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家庭生活>>大困惑TXT下载>>大困惑>> 四、民办教育: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TXT下载

    大困惑: 四、民办教育: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四、民办教育: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择校热之所以横行一时,学生之所以要大搞题海战术,学校之所以敢明目张胆地乱收费用,而老百姓却只得长期忍受教育的不公……种种问题都和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基本国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的经济虽然在近一段时间里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若想担负起13亿人的教育需求,这些钱还远远不够。人们也曾试图用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在gdp中的比值解决全民教育问题,却因为太过庞大的人口基数而作罢(中国全日制在校生约占世界受教育总人数的20%)。

        中国是典型的“穷国办大教育”的国家,单靠政府的能力无法支撑起偌大的教育市场,于是一批满怀着资金和办教决心的个人出现了,他们看好教育的发展前景,渴望通过经营教育实现国家、社会、受教育者与自己的多赢。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民办学校如雨后春笋般陆陆续续出现在人们眼帘。截止到2002年,我国已拥有各类民办学校6万多所,在校生总数突破1000万,民办教育向人们显示出它不可小觑的发展力量。正如一位资深民办教育人所说,民办教育就好像石头缝中跳出来的猴子,模样怪、长得快。

        为了督促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地发展,《民办教育促进法》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它承认了民办学校在法律上的公平地位,对民办校的产权也做了一定程度的说明,显示出政府扶持民办教育的决心。不久,《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也跟着公布了,然而它带给民办教育的却是一阵阵的寒流。

        发展民办教育是大势所趋。2006年,全国高考录取率达到55%,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轨,然而却只有50%左右的初中生能够顺利地升入高中。政府也希望为教育多投入些资金,可发展中的中国各项事业都需要财政的支持,政府在教育的投入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尽管历史悠久的公立学校已发展得相当成熟,却依旧远远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受教育需求。从这个角度看,民办教育的崛起势在必然,民办教育在未来也大有可为,毫不逊色于公立教育,然而纵观民办教育十几年来的风风雨雨,它的发展历程却布满坎坷。

        其实,进行教育改革,发展民办教育,大可以借鉴经济领域改革的成功经验。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短短20几年的时间里,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上下都对改革开放达成了共识,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活跃了市场,也让我国经济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活跃态势。教育也应大胆地突破公立学校一统天下的单调局面,鼓励提携民办教育,猾引入新的办学模式。如此,中国教育就一定能很快走出发展的瓶颈,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变革。

        可就目前来说,国人对教育改革意义的重要性认识得还不够,没有具备像当年经济体制改革时那种拧成一股劲的团结精神,没有形成全国上下团结一致推动改革的力量。其实,今天进退维谷的教育就好比那时裹足不前的经济一样,不改就意味着落后,不改就意味着腐坏。只可惜认识到这点的人少之又少,否则人们早就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放开手脚对教育大改特改了。有人将教育改革的艰难归结到利益重组的问题上,实际上在经济改革运行之中也屡屡出现利益洗牌的状况,可正因为所有人都清楚不改的话就谁都没饭吃,经济改革才在阵痛之后取得成效。推动教育改革也需要大家的团结,需要每个人都意识到不动声色的衰落会和显而易见的腐烂一样都会招致毁灭。

        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力向来比经济大得多,这就意味着教育改革需要投入更大的力气打破思想上的束缚,用科学的眼光而不是个人的喜恶,冷静地分析传统对现实的作用,将教育改革的口号喊得再响亮一些,响亮到足以激荡每个人的内心。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无论古今中外,成功的体制改革总离不开国家最高决策者的努力,但凡涉及国家民族大业的改革都不是单靠着几个政府部门就能实现得了的,必须要国家最高决策者予以全方位的调控。同时,和古代皇帝亲自率兵出征总能大振士气的道理一样,国家最高决策者对改革的态度往往能深刻影响国民自己的态度。经济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功,和国家最高决策者的大力支持不无关系。

