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艺术>>寻找自救的文化苦旅TXT下载>>寻找自救的文化苦旅>> 新的无产阶级文学(1)TXT下载

    寻找自救的文化苦旅: 新的无产阶级文学(1)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新的无产阶级文学(1)

        肖霍洛夫

        《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肖霍洛夫凭借该书在195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当然,他的另外两部作品《一个人的遭遇》、《他们为祖国而战》也是非常出名的。小说的背景是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苏联的国内革命战争)和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小说的情节基础是哥萨克青年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以及哥萨克群体(尤其是葛利高里一家)在动荡的历史年代中的变迁。

        小说共分4部。第一部着重描写一次大战前后哥萨克社会的风土人情,展示剽悍尚武、不受羁绊的哥萨克精神,以及葛利高里与阿克西妮亚的爱情生活。第二部在二月革命、科尔尼洛夫叛乱、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衬托下,写葛利高里受到革命哥萨克的影响,但又在红军和白军之间摇摆。第瓤描写了1918年春至1919年5月间哥萨克地区出现的叛乱,葛利高里成为叛军的一员。第四部写白军被击溃,哥萨克叛乱被平息,阿克西妮亚被流弹打死,葛利高里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回到已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家乡。

        小说的中心主人公葛利高里塑造得极为鲜明,作家明确表示要通过展示这个形象的“心灵的运动”来体现“人的魅力”。人物的悲剧性和人格的魅力的有机交织,构成了这一形象特异的色彩。葛利高里是一个典型的哥萨克青年,他的悲剧首先是和历史因袭的重负联系在一起的。哥萨克是俄罗斯民族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热爱劳动、崇尚自由、粗犷善战的特质。在沙皇的愚民政策下,哥萨克阶层又保留着许多中世纪的生活特点和风俗习惯,并且有着一种盲目的优越感。在葛利高里身上,一方面可以看到哥萨克中下层人民的优秀品质,如勇敢善战、勤劳热情、诚实正直和富于同情心,另一方面他又受到哥萨克落后的传统和道德偏见的影响,盲目崇拜军人荣誉,把争取哥萨克人的生存权和自治权看得高于一切。正因为这样,造成了他认识真理和接受革命的艰难。他寻找中间道路的幻想在现实生活中一再碰壁。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葛利高里两次参加红军,三次投入白军和叛军,同各种社会力量的代表人物都发生过冲突。葛利高里的矛盾和痛苦显然与他所属的那个特定的群体不可分开。

        葛利高里又是一个爱好思想,勤于探索的年轻人。他有敏锐的感觉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一生都在寻找真理。当他在一次大战中第一次杀死一个奥地利士兵时,葛利高里立刻感到内疚:“良心使我非常难过,……我为什么要杀死这个人呢?”这个“为什么”中有着主人公对非正义战争的反思。正因为这样,他很自然地接受了人贾兰沙揭露帝国主义战争本质的谈话。葛利高里与滥杀俘虏的波得捷尔珂夫之间的激烈冲突,同样反映了主人公嫉恶如仇的个性。囿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葛利高里一直处于摇摆之中,而每一次摇摆都是他的一次艰难的抉择,一次精神的探求。尽管有偏见和某种思想枷锁制约着他,但是这种精神探求的本身是真诚的。作家在这里既写出了葛利高里的“人的魅力”,同时也指出,一个具有杰出个性的年轻人,如不能理解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他的探索只能是悲剧性的。

        肖洛霍夫对小说中那些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不惜献身的人们是抱肯定态度的,但是作家毫不隐讳地描写了苏维埃政权中的某些人对哥萨克采取的过火政策。他通过人物的口谴责道:“你们把乱说几句的人都抓走了,杀死了!”这种错误行为也是导致葛利高里左右摇摆、走向悲剧的一个重要外因。

        《静静的顿河》是一部气势雄浑的史诗性作品,作家的笔触伸向了广阔的空间,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和丰富深邃的人物命运水融;在叙事方式上,小说突破了悲剧的传统模式,没有刻意制造的悲剧效果,却将读者引向更为深远和开阔的精神境界;小说中人物众多,个性鲜明,男女主人公塑造得而有深度;作者厚实的生活积累,使得作品的画面极为生动,关于哥萨克习俗细节的描写和民歌民谣的运用,又使得作品充满了顿河乡土气息。

        肖霍洛夫另一个值得一提的短篇小说是《一个人的遭遇》。

        小说在1956年12月31日到1957年1月1日被《真理报》连载刊出,同时在电台播放。这一天,莫斯科几乎所有的人都站在在街上流着眼泪凝神倾听……

        被英雄主义掩盖的创伤郁积了十几年,一直没有宣泄,肖洛霍夫轻轻戳开一个小口,苏联人民的泪水洪水一样流淌出来。这个时候,人民的心特别脆弱和柔软。

        肖洛霍夫为什么要拿一个被俘的军官做主人公?

