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家庭生活>>正说成语TXT下载>>正说成语>> 正说成语 第八章(3)TXT下载

    正说成语: 正说成语 第八章(3)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正说成语 第八章(3)

        “期”字有两种读音:“qī”和“jī”,按宋朝刘攽的解释,“期期”应读成“jī jī”,而不读“qī qī”。“艾”字也有两种读音:“ài”和“yì”,“艾艾”出自邓艾的名,有人根据邓艾字士载,又根据《毛传》里的“艾(yì),养;保,安也”与《易?坤卦》里的“坤厚载物”及《说卦》里的“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认为地能负载万物,生养万物,考虑到邓艾的名“艾”与字“”相关,因而主张把“邓艾”名字里的“艾”读成“yì”。

        但现代辞书,包括《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修订版)、《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修订版)、《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在内,都将“期期艾艾”的读音注成“qī qī ài ài”。

        现在很多人将“期期艾艾”理解为懦弱、犹豫、吞吞吐吐的意思,这是不妥的。媒体上常见到像“脸上流露出期期艾艾的神情”这样的语句,这都是对“期期艾艾”的误解。现在在媒体上也能见到有人将其引申为对事情的不置可否,如《广州日报》的新闻标题:《面临“限制性开放”,“万艾可”零售依然期期艾艾》(2004-09-24),这种引申也还有待广泛的认可。

        正说成语之七五

        “无可厚非”不等于“无可非议”

        近年来,明星出书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曾有多家媒体就此现象发表评论过,不少媒体认为“明星出书,无可非议”,也有媒体认为“明星出书,无可厚非”,明星出书,到底是“无可非议”还是“无可厚非”,这里涉及到意义不同的两条常用的成语。

        “无可非议”出自《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何晏注引孔安国曰:“无所非议也。”“非议”是责备、批评的意思。“无可非议”就是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很妥当。如:“你们的盛情是可感的,动机是无可非议的。”(欧阳山《三家巷》三一)

        “无可厚非”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王莽传中》:“莽怒,免英官。后颇觉悟,曰:‘英亦未可厚非。’复以英为长沙连率。”“厚”是深重的意思;“非”是非议、否定的意思。“无可厚非”就是没有可过分责难的,不必作过严厉的批评。如:“作者的动机无可厚非,但客观效果则不尽符合作者的动机。”(茅盾《一九六○年短篇小说漫评》)

        由此可见,“无可非议”与“无可厚非”的程度是不同的。“无可非议”是强调没什么可指责的;“无可厚非”意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还有某些可以原谅的地方,应予谅解,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必要死揪住不放地去指责。

        回到文头,明星是名人,但名人也是人,明星也和我们一样,有出书的权利,自然是“无可非议”。再说,出书也不是什么缺点与过错,根本不需要谁的谅解,所以也谈不上“无可厚非”。正如一日三餐,自然也是“无可非议”,而非“无可厚非”。

        在实际运用中,这两条成语非常容易混淆,媒体上混用现象非常普遍。我们先来看几条应该用“无可厚非”的新闻标题:《公布大学生欠款名单无可非议》(浙江在线2007-4-5);《110、119不救小猫无可非议》(人民网2006-12-30);《人大回应露腿学士照,称属创新无可非议》(《新闻晚报》2006-11-3);《出租车拒载醉酒乘客无可非议》(浙江都市网2006-9-24);《校园“禁止民工入内”无可非议》(光明网 2005-7-25)。

        我们再看几条应该用“无可非议”的新闻标题:《银行起诉欠贷大学生无可厚非》(中国法院网2007-7-5);《维护自身权益无可厚非,但维权是否更要有尺度》(新华网2007-5-11);《研究生竞争环卫工无可厚非》(《长江商报》2006-10-28);《尊老爱幼行为无可厚非,女士车上让座遭遇尴尬》(东北新闻网2006-7-5);《鲁尼c罗矛盾不值炒作,为各自国家利益无可厚非》(中国网2006-7-3)。

        这两组互混了的例子,似是而非,各类媒体上这样互混的情况,举不胜举。这需要我们的作者、编者的细心与较真。

        最后用这样一个例子,让我们再作一次比较:他这篇作文文质兼美,无可非议;你这篇观点正确,虽内容单薄了点,也无可厚非。

        正说成语之七六

        没有腿却能跑

        北方网曾有这样的一篇新闻标题:《检验报告不胫而走,体检如何保护》(2007-9-16),标题用了成语“不胫而走”,是想说检验报告丢了。东西丢了能不能用“不胫而走”?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这个词,了解一个和这个词有关系的典故。

        三国时,吴国的孙策对有才之士十分妒忌,常常找一些理由将一些有才之士杀掉。有一个名叫盛孝章的人住在东吴,是孔融的好友。他为人耿直孤傲,一向为孙策嫉恨。孔融时时为他担心,生怕他被孙策杀掉。一天,孔融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介绍了盛孝章的情况,劝曹操招纳盛孝章。孔融在信中写道:“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汉?孔融《论盛孝章书》)孔融的意思是说,如果要光复汉室,就先得着实求贤;而要得到贤人,就要尊重贤人。这好比珠玉本来是没有脚的,它之所以会落到人们的手中,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何况贤人是有脚可以行走的呢。</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正说成语,小说《正说成语》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正说成语 正说成语 第八章(3)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