        教育的影响渗透至国家建设的方方面面,它的变革和每一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它像经济体制的改革一样,非常需要国家最高决策者的大力倡导。民办教育能否长足发展,是关系着教育能否从单一化过渡到多元化的关键,而教育的多元化又是教改的一大目标,从这个角度看,促进民办教育实在需要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需要国家大张旗鼓地宣传,尤其在大多数人都没有充分意识到民办教育重要意义的现在。

        《民办教育促进法》虽给了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平等的法律地位,却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民办教育根深蒂固的歧视无能为力。就拿简单的购买火车票来说,每到假期来临之前,河南漯河某民办大学的校长就要为学生购买火车票的问题头痛。尽管国家规定民办学校的学生和公办学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应该和公办校学生一样享受半价火车票,可他们的学生就是无法买到半价票。

        很多民办教育人都有这样无奈的感慨:法律公布了,各地也都认真学习了,可现实中的公平依旧可望而不可即。长期以来,人们都习惯将民办教育作为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所谓“补充”,无非就是辅助力量,其潜台词就是公办教育为主导。曾有教育学者将民办教尤喻成沙丁鱼中的鲶鱼。沙丁鱼很容易在运输的过程中死亡,为了激活它们的生命力,就有聪明人在沙丁鱼群中放进一只鲶鱼,活泼好动的鲶鱼一入了沙丁鱼群就显示出极强的攻击性,沙丁鱼在鲶鱼的攻击下疲于奔命,存活率反倒增强了。然而,一旦活力被激发,沙丁鱼就会反过头来围攻鲶鱼,势单力孤的鲶鱼往往就只有死路一条。

        民办教育的蓬勃,刺激了公办教育的活力,使教育改革得以深入发展,但在生源一定的情况下,民办教育的异军突起就是对公办学校的潜在威胁。正像坐惯了家里小皇帝之位的独生子女,在和别的孩子相处起来总摩擦不断一样,公办学校对民办学校的态度虽说不上敌对,但也少不了几分戒备与排挤。

        《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允许公办学校创建民办校的条款一经发布,就得到了各公办学校的热烈响应,而纯民办校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教育市场被公办改制校尤其是“名校办民校”和“独立学院”生生抢走。依靠国家这坐取之不尽的大山,公办改制校在和纯民办校的竞争中以压倒性的优势胜出。

        著名民办学者胡卫教授心痛地说,上个世纪80年代诞生的民办学校生存到今天的已寥寥无几,在北京,堪称“先驱”的民办教育挣扎到现在的只有可怜巴巴的3家。如今的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不比从前,他们希望教育带给他们的不只是傲人的分数,还有综合素质的提升。民办教育显然没有很好地把握住人们的这一需求,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单纯地向公办学校看齐,只专注于升学率上的文章。但论起升学率,起步较晚、经验尚浅的民办学校显然难以和早就在应试制度下摸索出一套办学经验的公办学校相抗衡。这就好比用寸之短去攻尺之长。

        民办教育要想在公办教育的包围圈中开拓一方自己的土地,就必须摒除教育模式单一化的弊病,办出特色,实现教育的多元化,立足于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多方面需要。只有这样,民办教优能走出目前的困境。

        民办教育的生存环境是严峻的,尤其是最近几年,作为其竞争对手的国有民办学校和公办改制学校发展得异常红火,在武汉几乎没有哪个重点校没有自己的民办学校。而于夹缝中生存的民办学校正如同沙丁鱼群中势单力孤的鲶鱼,被一点一点地吞噬。

        四川光亚学校是四川省仅存的堪称“先驱”的民办学校,而就在几年前,四川省的民办学校还有700多家,但它们如今不是倒闭,就是被公办学校吞并。提起民办学校的发展状况,光亚学校的校长多少有些辛酸。

        人们戏称在《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后出现的公办改制校为“假民办”,“假民办”和公办学校参与创建的民办学校的大量出现,改变了民办学校的市场结构,让那些纯民办校措手不及,也让长期潜伏于纯民办校体内的种种问题、困难一下子变成了威胁它们基本生存的可怕杀手。

