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困惑: 五、3+X就是公平的吗
五、3+x就是公平的吗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与高考相关的改革就从未间断过,大家都希望通过不断地摸索,找到最理想的高考模式。
刚恢复高考时,文理科都只有五门科目,文科是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理科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随后,外语考试也被加了进去。自此,文理科的考试科目就都变成了六门。
当初,高考答题的时间除了语文考试是两个半小时外,其余科目的答卷时间都是两个小时。另外,文理两科的数学试卷、语文作文题目也不相同,而外语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不高,只有30%计入总分,有些还可以免试。再往后,文科的六门科目没变,理科又增加了生物这一科目,变为七科。外语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由最初的30%计入总分,渐渐提高到50%,随后又增加到70%,直到最后100%。再到后来,也许是考虑到理科考生负担太重,考的科目太多,于是又取消了生物考试,又回到了原来的文理科都考六门科目的考试模式。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大家还是觉得考试科目太多,学生不堪重负,于是根据文理科各自的特点,这一次又将文科的地理和理科的政治相应取消了,这次改革的结果,使高考科目呈现“3+2”的局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3+2”考试模式。
“3+2”考试模式进行了没多久,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全国各地区的教育水平发展不均衡,又出现了上海、海南等地单独命题的高考形式,这是一种和全国统一高考同时进行,但是试题不一样的新型考试模式。
后来,这种单独命题的形式扩大到了北京、江西、河南、广东、广西等省市。考试模式也由原来的“3+2”慢慢演变为“3+x”、“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3+大综合”(文科理科都有的综合)、“3+x+大综合”等等。在北京、上海等地还出现了春季高考。
不仅高考的科目一直在变,连高考的时间也进行了调整。一直以来,高考的考试时间是在每年的7月7日开始,但后来不少人觉得七月是盛夏时节,不利于学生做题,因此高考时间又提前到了每年的六月七日开始。
作为高考的最后环节——高校录取,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索。一直以来,为了照顾少数民族的生源,高校录取时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于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考生给予降分优惠的政策。后来,优惠政策中的惠及对象开始扩展。一些全国数理化奥赛中省级一等奖以上的获得者,省级以上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享有免试保送政策。对一些在奥赛中得了奖但没被保送的学生以及在各级体育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也给予了适当的加分照顾。
高考改革推动了中学教育的改革,这实际上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继续学习的能力问题进行了反思,从这点来说,改革是成功的。
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历史背景和存在价值,也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并且是有利面大于不利面。当不利面大于有利面时,它的存在就不会长久。对于各种制度,道理也是一样的。
在一系列的高考改革中,大家唯一没有争议而且深得人心的是高考时间的调整。而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考生的降分优惠政策和部分省市的单独命题,考虑到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大家对此也都表示理解。众多改革中,问题最多、最具争议、也最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就是对“尖子生”、“特长生”的保送加分制度,以及“3+大综合”、“3+x+大综合”的考试模式。
在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对“尖子生”可享受免试保送的做法并无什么非议,因为大家觉得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学生发挥特长、有利于培养人才。一度,人们对取得保送资格的学生羡慕、称赞,对培养出保送学生的老师、学校大肆宣传,甚至是鼓吹。受到了如此好的待遇,也为了迎合社会、家长、学生的需要,各学校,特别是重点中学的特长班、奥赛班、尖子班应运而生。可是能够取得保送资格的学生毕竟是凤毛麟角,为了这屈指可数的几个学生取得保送资格,让大多数还是要参加高考的学生陪读,这种做法无疑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其实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的浪费,更是对推广素质教育断章取义的做法。随之而来的批评、漫骂、指责、攻击,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尖子生保送的制度上。
这种制度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仔细分析之下不难发现,其不利面其实是人为附加的,是人的不正常心态推动的结果。制度本身并没有错,需要斟酌改进的是学校开办尖子班、奥赛班的做法,而不是尖子生保送制度本身。
