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传统国学>>中国历代帝王故事TXT下载>>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秦汉(56)TXT下载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秦汉(56)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秦汉(56)

        我们现在来看马援的预见,和上书人所用的贯高、任宣之典,在看法上简直是不差分毫。马援说,废姓的后代应该闭门自守,和上书人用任宣之典暗示被诛杀者的后代值得怀疑,意思是一样的;马援讲汉家制度侯王不应交通宾客和上书人用贯高之典暗示诸侯手下的人有阴谋时最难防备,其意思亦相近。但是,仔细体会下来,他们虽然“英雄所见略同”,但是人品上却又有商下之别。马援的这些预见仅是用以保全自己和亲属,而上书人却是以此来讨皇帝的好,求得富贵。同样的一种对形势的估计,在不同人的手上,作用如此不同,这就更值得人们玩味了。

        (取材自《后汉书·光武帝纪》、《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后汉书·马援列传》、《后汉书·皇后纪》、《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汉书·霍光传》、《汉书·儒林传》)

        111.汉光武帝何以薄葬?

        汉光武帝是一贯反对厚葬的。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各种藏有珍宝的墓葬都被挖掘。这一现实状况,使他比前代的不少皇帝要聪明一些。

        早在建武七年,汉光武帝就下诏说:“世以厚葬为德,薄葬为鄙,至于宫者奢僭(超越制度规定),贫者散财,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止,仓卒乃知其咎。其布告天下,令知忠臣、孝子、慈兄、悌弟簿葬送终之意。”这封诏书中,“仓卒乃知其咎”六个字,“仓卒”是指战乱之时赤眉军盗西汉诸帝陵墓及各地盗墓公行;“咎”是指盗墓之后,才知厚葬之误。所以“忠臣、孝子、慈兄、悌弟”八个字中,四个形容词是说,只有薄葬以保住死者之墓不被挖掘,才一是真正的忠、孝、慈、悌。

        到建武二十六年,汉光武帝开始为自己准备寿陵了。这时,汉光武帝又下了一封诏书:“古者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车茅马,使后世之人不知其处。太宗(汉文帝)识终始之义,景帝能述遵孝道,遭天下反复,丽霸陵独完受其福,岂不美哉!今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陂池才令流水而已①。”①陂池,即斜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要筑高大的陵墓,只将泥土堆成一个小的斜坡,不致积水就行了。赤眉进长安,所有西汉皇陵全挖了,唯有汉文帝的霸陵,因为薄葬出了名,盗墓者没有兴趣,所以说,“独完受其福”。汉光武帝的薄葬,是认真地总结了历史教训的。一直到中元二年二月汉光武帝死前,还下了一封遗诏:“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约省(节俭)。刺史、二千石长吏皆无离城郭(即不必来京城吊丧),无遣吏及邮奏。”

        因为前面一封诏书中已讲了,汉景帝按照汉文帝生前意图,从俭薄葬汉文帝,是“能遵述孝道”,所以,汉明帝对父亲汉光武帝的薄葬要求,是不折不扣地实行了的。汉明帝自己也是实行簿葬的,他的寿陵也是石槨广一丈二尺,长二丈五尺,不起坟,陂池只容流水。他的遗诏也相当彻底:“无起寝庙,藏主(象征死去皇帝的木制神主)于光烈皇后(汉光武帝皇后阴丽华)更衣别室。过百日,只四时设祭奠,置吏卒数人供给洒扫。墓前不开长道潞。”而且还加上一句;“敢有所兴作者,以擅议宗庙法从事。”汉制,擅议宗庙法者斩。所以汉明帝生怕今后有臣子主张厚葬自己,索性用杀头来吓退他们。他的儿子汉章帝的遗诏是:“无起寝庙,一如先帝法制。”这样看来,汉光武帝的薄葬的原则,是延续了好几代的;而且,总体上讲,东汉的多数皇帝,尽管有贤愚奢俭之别,但在陵墓的葬礼上,由于汉光武帝开了个好头,都是并不丰厚而偏于俭约的。

        (取材自《后汉书·光武帝纪》、《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

        112.“我子怎能和先帝子相等呢?”

