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家庭生活>>大困惑TXT下载>>大困惑>> 三、学校的尴尬:只管教书,不能育人TXT下载

    大困惑: 三、学校的尴尬:只管教书,不能育人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三、学校的尴尬:只管教书,不能育人

        教育不是家庭或者学校单方面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是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相互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实施一个成功的系统工程。在教育事业中占主要位置的就是学校和老师,他们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可是在现在的中国,家庭和社会却将自己的那份责任全都推到了老师和学校的身上,另外,教育体制和教师队伍的一些缺陷,都使学校的教育渐渐成为了“只管教书,不能育人”形式。

        危机正慢慢地滋生在中国的教育事业中。从考场上走出来的同学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重压之后的轻松。这和他们未来息息相关的高考,使他们从小学开始就惊恐着。每到暑假,噩梦就开始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扑面而来。公共英语、奥数华数、语文艺术等等,有些连家长都对付不了的教学内容,已经成为了这些小学生必须要去接受的考试,自由自在的假期再也和他们无缘了。

        假如在假期时让孩子参加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培训班,倒也无可厚非。可问题是,这些花样翻新的培训班早就受到“择校热”的影响,而成为了强迫性质的补习。对数学并不感冒的孩子们,却还要被逼着去参加“数学杂技”奥数训练。本该是去野外游玩的孩子们,却整天穿梭在为设计的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简称pets)的考场上。原因十分简单,就是为了练出具备进入重点学校的实力。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有一份数据显示:在2005年9月时,北京市有5.3万名6—15岁的中小学生参加了pets。这个数目是的两倍,这其中小学生的人数超过了1万,“公三”考生超过100人,也就是说共有100多名小学生报考了大学等级英语证书。更可怕的是,参加公共英语培训的少儿人数,正在以平均每年10%—20%的速度增加着。

        对这样的情况,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研究员杨东平尖锐地指出:“pets的情况说明,应试教育的生命力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强大,在它愈演愈烈的背后,是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重点学校和一小批转制学校及民办学校已形成一个特殊的市场。这个市场让很多人获利,但却以牺牲少年儿童的幸福和健康为代价。”

        2004年,教育部对学生的健康状况做了第二次检测,结果显示:中国的学生体质状况普遍不容乐观,有60%左右的孩子肥胖率都有持续上升的趋势,而同时他们的爆发力、力量等一些素质也在不断下降。学生们的视力也有居高不下的情况,约有三成的小学生是近视,初中生占六成,高中生则为八成。

        教育培训机构的宣传口号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无数的家长视他们为神圣的标语,强迫孩子参加补习。可是,在这些难度超高的强化训练中,孩子们经常体力透支,精神上忍受巨大的压力,原本天真无邪的孩子因此成了郁郁寡欢的小大人。

        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很早就提出:“我们的教育信念应当是培养真正的人!不能让竞技代替了本该属于孩子们的快乐,警惕‘超值’的利益诉求,损害了孩子的健康,家长应该理性,社会更有责任,没有生活的‘考试机器’也很难有创新创造的能力。”

        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基础就是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如今中国城镇的孩子们,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这样特殊时期所特有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使这些独生子女的心理发育存在着先天的缺陷,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关系别人等等自私的行为全都在这代人身上得到了体现。这已经引起了中国教育界、社会各界的重视。

        这些孩子的父母,基本上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而这代人受到时代的影响,既没有享受过好的物质生活,也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文化、人文教育,对老师和学校更没有什么尊重概念。因为在那个时代正是学校教育挨批斗的年代、打倒“臭老九”的时代,在他们童年的印象中,老师就是一群懦弱、愁眉苦脸的可怜虫。

        这代人不知道应该如何做一位称职的家长,他们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有很多的误区存在。例如他们常常说:“我小时候没吃好东西,但现在一定不能缺着孩子的。”所以在这样的心理下,使家长们对孩子娇生惯养,孩子有任何要求都有求必应。学习方面只要求文化课能够学好,在人际交往中他们教导孩子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定不能吃亏。他们已经看不到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忽视团结合作、独立自主、关心他人等等一些社会教育内容。