与尖子生保送制度同样受到非议的,还有对省级以上“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免试保送制度。大家的初衷都是为了确保一些优秀的学生进入大学继续学习。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这个制度名额有限,而且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也就出现了。不少学生家长反映,被保送的学生也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很多真正优秀的学生、学生干部并没有被保送,大家都对保送的标准很是质疑。如此这般,本是好的做法,但却毁在了实际操作中,而且,这不但对整个社会风气没有好的影响,而且对高考制度的公正性、严肃性有严重的损害。
最后就是对教育以及学生影响最大、最普遍,也是最值得关注和反思的高考模式的改革。
我们不得不承认,高考模式由原来的文科、理科各考六门科目改革到后来的“3+2”模式是一大进步。因为它在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的同时,又照顾到了学生在继续学习时对学科知识的侧重点不同而要求的重点不同,是一种值得继续坚持的模式。但是,正在进行或者是准备进行的“3+x”、“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3+大综合”、“3+x+大综合”等高考模式,却是值得大家进一步探讨和总结的。千万不能盲目跟风,更不能自吹自擂,要在大家得出实践改进的结论后进行推广。
就广东省的高考模式改革进行分析。广东省开始实行的是“3+2”考试模式,但是采用的记分方法是与“原始分”不同的“标准分”。到1999年,为了适应教育的发展,开始实行“3+x”的考试模式。这种考试模式就是语文、数学、英语3门科目,然后加上考生自己按照兴趣、爱好、特长选报的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体育中的1门或多门科目就是x。这种模式的出发点是好的,它的初衷是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特长、减轻学习负担,这是令人兴奋的。但是,好的想法不一定有好的结果。这种模式只实行了一年,就被“3+x+大综合”的考试模式所取代。
据说,考综合是为了防止学生偏科,为了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但是实际情况却和改革的初衷相违背了,对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发挥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没有起到帮助作用。
“3+x+大综合”考试模式刚刚推出,还没有得到广大师生的赞同,也没有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就受到了好多人、好多媒体的宣传吹捧,大有在全国全面铺开的气势。而这些追捧宣传的人大多并不是学生,也不是一线的老师。如果让他们真的到学校里读上一段时间的书,或者是教上一段时间的课,他们或许就不会这么写了。他们自然就会发现在“3+x+大综合”的考试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负担并没有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减轻,反而是大大加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没有像他们宣传的那样提高,反而是大大降低了。
高三的时候,原来“3+2”时期要学的五门科目,变成了九门。在这么多的课程面前,学生的学习负担根本得不到减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全力以赴应付考试,发挥特长、提高综合素质就成了空话。
大综合的考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来。综合能力的提高就是解答几道穿插着多门课程内容的题目就可以做到的吗?答对了就是综合素质高了,答错了综合素质就低了吗?这样来评判学生的素质高低是不正确的。在实践中发现,当综合试题的理科知识偏多时,选报文科的学生就明显吃亏了。
2002年的综合试卷有一道分值很大的偏化学知识的题目,这次的考试就使得化学班学生的综合科成绩比其他班级学生的高许多。问题发现后,在2003年就没有了学科间的综合题,而是让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门科目在试卷中各占一定的比例,出的题目也只是关于各学科内的基础知识。
事情发展成这样,当初“大综合”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初衷已经完全丧失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没有得到缓解。那这样的模式就没有再坚持下去的必要了,而作为经验在全国推广就更加可笑。综合试卷出题的做法虽然是改进,但是入手点是错误的,以后所做的一切就是徒劳的,所得到的结果也必然是不正确的。
也许有人会为此辩解,认为自己考察的是学科内的基础知识,高一、高二的课程就已经教授了这部分的知识,而增加课时、增加教师配备只是学校自己找的麻烦,增加学生的负担也只是学校造成的。
虽然可以勉强通过,但是经不起琢磨。高二的毕业会考已经考察了学生的基础知识,高三的再次考试有什么意义?是怕学生会忘记,还是对高二毕业会考的否定?还有,高考如今在人们心目中所占的重大位置,让老师、学生们对它所要考的内容不敢忽视,都要经过反复的训练强化,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巩固。这是关系学生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关系学校前途命运的大事,没有人敢把这当儿戏。
“3+x+大综合”的考试模式,没有改变它所提的要解决的问题,反而更增加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学生的学习压力更大了,学生的素质水平也下降了。
从表面上看,考多了、学多了,综合素质就上去了。实际情况却是学来学去都是那些旧知识。政治、历史、地理所学的知识对于理科的学生来说在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上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而由于只选择了一门重点课程,其他几门的知识就必然薄弱了。中山大学的某广东籍学生,就是因为在中学的时候选报了物理,“3+2”时所必修的化学变成了选修课程而没有学好,到了大学以后,智力和基础都一流的优秀学生在化学课的学习上显得非常吃力,完全比不上“3+2”模式考出来的学生。这就是素质下降的表现。