        战俘问题牵涉到肖洛霍夫的隐痛。肖洛霍夫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在苏德前线被发最终死在了战俘营,而自己曾有机会凭借与斯大林的良好关系把他从前线调回来却没有办到。 朋友的妻子为此深深怨恨肖洛霍夫,并在《静静的顿河》被诋毁为非肖氏作品时,谎称保存在自己手中的手稿已丢失而使肖氏陷于被动。

        《静静的顿河》作者真伪事件也引起苏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列宁的妹妹出面组成一个小组,专门审查这个问题。《静静的顿河》不仅受到真伪问题困扰,更受到苏联高层的指责。《静静的顿河》的创作源于对哥萨克百姓的同情。二三十年代,托洛斯基等人推行一个政策:消灭哥萨克,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裕的,都要从上消灭。肖洛霍夫非常具有正义感,为那些无辜的人鸣不平,说他们都是普通劳动者,不是反革命,为此他创作了《静静的顿河》。这立刻成了许多官员的眼中钉。他们诬陷肖洛霍夫要组织暴动,这可是弥天大罪,犯此罪在当时的苏霖死无疑。在关键时刻,肖洛霍夫跑到斯大林那,斯大林将他保了下来。斯大林看了稿子后,说是“对革命有利,对我们有利”,于是《静静的顿河》得以出版。

        《静静的顿河》出版后立刻给苏联文学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西方人称肖氏为“二十世纪的托尔斯泰”,斯大林也派他代表苏联出访法国、北欧。但他的处境并不好,许多人要置他于死地,只是因为斯大林,才未下手。他一度受监视,门口有人盯梢,电话被监听。但斯大林对他关照有加,在莫斯科为他安排了豪华的房子,甚至给了他一架专机,但他一般不在莫斯科待,而是远遁在家乡威约申斯克,远离是非,生活在故乡的人民中他才觉得安心。

        肖氏的战争体验比西蒙诺夫要深。还是在战争刚刚结束的时候,斯大林把肖洛霍夫请到他那里,督促他尽早完成他在1943年就已开始的反映卫国战争的长篇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肖氏后来说了一句“战争是不能随便写的!”

        为了写作该作品,凡是能使人记忆起战争年代的地方,肖洛霍夫总要去看看。他在1948年还曾经到诺沃契尔卡斯克的葡萄种植园和葡萄酒酿造研究所去搜集过素材。肖洛霍夫在葡萄种植园中长久地看那些德国战俘干活,看他们怎样认真而仔细地耕耘着苏联的土地。研究所人员亚·伊波塔卡科回忆说:看着这些战俘,肖洛霍夫的眼神变得越来越忧郁,后来他毫不迟疑地走向葡萄酒酿造师斯·米·特卡钦科,请求给战俘们喝些葡萄酒。他的语气十分诚恳,研究所人员立即照办了。

        多年的遭遇,苏联人民的伤痛,特别是对朋友的思念和自责,肖洛霍夫非常想写一部作品来表达。但战后一直到苏共二十大召开前,是苏联文学艺术界最左的时期,所谓“日丹诺夫时期”,肖洛霍夫一直不敢动笔,在二十大以后他才有抒发的可能,写出《一个人的遭遇》。

        一个苏联战俘,在战俘营受尽折磨,九死一生回到家乡,亲人全都不在了,惟一的儿子也在攻克柏林时牺牲,家成了一个炸弹留下的大坑,于是他只能收养一个孤儿,相依为命……小说结尾,作者写两个流浪者“是被苦难的生活抛弃在路边的两粒沙子”。

        这样一个苏联战俘的命运,带出了俄罗斯大地普遍的悲泣,一个人的故事被肖霍洛夫写得恢宏而悲凉,与《静静的顿河》一脉相承。</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寻找自救的文化苦旅,小说《寻找自救的文化苦旅》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寻找自救的文化苦旅 新的无产阶级文学(1)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