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传统国学>>中国历代帝王故事TXT下载>>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先秦(3)TXT下载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先秦(3)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先秦(3)

        一时间,周国聚集了相当一批其他国家的贤人,不少人成为周国的大臣。西伯姬昌的名声越来越大,其他的诸侯国之间发生了纷争,都不去找殷纣王裁决,而是到周国来,请求西伯姬昌公平决断。虞国和芮国两个国家,为了争一块土地,两国国君到周国来请西伯公断。到了周国境内,他们看到耕地的人都相互让道,行路的人都让年老者先走,他们还未见到西伯姬昌,自己就觉得惭愧了,互相商量着说:“我们之间所争的东西,就是周人所看不起的,再去找西伯,无非是增加自己的难为情罢了。”于是,这两位国君就回国了,回去后,所争的这块地两国都不要了,变成一块无主的空地,叫做:间原。间,是指处在两国之间的意思,以明确表示两国对它都没有领土要求的新的认识。诸侯们听到此事以后,都说:“西伯是受到天命的君主啊!”

        西伯被殷纣王幽囚在羑里的时候,把相传由伏牺氏发明的八卦,推衍、发展为六十四卦,并且写了卦辞。《易》的正式形成一部著作,正是完成于西伯姬昌被囚之时,所以又被称为《周易》。

        因为殷纣王释放西伯时,还赐给他以征伐其他诸侯的权力,因此,西伯姬昌就利用这一条件,征服了周国附近的许多诸侯国,扩大了领土,并且把国都从岐下(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迁到丰京(今陕西省长安西南泮河以西),为他的儿子周武王的取得天下,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取材自《史记·周本纪》)

        12.周武王革命

        西伯姬昌死后,他的儿子姬发即周诸侯位,是为周武王(公元前1066年克殷为天子——前1063年)。姬发尊称姬昌为周文王。

        周武王九年,武王到周文王的墓地毕(今陕西西安成阳以、北),祭祀了周文王墓以后,便向东方出兵进行军事演习,一直到孟津(古黄河津渡名,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周武王做了一个木头的周文王牌位,装在车子里,置于中军。周武王自称太子发,表示是奉了周文王的遗命起兵演习的。大军渡过孟津时,到了黄河中流,有一条白鱼从水中跳进周武王所在的船上,周武王取白鱼祭神;渡过孟津后,有颗赤色的大流星从天上掉下来,落在周武王所住的房子上面,声音很响,流星落到屋顶上以后,化为一只乌鸦。武王和臣子们都认为这是吉祥的兆头。后人认为,这是上天在示意支持周武王,开了后代帝王和臣子们寻找一些祥瑞之物并且说成是上天意思的先声。

        周武王在进行这场巨大的军事演习以前,并没有和其他诸侯们商量过,但是,诸侯们听到周武王出兵的消息,便都带着兵赶来了,在孟津这个地方,竞有八百诸侯带兵会师,诸侯们都主张,应该进军征伐殷纣王。周武王说:“照天命而言,现在还不是伐纣的时候。”于是班师回周国。

        过了两年,周武王听到了纣王更加昏乱暴虐的消息:杀了王子比干,囚禁了贤臣箕子,殷王朝的太师、少师也都逃奔到周国来了。周武王这才遍告诸侯们说:“殷纣王有重罪,不能不讨伐他了。”于是再次带着周文王的木头牌位,率领兵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向东进兵,讨伐纣王。周武王十一年十二月,全军再次渡过孟津,诸侯们也都率兵会师于孟津,共同立下盟誓,保证支持周武王,合力伐纣。所以孟津又名盟津,表示这是周武王和诸侯们结盟之地。也一种说法认为,孟津本名盟津,后来才讹为孟津的。周武王于是写下了《太誓》(《泰誓》),作为共同伐纣的文件。

        次年二月,周武王和诸侯们的军队,已经进军到殷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西南郊区的牧野。周武王再次誓师,各国诸侯的兵车总计有四千辆,在牧野摆开了进攻朝歌的阵势。

        纣王听到周武王前来进攻,也出兵七十万抵御。武王派精兵冲锋,纣王的军队数量虽多,但大都没有斗志,大家反而希望周武王能胜利,使纣王早日垮台。所以两军一旦接战,殷纣王这边的兵众,纷纷倒戈投降。纣王只得逃回朝歌,在鹿台而死。