广东省实行的“标准分”致使很多好学生考不出好成绩。“标准分”是根据个人考试成绩占所有考生中的百分数而定的一种计算方法。“标准分”和“原始分”是成正比的,但受平均分的影响。如果“原始分”是平均分,那“标准分”就是500分,否则就高于或者低于500分,“原始分”比平均分高,“标准分”就越高。如果“原始分”是第1名,而且是唯一的第一,就算是满分为150分的试卷只考了100分,按照“标准分”的兑换也是最高分900分。但是如果第一名不是唯一的,而有几百个的话,就算是“原始分”为满分,“标准分”也不可能是900分,有可能是800分,或者更低。
“标准分”虽然解决了“原始分”不能横向比较各科目成绩在总考生中所占位置的弊端问题,但是相应地又产生了由于考试题目的难易问题所造成的“区分度”下降的缺点。这一点在原始分越高时表现得更为明显,有时候“原始分”的几分之差折算成“标准分”就可能有几十分、甚至上百分的差距。
语文、数学、英语、大综合这些考试科目,因为试卷相同、人数相同,“标准分”再怎么有缺点都算合理,也是被人们所认同的。可是x科目,因为受学生的素质、数量以及试卷难易程度的影响,造成了“原始分”折算成“标准分”时的不合理,也就成了成绩好的学生考不出优秀成绩的根本原因。
在选报x考试科目时,如果选报物理的学生人数多、试卷的难度也高,其平均分就比较低;而选报化学的学生人数少、试卷的难度低,其平均分就比较高。这样“原始分”即使都是满分,物理科的“标准分”就可能是900分,而化学科的“标准分”却只能拿到800多分。如果“原始分”都是一样的130分,物理科的“标准分”一般能得到800分左右,而化学科的就可能连700分都得不到。这样看来,“标准分”与“原始分”的折算就像是货币的兑换,各个考试科目好比是各种不同货币,有各自不同的兑换率,其价值也有高低之分。
关于x科目的选报还有一个弊端,就是一般选报物理、化学科目的学生多数都学习成绩好、学习基础强。他们的最终分数也是按照参加考试的人数为基础进行兑换的。这样就成了学习好的学生考一张试卷,用一个平均分来衡量大家;学习差的学生考另一张试卷,用另一个平均分来衡量大家。可能结果都是900分或者都是500分,但是考卷的不同、学生人数的不同还有学生的素质也不相同,这样出来的900分并不是等同的900分,这样出来的此500分可能比彼600分还强。参照系不同,得出的结果虽然一样但其实质还是不同的。
2004年,广东省的十个高考状元,只有一个是选报历史的,其余的九个中有七个选报的是物理,有两个选报的是化学,而选报生物、政治、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科目的学生一个都没有。那是因为物理、化学科的学生其他科目的基础好,他们的学习成绩一般都比其他x科目学生的学习成绩强。
英语、语文、数学和大综合科目的考试是全体考生的考试,而x科目的考试是各科目内的考试,考试人数、质量、试卷都不一样。对于选报物理、化学科目的学生来说,他们中的60%语、数、外以及大综合的成绩都要比选报其他x科学生的好,那这四科的考试,垫底的多,分数自然就高。而物理、化学科的考试就是这些学习好的学生自己的竞争,垫底的少,分数就会相对低一些。
2002年的高考,广东佛山某校一个化学班的尖子生,也兼报了生物科,但是因为化学和生物的上课时间相互冲突,他就没有在生物班上过课。可是高考的时候,他的生物科总分是740多分,而化学科总分只有630多分。同样的事情在2003年高考也发生了,物理班的一个尖子生也是兼报的生物科,同样没有上生物课,高考结果生物考了670多分,而物理只考了560多分。
这样一来,老师们为了高分,在学生选报科目的时候,就都争着把成绩好的学生拉到自己的科目里来,而不愿意接收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这样给部分成绩差学生的心里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给老师间制造了不少矛盾。
或许会有人认为,只要物理与物理比,化学与化学比,不进行科目外的横向比较就不会有那么多麻烦。这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有两方人却不明就里,他们只看最终出来的分数。
首先一方就是高校。高校在招生录取的时候,可不管你是什么科目,只要是高分就行。他们哪里知道他们录的600分的生物科学生和人家只考550分的物理、化学科学生间的实质性差别是什么。
另一方就是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上的一些人。因为成绩公布的时候,是学校换算好的各个科目的“标准分”,而且没有将各个科目的差别标志出来。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上的一些人自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他们怎么知道物理、化学的平均590分可能位居全省的前几名,而其余科目的平均600分可能连全省前三十名都进不了。在他们眼里,分数高就是优势科目,分数低就是劣势科目。在选报科目的时候,对物理、化学信心不足的人当然也就选择了别的科目,物理、化学科目留下来的学生就更少、更精了,再在他们中进行对比考试的话,得到的分数自然会更加不尽如人意了。
这样的高考模式改革根本就违背了当初改革的本意,是不值得提倡的,是需要进行制止的。</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 大玄印
第六百四十八章 参赛名单 - 仙道少年行
第143章 行路 - 规则怪谈:死亡黑猫饲养指南
第218章 诡梦列车(11) - 骑砍玩家狂想曲
第一百三十二章 诺德王国分裂 - 猎天争锋
第1900章 跨越星区的薪火相传! - 秦刀
第八十三章洗脱嫌疑 - 得知真相,七个师姐跪求我原谅
第一百三十三章关键时刻 - 大隋:我杨俨,继承大统
第一百一十二章 审问 - 十日诡谈
第一百八十五章 强煞(二) - 界起通天
第1069章云尘闭关再入极境 - 开局:葬神峰主,我培养大帝无数!
第九十六章 我应该没有强迫你吧?求推荐 - 灵宠创造模拟器
第1295章 冥府与后土大神的关系 - 重生:我在修仙界大杀四方
第一百零一章一剑斩苍穹 - 亿万萌宝老婆大人哪里跑
第3645章 你们都还好吗? - 永夜圣典
第九十七章,全新的魔族 - 第一瞳术师
第1882章 番外:现代篇(44) - 道婿下山
第24章 挖祖坟 - 恐怖复苏之全球武装怪胎
第2249章 拔钉(下) - 抛夫弃子,我带六个女儿吃香喝辣
第834章 电棍 - 妈咪轻点虐,渣爹又被你气哭啦
第350章 别让她伤到自己的眼睛 - 刚出娘胎,定亲转世女帝
第182章 赢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