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传统国学>>中国历代帝王故事TXT下载>>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先秦(6)TXT下载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先秦(6)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先秦(6)

        祝聃要求带兵追击,郑庄公说:“君子不应该逼人太甚,何况作战的对方是天子呢!我打这一仗只是为了自救,只要社稷无损,就心满意足了。”于是收兵,不再追击。

        当天夜里,郑庄公派祭仲前往周天子军中,慰问周桓王,并且问候周桓王左右,明确表示了不想同周桓王为敌的意思。

        前述联合犬戎和周幽王作战的申侯,是异姓诸侯,那一仗导致周王朝一蹶不振,终于东迁。申侯之所以反对周幽王,是因为周幽王无故废去皇后申后。郑庄公同周桓王作战,也只是止于保护国土。这一切,既说明了,尽管此时周天子还具备着一种名义上的诸侯们的领袖地位,但实力已在下降,所以周天子的权威不断受到挑战;另一方面,犬戎杀周幽王后,申侯及其他诸侯仍旧共立周幽王的原太子宜臼为周平王,郑庄公战胜周桓王后,并不乘战追击,反而主动对周天子采取友好行动,这又说明了,尽管周天子的政治权威已经下降,但在诸侯们的心目中,周天子作为诸侯们名义上的政治领袖的这种权威,仍然是被承认的。

        这正是春秋初年的政治环境的基本特点。

        (取材自《史记·周本纪》、《史记郑世家》、《左传·隐公三年》、《左传·隐公六年》、《左传·桓公五年》)

        18.伏兵败戎

        北戎来进犯郑国,郑庄公和大臣们商量说:“戎军是步兵,我军用战车,步兵灵活,就怕戎军突然袭击。”公子突说:“派一批勇敢但又灵活的士兵去和戎兵接战,刚刚一接触,就迅速退兵,引戎兵深入。我军可以设三道伏兵线,埋伏三批军队等待戎兵来进入我军的伏击圈。戎兵轻快而不整齐,贪得而各支军队之间相互不支持,胜则争功而不相让,败则争逃而不相救。戎兵在前面的队伍,看见我军退兵必然抢着前进,一旦进军后突然遇到伏兵,又必然迅速奔逃。戎兵的后续队伍,看到前面的军队逃命时不会相互救应,而是会抢着逃命,前面的军队就孤立了。这就可以打个胜仗。”郑庄公见公子突讲得有道理,便决定照这个方案抵御戎兵。

        果然,戎兵进军后遇到伏兵就赶快奔逃,祝聃带着一支军队先是退兵引戎军深入,到伏兵出击、戎军奔逃时再回军反击,这样,三层伏兵就把戎军断为几截,前后夹攻,大败戎师。

        这是我国历史上使用伏兵由此割断敌军相互之间的联系、各个击破的一个较早的战例。

        (取材自《左传·隐公九年》)

        19.诅咒放冷箭的人

        郑庄公会合齐、鲁两国,共同讨伐许国。郑国将出兵前,在宗庙前誓师、阅兵。

        郑国大将予都(又名:公孙阏)和颍考叔争夺战车,这大约是出兵前的一种比武的仪式。颍考叔用手臂夹着车辕疾驰,子都拔戟追逐颍考叔,一直追赶到大路上,没有能追及颍考叔,子都心里很气。

        到了攻及许国都城城下时,颍考叔十分勇敢,手执郑庄公的蝥弧(旗的一种,为主帅所专用),第一个登上城头。但是,子都还记着阅兵时争夺战车败于颍考叔的这笔账,便向登上城头的颍考叔射出了一支冷箭,颍考叔中箭后从城头上跌下来。郑国的另一位大将瑕叔盈接到倒下的颍考叔手里的蝥弧,再次登上许国城头,沿着城墙一面走一面挥动蝥弧呼喊道:“郑国国君已经登上城头了。”郑队都抢着攻上许国都城,郑师大胜。

        郑庄公知道郑中有人放了冷箭,却查不出是什么人射的,于是命令军士们,每百人出猪一只,每二十五人出犬、鸡各一只,在全军诅咒放冷箭射死颍考叔的人。

        (取材自《左传·隐公十一年》)

        20.宋国动乱根源何在?