        对纯民办学校来说,如何尽可能多地吸纳进名师良师是关系到学校能否吸引来生源的大事。可经验丰富又硕果累累的好老师多工作在公办学校,这让他们不得不拿出比公办学校高得多的薪水吸引这些老师。由于民办教师的福利待遇一直难以解决,绝大多数公办教师都不愿意到民办学校任教。而在大城市里,由于公办教师的待遇连年增高,民办学校的高薪优势也越来越不明显,吸引起教师来便愈发困难。

        不同于享有政府资金支持的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发展所需的资金都要靠自己解决,他们必须想方设法完成最基本的资金积累。没有资金再好的教育项目都难以实现,事实上很多原本发展得不错的民办学校,就因为在资金运转上出现了问题,才关门大吉。资金的紧张是摆在民办学校面前最大的困难。国家规定,民办学校必须把每年收益的25%拿出来作为学校的建设基金,也就是说,能供民办学校自行分配的资金只有收益的75%。

        北京大学有教授曾对民办学校的资金分配状况做过全面调查,他指出:民办学校不分建校时间长短,规模大小都很难有所节余。中国的民办学校不像老百姓们想象的那样财源滚滚,它们不是震东墙补西墙地亏本经营,就是紧巴巴地艰难运作。该教授算了这样一笔账,刨去上缴国家的10%的税收和为缴纳各种社会保险支付的43%的收益(公办学校无需缴税,支付保险比例也比民办学校要少),民办学校实际可自由分配的只有53%。

        《民办教育促进法》虽提到了为民办学校创办人和捐资者提供奖励和扶持,但这方面在现实中执行得颇不尽如人意,获得奖励的学校寥寥可数,这一政策只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得到了落实。

        民办学校近几年的颓靡,反过来也影响了民办学校的贷款,很多靠贷款起家的民办学校纷纷倒闭,让银行不得不加大了对民办学校贷款的监管力度。《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后的第一年里,公办学校取得2000亿左右的贷款,民办教育得到的贷款仅仅是其的1/10。

        针对民办学校资金筹备的困境,有专家指出,没有充分利用民间资本的力量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很多民办学校的融资方式还停留在“吃老本”的层次,靠着从前积攒下来的钱支撑着学校的运转,让学校的发展大受限制。其实,中国的民办学校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民办学校融资的成功经验,充分运用社会各界的力量,采用捐资等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方式发展教育。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民办教育现状,就会发现民办教育通常在其整个教育体系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一些国家,民办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比重甚至超过了公办教育。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民办教育的出现可以很好地缓和教育资源不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间的矛盾。

        从道理上看,民办教尤公办教育更注重聆听学生家长的意见,办学方式也更为灵活,课程设置也比公办教育更注重符合社会需求,这些都是民办教育先天的优势。可在教育体制改革运行不畅、应试教育仍居于主导地位的今天,在应试体系和公办教育下生活惯了的学生和家长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察觉到民办学校的特色,对民办学校还缺乏信任。面对公众怀疑的目光,一些民办教育人也开始怀疑民办学校的教学能力,更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公办学校读书。很显然,公众观念的改变和教育改革的完成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资金、观念、体制、师资种种的困难纠结到一起,让民办教育怎能不大范围的溃败?民办教育的自主权没有被落实,民办教育的产权没有被确定,民办教育宛若深秋的树叶,在竞争的风雨中惨淡飘摇。

        曾有民办教育者不平地感叹,人们多以为办教育挣钱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但要求民办教育者“无偿奉献”确是不现实的事,世界上没有哪个投资人不渴望经济的收益。经济利益不是民办教育者的唯一目的,可要求收获金钱却合情合理。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求民办教育人尽义务,而不保障他们的权利,无疑会挫败民办教育人以及民办教育投资者的猾性,对民办教育长远的发展有害无利。人的正当要求若得不到满足,往往就会寻求旁门左道的帮助,对民办教育“合理回报”的漠视,刚好造成民办教育畸形发展的隐患。</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大困惑,小说《大困惑》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大困惑 四、民办教育: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