        汉明帝刘庄永平十五年,分封皇子为王。汉明帝拿了地图来看大.臣们提出的分封诸王方案,按照这个方案一律减半。马皇后历来比较贤惠,因为自己未生儿子,想为妃子们所生的皇子们说几句好话,便说:“这些皇子们才食数县租税,比起制度规定的分封方案来,不是过于俭朴了吗?”汉明帝说:“我子怎么能和先帝子相等呢?他们每年能有二千万收入就足够用了。”

        汉光武帝的女儿,也就是汉明帝的姐妹馆陶公主为自己的儿子向汉明帝求一个起码的郎官,汉明帝不同意,只赐给他钱千万。汉明帝对臣子们说:“郎官虽然不大,但也是上应星宿,出任地方官,也是掌管百里她的县令一类。如果任非其人,百姓就要遭殃,想来想去还是不宜随便给朕的外甥,宁可赐他一点钱了。”

        汉明帝基本上能保持汉光武帝所开创下的太平局面,后汉王朝在他当皇帝的这一段时期中,百姓生活比较安定宫裕。

        (取材自《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后汉书·皇后纪》、《后汉书·孝明八王列传》)

        113.几封自谴诏书

        汉光武帝即皇帝位后,常常下一些批评自己的诏书,这比西汉的那些皇帝们有进步。西汉的皇帝们当中,只有汉文帝,头脑相对地清醒些,能说几句自谴的话。例如汉文帝十四年春,他下诏书说:“过去先王远施于众而不求其报,祭神的时候不为自己求福,如果要求福的话,往往是先贤人而后亲戚,先百姓而后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啊?现在听说祠官祝福,都祈求神把福归之于朕,不为百姓求福,朕甚为惭愧。朕是没有德的,而却单独享有祝福,百姓完全没有份,这岂不是加重朕的不德吗?以后祠官向神致敬时,不要再为朕求福了。”这样一封诏书,出之于皇帝之手,应该说是不容易的。

        现在说回汉光武帝。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二月,群臣上书,说皇帝即位已经三十年,应该到泰山去封禅。封禅是一种祭天地的礼节,凡是封建帝王,自以为功劳特大的,就要到泰山封禅,秦皇,汉武都曾封禅。这回汉光武帝下了一封在封建帝王中很不容易见到的、头脑特别清醒的诏书:“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过去齐桓公要封泰山,管仲不赞成。如果郡县守令派官吏走很远的路到京城来为朕祝寿,说一些不合实际的好话,我必处以髡刑(剃光头发),并且罚他去边远地区种地。”从此群臣都不敢再言封禅了。后来,在建武三十二年,汉光武帝夜读《河图会昌符》(也是一种谶书,相当于今之预言家们的著作),看到其中有“赤刘之九,会命岱宗(泰山)”的说法,他是靠预言登上皇帝位的,最相信这类说法,所以又改变主意,当年封禅于泰山了。但是,不管如何,前述诏书中“百姓怨气满腹”之类的说法,说明他还是有些自谴的精神的。

        受汉光武帝的影响,他的儿子汉明帝登皇帝位时的诏书中也说:“方今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就像过深水而没有船一样。皇帝的地位十分重要而我年少思虑轻浅,要靠左右有德者辅助我小子。”自称“小子”,说自己“思虑轻浅”,又用“上无天子,下无方伯”之类的谦辞,至少在口气上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这样口气的诏书也不像是臣下代笔的,臣下代笔敢这样写吗?

        到了汉明帝的儿子汉章帝(76——88),也有类似的诏书。章帝建初七年,有人在岐山得到一个铜器,形如酒樽,献给皇帝;叉捉到一只自鹿。汉章帝说:“上无明天子,下无贤方伯。‘人之无良,相怨一方。’这件宝器何以要来呢?”“人之无良,相怨一方。”出自《诗·小雅》,说的是王者没有做好事,百姓都凑在一起抱怨。虽然这是谦辞,但总也明显可以看到,他还是受到祖父和父亲的好影响的。

        汉章帝以后的一些后汉皇帝们,除了遇到天灾外,这类自谴自责的诏书就比较少了。后汉的政治经济形势也一天比一天坏了。

        (取材自《汉书·文帝纪》、《后汉书·祭祀志》、《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

        114.梦金人而迎佛教

        汉明帝有一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身体长大的金人,头顶上有白光,在皇帝殿庭之间飞行。醒后上朝时讲给臣下们听。有臣子说:“西方有神,名字叫做佛,其长一丈六尺,身为黄金色,陛下梦见的,莫非就是西方的佛。”

        汉明帝于是派郎中蔡愔等人出使天竺(古代称印度为天竺),画下佛像,请来沙门(佛家称依照戒律出家修道之人为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一起回到洛阳,同时以白马驮负佛经俱来。汉明帝于是下令在洛城雍关西部建立白马寺。这是佛教正式传入中国之始。</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中国历代帝王故事,小说《中国历代帝王故事》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秦汉(56)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