        每次学校开家长会或是需要家长填写家长意见时,很多家长都把要求集中在了孩子的文化课上面。当孩子在学校出了事情之后,不论是大是小,他们都会将责任全部推到学校的身上,如果有一点点不满意,小则大吵大闹,大则找媒体曝光,甚至闹上法庭。家长们这样的做法是对学校和老师十分不尊重的,同时也会影响到孩子对学校和老师的态度。这也正是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尊重老师的原因。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以经济生活为中心的时代,是处在大变革的时代,而钱正是经济生活的重要物品。能够简单、快速地获得大量的金钱,是所有人的梦想,这种梦想长期的埋藏在人们的思想中,逐渐代替了人文理念和社会公德。于是,教育开始逐渐虚荣,社会开始向孩子们施加各种压力。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同时,却在逐渐冷漠。见死不救、受冤枉、亲人反目的事情屡见不鲜。这些都在侵蚀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网络时代,人们的文化水平浮躁却又重视权力。孩子们每天生活的文化氛围就是电视里的古装片、暴力犯罪、金钱犯罪。能够教育孩子的影片却基本没有,而现在的小孩子最爱看的书都是一些言情小说。书中无非就是一些不切实际的浪漫,还有无法启齿的“作家”的作品。

        孩子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天天的成长着,他们看重的是个人利益的占有,对他人利益、社会利益毫不在乎。这也是使孩子们逐渐自私,没有社会公德的主要原因。有些学生在学校做点事情,就要按劳取酬。同学之间,也讲究物质上的交往。偷钱和其他同学东西的事情,也成为了普遍的现象。而且,那些小小偷们还认为这只是一件小事。

        创新,在这个时代是最火的代名词。可是,很多教育专家,以“创新”为名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和名词,例如素质教育、赏识教育、成功教育、创新教育等等,可以说是花样繁多,可是却基本都是生搬硬套,并没有科学的选择,更忽视了传统的继承。

        素质教育,其实是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那些教育的理论借鉴过来,以“人本主义”为教育理念,以“建构主义”为教学理论,这并没有丝毫创新可言。早在中国的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已经提出过“因材施教”。只不过这些中国人本该记得的东西,却让美国人先做了。

        教育改革的混乱,使学校和老师茫然失措。例如赏识教育中提到:学生无论犯了什么样的错误,老师或学校都不能加以批评,只能表示赞赏。因为,批评学生会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一定的伤害,这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这样一来,学生成为了不能管教的人,成为了神圣的上帝,上帝看来是不需要受教育的。

        另外,学生在社会上所学到的德育教育,是只注重思想意识的灌输,忽略品德的养成,它的内容乏味、单一、过于形式化,和现实社会严重脱节使得孩子们的一些成长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过于单调和缺乏阶段性,更难以对孩子产生明显的培养效果。

        教师团队的良莠不齐、教育体制的缺少创新,都是造成中国教育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中国古代时期,教师这个职业就一直是不受尊重的。有句话叫“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尤其是“文革”时期,教师更是背上了“臭老九”的恶名。一直到现在,教师的培养院校中,除了师范院校等一些个别的名校外,大多数都是排在二流学校之后。一般学生只会在考不上重点高中或是重点大学的无奈情况下,才会委身选择中师或是高师。而且,在中国乡村中还有大批民办转公办的教师。由此可以想象得出,教师的整体素质是在什么样的水平线上。

        最近两年,中国的高校不停地加大规模进行扩招,这使师范学院的学生更加紧缺,高师的情况也并没有好多少,这样的情况实在令人担忧。如果学生质量继续下降,必然会导致师范毕业生质量的下降,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将成为永远无法实现的空想,教师的教育质量也必然无法得到保证。

        提到中国的师资队伍,只能联想到两个词,就是“规模庞大”、“素质良莠不齐”,这和中国落后的教育体系是有着重要关系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个行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教育事业却唯独没有任何进步,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个“铁饭碗”。然后,大家争相做教师,使教育界人浮于事,规模虽然庞大了,可是却缺乏创新机制。而高考所造成的巨大影响,更促使中国的教师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面前,表现出了明显的思想上的落后意识以及知识体系陈旧、综合素质的不全面等等缺陷。这使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常会有不适应的感觉,随之而来的自然就是师生之间的各种矛盾。面对这些矛盾,社会和有关专家应该尽快加以重视,否则后果将会不堪设想。学校教育缺少了学生、家庭和社会上的支持,自然陷入了现在的尴尬境地。教师担任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可是却根本无法实施他们真正的教育职能。

