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传统国学>>也是历史TXT下载>>也是历史>> 1989 百万民工大流动(7)TXT下载

    也是历史: 1989 百万民工大流动(7)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1989 百万民工大流动(7)

        有多余的劳力,面对读书和外出做工挣钱,就我国尚且贫困的农村家庭来说,选择后者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在候车大厅,我碰到一群围坐在一起的姑娘、小伙子。一问,方知他们都来自河南民权县双塔乡。共14个,其中有9人都是第一次出门。原来,他们村去年有10来个人去珠江三角洲打工,每月多少向家里汇几十块钱。很快,那些有孩子在外地做工的家庭都成了别人效仿的榜样。据一个穿花格衬衣的小伙子说,年后他们村共出来50多个,分成3批,走南闯北都有。他在家里是老大,只读到初二就出来了。还有一个刚念完小学的弟弟,现在也在这支队伍里。

        还是学生年龄的小民工横竖躺在行李卷上。离开学校在他们是快乐的,可谁应该对他们的将来负责呢?

        教育的落后在我国普遍存在,农村尤其如此。据统计,在目前农村人口中,有近70%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每万名农业人口中,受过中专以上教育的仅1.5名。可正是在这样步履艰难、万分窘迫的情况下,每年仍有数以万计的学龄青少年从学校流失。

        去年3月,广西玉林地委致函中央办公厅称:春节以后,广东、深圳、东莞等地向该地区各县市中小学大批招收廉价童工,造成北流县2345名中小学生中途辍学。

        一屁告文学这样写道:在深圳丽华印花厂,下班铃响了,成群结队的孩子们拖着疲惫的步子,有气无力地从我们眼前走过。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这里的学龄童工占50%,那可还是一群孩子呵。

        在武昌南站,我碰到来自河南襄城县范湖乡某中学的4名学生。我问:你们出来,老师知道吗?其中一个回答:咋不知道?我们这个年级就出来了七八个。

        望着这些过早离开学校的孩子,我不知道说什么好。是的,穷,就需要钱。但他们不知道,以丧失教育为代价的财富,将附带上比贫困更为可怕的灾难--这是一个具有东方特色的亚细亚怪圈。

        说到底,经济的贫困源于文化的贫困。这很难说仅仅只是孩子们的错。

        在十三届三中全会上,被邓小平称为“第一生产力”的教育,对农业生产力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前不久美国专家麦克奥森指出:在23年内,中国从事农业的人口将由现在的80%降到30%,这一转化的关键是科学知识和文化教育,特别是对农村青年的教育。

        从劳动力的供给状况来看,现代教育能使劳动力掌握新技术,适应新的产业需要,为劳动力的全面流动和更新提供更多的可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程度取决于劳动力质量,随着城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劳动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向生产力水平较高的领域转移时,就要求劳动力在素质、智力上具备更多的优势。

        如果说这次民工大潮是因其突然、措手不及引起了全国震惊的话,那么,盲流队伍中的另一支大军--学校流失生的显增,倒确实应该唤起我们“神圣的忧思”了。

        备忘之三:粮食!粮食!!

        1989年1月16日,农业部长何康在北京透露:1988年农村经济出现某种逆转。除糖料、烤烟外,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都未能完成国家计划。

        蛇年初三,李鹏总理在北京昌平县马池口村给农民拜年。谈到粮食问题时,李鹏

        语重心长地说:我国是10亿人口的大国,粮食问题马虎不得。

        《人民日报》3月13日发表长篇文章:《谈谈我国粮食问题》。文章一再重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资料表明:继1979年至1984年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后,粮、棉、油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主要农产品已连续4年在低谷徘徊,给改革和国民经济带来巨大影响。

        发生在这一背景下的百万民工大批外流,是否应引起人们更深层的思考呢?

        1984年,在粮食生产登上一个高峰后,一股强劲的“农转非”风刮遍整个农村。国家极力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的乡镇企业、建症运输、服务等行业转移。于是,“无工不活,无商不富”的声音压倒了“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的声音。一方面,国家忽视了对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减少,恶化了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在制定政策时又忽视了农民的利益,农民从改革中得到的好处逐步丧失,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种田的猾性。结果,就像罕浠水那位木匠师傅说的:如今干什么都比种田强。

        我国农村地少人多,发展粮食生产的客观条季来就不好。如果不在政策上给农民以安抚、优惠,不在种子、农药农肥等生产资料上给予切实的保证,却又片面地鼓励农民弃农从商,怎能稳住必要的农业劳动力呢?

        历史,曾给过我们深刻的教训。

        本次“列车”终点

        至3月中旬,全国大范围的百万民工大流动已流过了它的高峰,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随着民政部门的行政干预和民工因找不到工作的失望情绪,这股浪潮会逐渐减弱。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对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对百万盲流进行必要的果断的控制、劝归、疏导之后,我们还应当重新回到事物本身,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理智的思考。譬如:

        究竟如何从现代社会的意义上认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多向流动?黄土地的流失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历史性昭示?

        大规模劳动力流动有什么规律?应如何按照商品经济规律有秩序地开发劳动力资源?

        如何看待现行各种体制和格局对劳动力正常流动的阻碍?滞后的政策法规如何跟上已形成的劳动力市场?……

        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大国,有8亿农民。农心思动了,整个国家都要为之震撼。如何组织、转化、利用8亿农民的能量,这是历史给予我们的重大课题。

        ■王锋</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也是历史,小说《也是历史》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也是历史 1989 百万民工大流动(7)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