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传统国学>>傅佩荣《孟子》心得TXT下载>>傅佩荣《孟子》心得>> 第十七章 千古议亚圣(2)TXT下载

    傅佩荣《孟子》心得: 第十七章 千古议亚圣(2)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第十七章千古议亚圣(2)

        孟子确实相信天命,但我们一再强调,他对于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很执著。他特别提到,如果上天要治好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说明孟子有信心,只要上天给我机会,我就能把天下治好。但是各国国君都不敢尝试。是否可以想象,孟子在齐国得君行道,最后秦国兼并各国时,齐国的仁政太厉害,仁者无敌,秦始皇就不能统一了?不太可能。不可能只靠孟子一个人的想法,整个国家就一路执行下来,这确实还需要很多天命因素。

        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有外在的各种条件,不是哪个人可以立刻改变的。我们学习儒家思想,不要把它当做器物或制度,而要放在理念层次。人生最关键的是人性问题,来看孟子的人性哲学。

        —人性哲学—

        西方人接受经验论,说人性本来是一张白纸,好还是坏都是后天的,取决于在社会中受到的影响。美国有行为科学心理学一派,他们说,把一个婴儿交到我们手上,我们可以让他变成圣人,也可以让他变成匪徒。要让他变圣人,只要每天教他做好事,如果不做好事就马上惩罚他,要把他变成匪徒,发挥出所有的劣根性,就需要一做好事就打一顿。他们的原则是透过刺激与反射来操纵一个人,就和训练白老鼠、鸽子一样。

        但是,这样真的可以完全控制一个人吗?人受环境的完全掌控吗?不一定。讲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说媳妇熬成婆,就会再来虐待自己的儿媳妇。也许有这样的,但是更多的熬成婆婆的人想到自己曾被虐待,反而对儿媳妇更好。这说明人性不是受到一个刺激就是一个反射,人有选择的余地。有些人不愿意把自己的苦加在别人身上,叫做不忍人之心,只要有不忍人之心,就可以走上人生的正路。

        孟子就此提出自己的人性观。社会上各种人的表现很多样,有的好有的坏,但是孟子洞察到人性内在的一种力量,每一个人只要真诚,力量就由内而发,会把别人当做自己,看到别人受苦受难,也会不忍心,就想帮助别人,这叫做人性向善。而现在很多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所讲的人性,大都是相对于环境表现出的个人特色。他们肯定人有自由,只是这种自由没有方向。

        所以我们可以大声说,全世界的人都需要儒家,都需要学孟子,如果不学儒家的话,他如何作选择呢?他只能受环境影响,或者受某一种宗教启发。如果学儒家的话,只要我真诚,由内而发感到一种生命力量,就懂得走上人生的正道。

        有时候许多朋友,尤其是年轻人,因为很真诚,结果交朋友做事,吃亏上当了,内心就有了变化,说,我这一生都不要再真诚了,好人会受委屈,受骗上当。但是这些是一时的,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善,不能因此就不再真诚了,那样受损失的是自己,人性不能得到伸展,最后变成了孟子所说的“非人也”。

        孟子的人性论是其思想的精华所在。而且还对前面的哲学提出一个补救。历史哲学和天命哲学讲治世和乱世,我们不能选择时代,也不能选择生长环境,但孟子的人性哲学告诉你,生逢乱世固然是受苦受难,也给你一种检验的机会;在治世里可能一生都很开心,但也可能因为愉快而没有修炼心性,没有让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格者。

        西方人有时把儒家称为宗教,我们基本上可以说,儒家不是宗教,因为没有宗教特有的外在化的条件,但是它有宗教情操。学了儒家之后,你会进德修业,努力上进,一辈子都有奋斗向上的动力,有永无止境的目标,这叫做宗教情操。儒家有宗教情操,说明其思想符合人性,也符合所有宗教所向往的最高理想。

        —淑世儒家—

        到底什么叫做儒家?儒家有孔子,有孟子,后面还有荀子,为什么孟子和荀子差别那么大?

        一个儒家的学者,必须在表面主张三点,第一尊重传统,第二重视教育,第三关怀社会。传统代表过去,儒家一定是承先启后,它不会突然产生一种思想革命,让你从头开始,它尊重传统说明对过去的尊重。第二重视教育,针对年轻的一代,针对未来。第三关怀社会,代表现在。两千多年来中国的读书人,只要主张这三点的都算儒家,有一种淑世的精神,要改善这个世界。道家会主张这三点吗?道家不会,他们有另外一套思想,难说谁好谁坏,只是角度不同、设想不同。

        儒家还有更重要的三点内在主张。

        第一,人都“可以”成为君子。肯定每一个平凡人从小孩子慢慢长大,都可以成为君子,再成为贤者成为圣人,每个人都有这种潜能。

        第二,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君子。很多人说我没有必要成为君子,因为君子很累,圣人更累,为何要那么累呢?其实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君子,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人性向善。

        第三,一个人成为君子的时候,会帮助别人也成为君子。把门关起,或到山上隐居不跟别人来往,怎么算儒家呢?君子要关怀社会的。比如孟子所推崇的舜,要成为好儿子,就影响他的父亲从坏变好;要成为好哥哥,就影响他的弟弟从坏变好;要成为好的国君,就影响他的百姓从坏变好。作为一个君子而对别人毫无影响,是不可能的。

        第三点特别有意义,说明了儒家的善的定义。善,是我和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从最亲近的父母亲,到天下每一个人都是别人。比如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希望天下的老年人得到安顿,做朋友的都互相信赖,青少年得到照顾。这是一种很博大的关怀。

        思考一下,荀子有这些观点吗?有的,没有人可以否认。荀子也说,路上走的人也可以成为大禹,认为一个人应该“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肯定一个人应该成为君子,并且帮助别人成为君子,必要时也可以牺牲生命。有三句话可作为“应该”的注解。孔子说过“杀身以仁”;孟子说过“舍生而取义”;荀子说过君子“畏患而不避义死”,意思是君子害怕灾难,但从来不逃避为义而死。由此可见,荀子果然属于儒家的传统。

        但荀子为什么还有偏差呢?因为他在发挥儒家思想的时候,同时接受了道家的启发。他所处年代比较晚,就把孔孟的“天”放在一边了,用“道”来取代。荀子特别喜欢讲道,又不愿意讲道家的道,那是一种超越性的特别名词,他就把道规定为礼。这就出了问题。把道当做礼,把天当做天地的天而不是超越的天,那么礼是怎么来的?荀子在这个地方就没有答案了,就说这个礼是百王之所同,一百个帝王相同的就是礼。他也承认自己的理论有问题,说没有人知道这个礼怎么来的。荀子很诚实,其实知道这个礼就是慢慢形成的。这怎么能让我们心服口服呢?所以荀子到后来有了偏差。

        我们对儒家思想作了一个整体说明。孟子本来只希望将孔子思想加以传承、加以发挥,没想到他的学说本身也成为一套伟大的思想系统,再加上孟子的文辞之美、语言之巧,在历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傅佩荣《孟子》心得,小说《傅佩荣《孟子》心得》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傅佩荣《孟子》心得 第十七章 千古议亚圣(2)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