        宋国这个国家,在周代诸侯中,是个极为特殊的国家;因为宋人是被周武王打败的殷人的后代。

        尽管殷人都普遍痛恨殷纣王,但是,周武王灭殷后,如何处理殷人,还是个颇为麻烦的问题。周武王的办法是,将殷王朝的直接辖管的地区,分为三国:封殷纣王之子武庚为诸侯,管辖殷国原都城中的殷余民;封周武王之弟叔鲜于管,管国在殷都之东;又封另一弟弟叔度于蔡,蔡国在殷都之西。一东一西,管、蔡两国自然起着监视殷人的作用。当时的看法:“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反对殷纣王的殷民,成为被征服者以后,征服者仍是照样要提防他们的。周武壬同时还决定,由管叔鲜和蔡叔度担任武庚的相,掌握殷诸侯国实际的治国大权。周武王的这个做法,既保存了殷国,表现出对战败国的宽厚态度,又保持了高度的警惕性,防止战败国东山再起。应该说,统治术还是相当高明的。《论语·尧日》篇中主张“兴灭国,继绝世。”周武王保存殷国,可以说是一种代表性的做法,并不像后代书呆子所解释的那样,把“兴灭继绝”看成是对战败国的一味宽厚。

        但是,即使是像周武王这样的高明做法,后来依旧发生了意料之外的事情:监视者和被监视者勾结起来了。

        原来,周武王死时,他的儿子周成王年纪还很轻,于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朝的首席大臣周公旦担心诸侯造反,便代掌国家行政职务。《史记》中称之为“摄行政当国”,“摄”,就是代理的意思。后之所谓“摄政王”,实出于此。这时候,周武王的封于管、蔡的另两个弟弟,管叔鲜和蔡叔度,怀疑周公旦想篡权,便联合殷诸侯武庚起兵造反,武庚原是周朝的大敌殷纣王的儿子,周武王尸骨未寒,两个弟弟就和敌人的儿子联合了,这真是一种复杂的政治现象。不过,造反没有成功,周公旦发兵讨平了这场叛乱。于是,周公旦诛杀武庚、管叔度,流放蔡叔鲜。

        亲弟弟也依然不可靠,这以后,又重新发生了一个殷代余民如何安排的问题。于是,周公旦和年青的周成王商量决定,由殷纣王时代受迫害的贤臣微子,统率殷余民,立国于宋。微于是殷纣王的庶兄,深受殷人爱戴,这样,宋国就此稳定下来。

        正因为宋国是殷人的后代,所以,宋国还保存了殷礼。孔子说过:“殷因于夏礼,其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其损益可知也。”①又说过:“吾说殷礼,有宋存焉。”①《论语·为政》。

        ②这都说明,周礼和殷礼之间,既有继承性,又有改革,而宋国则较多地保存了殷礼。②《礼记·中庸》。所谓礼,无非就是政治制度加上道德规范。我们现在单说政治制度当中的一个具体制度:王位继承制。因为宋诸侯国是殷人之后,所以王位继承制还是用的殷礼。殷人的王位继承制度比较混乱,杂用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方法。也就是说,老国王死后,可以由其弟弟、也可以由其儿子继位,一般由老国王指定。周人则不同,规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嫡长于是王后所生的长子。这两种继承制有什么区别呢?嫡长子只有十分明确的一个人,其他任何人、任何儿子都没有希望继承王位,因此也就不可能有合理的野心。这就减少了发生政治动乱的可能性。这里可以看出周礼对殷礼的“损益”。

        话说自宋微予以后,宋国传了十几代,传到了宋宣公手上。宋宣公生有太子与夷,他却准备传位给弟弟,宋宣公十九年,病重,要弟弟和①①宋为殷后,殷祖先封于商,赐姓子。但后代一般均不用姓氏。接受王位,他说:“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是天下通行的继承王位的原则。我决定立弟弟和为宋国的王位继承人。”和推让了三次才接受了。宋宣公死后,和继任为宋国国君,是为宋穆公。

        宋穆公九年,生病,召大司马孔父来对他说:“先君宣公来立太子与夷而立我为国君,我不敢忘记此事。我死后,必须仍立与夷为国君。”孔父说:“群臣都愿意立大王之子公子冯为国君。”穆公说:“不可立冯,我不能辜负宣公!”于是,宋穆公使自己的儿子公子冯出居郑国,当年八月,宋穆公死,大臣们按照宋穆公生前的愿望,立了其兄宋宣公之子与夷为宋国国君,是为宋殇公。

        宋殇公立为国君后,心里却担心在郑国的公子冯和自己争夺王位。恰好卫国的公子州吁弑君自立,想讨宋国的好,便派人告诉宋殇公说:“公子冯在郑国,必然希望回宋国为国君而因此作乱,我愿和宋国联合伐郑。”宋殇公于是和卫国合兵伐郑,至其东门而还。次年,郑国出兵伐宋以报东门之役。此后近十年内,宋国和其他诸侯国战争不断。</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中国历代帝王故事,小说《中国历代帝王故事》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先秦(6)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