        周武王进军朝歌,把纣王囚禁着的贤臣箕子和百姓们全部从牢里释放出来,把纣王搜括在鹿台的钱财和聚敛在巨桥的粟,散发给贫弱百姓。

        于是,诸侯们都拥护周武王代殷为天子,周武王作《周书·武成》,纪载伐纣成功的功绩。

        周武王住进了纣王的王宫,在接受这座王宫的祭天仪式上,周武王向“天皇上帝”报告周已代殷为天子说:“革殷,受天明命。”“革”是变革的意思;“受天明命”,是指周武王的当天于是接受上帝的大命。所以,在《周易》中,索性把“革”字和“命”字连用,出现了“汤武革命”的说法。汤是指成汤,武是指周武王,都是变革了旧朝代、建立了新朝代的帝王。“革”是变革旧朝代,“命”是建立新朝代。这样,就产生了“革命”一词,一直沿用到现在。

        (取材自《史记·殷本纪》、《史记·周本纪》)

        13.向箕子请教

        周武王战胜殷纣王并即位为天子以后两年,武王访问了原来是殷贤臣的箕子,向他请教:殷朝何以会亡国?箕子因为自己原来是殷朝的臣子,不忍讲述殷纣王的坏话,只肯对周武王谈谈一般朝代灭亡的规律。箕子的谈话被记录下来,这就是现存的《周书·洪范》篇。《洪范》中所说的朝代兴亡的规律,自然是总结殷代和殷代以前的君王兴衰的历史经验,也包括殷纣王垮台的教训在内。因为这是历史上第一篇专门总结王朝兴衰的文件,所以历来受到封建政治家和学者的重视,在后来的封建社会中,成为许多世代儒家学者们和皇帝大臣们的必读经典著作。

        现在我们不妨摘几段《洪范》中的话来看看,为什么它会在后代受到那么高的重视:

        “做帝王的人要正直公平,对任何人都不应该有偏向,对臣下不应有好恶的成见。”这段话的原文中,有一句“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一直是后代政治家们不断引用的名言。

        “帝王对庶民中最孤弱的人也不应虐待,对有权势的大臣更是应该敬畏了。”这可以算是告诫那些掌握有无限权力的帝王们如何对待臣民的一个基本原则。

        但是,最有趣的,还是《周书·洪范》篇中的以下一段话:

        “国君凡是遇有决定不下来的大事,自己先要在心里认真想想,然后再与大臣商量,然后再和庶民们(自由民)商量,然后再和掌管龟卜、(史官的占卜法)和筮(巫师的占卜法)的大臣商量。

        “国君赞同,龟卜赞同,筮赞同,大臣赞同,庶民赞同,是大同大吉。

        “国君赞同,龟卜赞同,筮赞同,大臣反对,庶民反对,吉,可行。

        “大臣赞同,龟卜赞同,筮卜赞同,国君反对,庶民反对,吉,可行。

        “庶民赞同,龟卜赞同,筮卜赞同,国君反对,大臣反对,吉,可行。

        “国君赞同,龟卜赞同,筮卜反对,大臣反对,庶民反对,若处理国内事务,吉,可行;若处理国外事务,凶,不可行。

        “龟卜和筮卜都反对,其他人赞同,以安静不动为吉,有所行动则凶。”

        这应该说主要是殷代积累下来的国君在遇有大事时如何听取各方面意见以决定行动与否的政治经验。这里我们看到,庶民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力量,政治经验中规定了,国君必须听取庶民的意见。再一点是,如果各方面认为应该做的事,国君即使自己反对,也应该做。这是明确地提出了,国君的权力应该受到多方面力量制约的原则。这一制约原则,在后来的封建社会中,发展成为相当明确和系统的封建制约思想几乎成了历代明君的政治守则。

        关于龟卜和筮卜的两种占卜法,在决策上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固然是反映了当时的迷信气氛,但又不能看作完全是迷信。龟卜是史官的占卜法,筮卜是巫师的占卜法。这两种占卜法又各由史官和巫师来解释吉凶,而史和巫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统治阶级中最有历史知识和最有文化的一部分人,具有国君的师傅和政治咨询的双重身份,所以他们对占卜结果的解释中,必然会把他们的有关历史和现实的政治经验结合进去,也可以说,史和巫正是起了相当于现代的政治和政策研究部门的作用。

        显然,箕子所讲的这些国君必须遵守的原则,是包括殷纣王覆灭的教训的。</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中国历代帝王故事,小说《中国历代帝王故事》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先秦(3)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