代帝王故事》的编写工作以后,为什么要说起这一段往事呢?这是因为,在研究自居易诗作的过程中,我逐渐感觉到,有些文化现象,第一眼看下来时,好像是独立自在的,但若对历史作仔细的深究,就能进一步发现,文化现象常同某些政治、经济现象密不可分。而在过去的社会中,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帝王们总是处在整个社会的中心地位的,因而,帝王们的贤愚善恶,总能影响到社会的一切方面,最终又要综合地体现到文化领域,我们搞文学的人,特别是搞古典文学研究的人,实在是应该对帝王们的历史多加关心的。

        现在还是说回我的读史,由于读唐史在白居易的研究中尝到了甜头,此后,我就比较自觉地读史了。在写《中国前小说性格描绘史稿》的时候,我就比较认真地读了《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历史著作,还把从先秦渚子到《吕氏春秋》、《淮南子》等著作作为一种历史材料来参考阅读,以便认真弄清我所写的前小说阶段的历史背景。《中国前小说性格描绘史稿》出版后,为了进一步准备下一部《中国古典小说性格描绘史稿》的写作,我就索性下了一个决心,把余下的二十五史诸著通读一遍,至少大致弄清古典小说的历史背景而后动笔。一路读史读下来,于今已经三四年了,这才知道自己这回是发了个大誓愿,对于理解古典小说历史至为重要的《明史》和《清史稿》,于今尚未开始阅读,《清史稿》从南京东路新华书店学术书苑整包买回来后,至今尚未拆包。史没有读完,有关古典小说性格描绘的那本书,虽然有了初步设想,但终于没有动笔。读书和写作都成了二半吊子,而两鬓却已经花白了。过去有个比喻说,一个人进了理发店,剃了半个头,而理发师却因事走开,这个人只好耐心坐在理发店里干等,绝无拂袖而去的任何可能性。我自己觉得,好像也是剃了半个头,必得把明、清史至少浏览一遍,心里才有功德圆满之感,否则,《中国古典小说性格描绘史稿》是难以落笔的。

        在阅读二十五史原著的过程中,虽然这几年工夫,耽误了我的写作,不过,我还是觉得并不吃亏,反而觉得是获益良多。因为过去我常是读今人编写的史书,所以自己心里就有了对比。打个比喻来说,读今人编写的史书,就好像是吃营养液或者是打葡萄糖维生素针剂,而读古人所写的历史典籍原著则如吃日常的饭菜。日常的饭菜中有许多糟粕,不像营养液那样精纯,然而,它的适味可口,却是营养液和葡萄糖维生素所不能比拟的。或者打另外一个比喻,古典史籍原著就像现实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多彩,而今人编写的通史或历史研究著作则如教导人们如何生活的教科书。比喻总是蹩脚的,打这样两个比喻,只是为了说明,古典史籍原著中记载了许多生动活泼的历史事实,它们在进入今人写的通史、历史研究著作或历史教科书中,被舍弃了,被割爱了。</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中国历代帝王故事,小说《中国历代帝王故事》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后记(1)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