        在家长和社会实施的巨大压力面前,学校和教师的职能在无限扩大的同时,教育学生的本职工作却在逐渐萎缩。例如,不可以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只能进行成功教育;不能进行冒险教育,只能做平安教育;不能进行惩罚教育,只能进行赏识教育等等。

        如今的老师岂敢对学生说个“不行”,更没有勇气搞一些课外集体活动,甚至连国家教育部门也命令禁止:学校和教师不得搞外出和集体活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恐怕早已被我们这些后人遗忘得一干二净了。当教师的职业尊严在逐渐被鄙视之后,他们自然就会放弃自身的职责。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捣乱,如果老师把他赶了出去,很快就会被媒体曝光,背上“体罚”学生的罪名,最后不得不离岗思过。如果学校有小霸王,随意殴打同学、谩骂老师,学校也不敢对他任何的惩罚教育,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以后可能成为犯罪分子。

        孔子的学生“宰予旦寝,”曾经惹孔夫子生气,于是孔夫子批评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但是这话拿到现在,就只能说明是师德不好,这是侮辱学生,应该自动离职。很多老师现在都抱着“只要教好书就行,只要不出事就行”的态度,面对学生采取的是“惹不起,躲的起”。如果有集体活动,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更有甚者,将心思和精力放在了家教和讲学等其他方面,成为了拜金之奴。

        该上小学的孩子,被家长甜言蜜语地劝到学校,毕业后,自然就继续上初中,等该上高中时,家长就开始威逼利诱,总之要考上重点,再考上名牌大学。这就是中国的教育现状。没文化真可怕,可是缺乏教养和道德心更可怕。如果公民的心中没有这个国家,不以国家利益为首,那么这个民族迟早会垮掉。

        最近几年,名牌大学毕业生的“绯闻”不断,南大博士乞讨、清华毕业生戚柯患抑郁症当起搬运工等等,类似这样的新闻,已经成为了老百姓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这些优秀大学生沦落的现象,将中国教育危机和社会问题暴露了出来。谈到教育,虽然觉得羞愧难当,可同时也觉得无可奈何。

        教育的初衷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可是,现实生活中各种考试的影响下,使很多孩子的健康受到了损害,失去了基本的生存能力,性格也越来越孤僻、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无法融入到社会中。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性格古怪、高傲孤僻、有忧郁倾向的人,往往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他们对应试教育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这些人在学生时期,必定是家长老师眼里的“听话、乖巧、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就像戚柯那样。

        在他们这些人里,都有着相似的“学历”模式,就是在家长、老师的监督和控制下,“听话”而“成绩优秀”地由小学顺利的考到了重点中学,然后高中和名牌大学,本科之后是硕士,再然后是博士,就这样上了20、30年学之后,进入了社会恍然发现自己学的东西并不实用,于是失去了理想,失去了骄傲,变得茫然无助。他们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有些承受能力强的,可以在经过调整之后,进入新的环境,而像戚柯那样的“极端情况”则无法适应。

        诺斯提出的某种“路径依赖机制”,也许正是使我们面临如今这种危急状态,并不由自主地进入到目前这种教育功能异化的原因。应试教育的危害性,素质教育的好处,这些是家长老师,甚至政府官员都认同的。可是,在实际中每个人又都觉得“无奈”、“无计可施”。所以在行为上就表现出一种明显的悖论:如果你说家长们是负责任的吧,那么他们那种具有外在功利性的引导,而忽视内在功能性的教育行为,实在是在害这些孩子们;如果你说家长们是不负责任吧,可他们为了能让孩子进入重点中学、名牌大学,每日操劳奔波,这样还说他们不负责任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那些像戚柯父母的家长们,在为了拯救孩子呼喊“救救孩子”的同时,他们却不知道,正是自己造成了今天这样的结局。“可怜天下父母心”,其实有些中国父母的心不但“可怜”甚至可以说是“可悲”。他们做的一切都解释是为了孩子,可是他们从不问问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家长们只把孩子当作自己实现愿望的工具,不惜牺牲孩子美好的同年、幸福。所以家长们应该仔细想想,在教育上面自己究竟犯了什么样的错误。</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大困惑,小说《大困惑》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大困惑 三、学校的尴尬:只管教书,不能育人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