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家庭生活>>大困惑TXT下载>>大困惑>> 一、减负7年,学生负担为何“不降反升”TXT下载

    大困惑: 一、减负7年,学生负担为何“不降反升”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一、减负7年,学生负担为何“不降反升”

        知识改变命运,在当今世界,能否受到好的教育,往往决定着孩子的未来。于是,无论何时,只要有一线希望,父母们就会想尽办法把孩子往教学质量高的学校里送。另一方面,他们也会时刻督促自己的孩子学习。很多孩子打从背上小书包的第一天起,就被家长告知“学习可是苦差事”,一时之间,仿佛有万千重担压在了肩上,虽不知苦到底为何物,这心下也做好了“慷慨赴义”的打算。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们能轻松快乐地成长,可在竞争压力如此大的今天,此时轻松快乐了,不代表未来也能轻松快乐。于是,他们狠下心来,无论用什么手段,都要把孩子培养成材,至少要保证他能读大学,读好大学。

        素质教育来了,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很多父母也意识到,光把孩子栽培成课堂内的高材生远远不够,为了让他成为全面发展并有一技之长的全才,确实有必要“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何况,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优先考虑有特长的应聘者。另外,教育专家们不是也说,兴趣对孩子身心的成长至关重要,减负之后,要将时间更多的放在培养兴趣上。

        减负了,多出来的闲暇时间可要充分利用。为此,也不管所谓“多出来的闲暇时间”只是个把小时的写作业时间,不管孩子们是否真的有“兴趣”,家长们都千方百计地将他们扭送到兴趣辅导班。看着电视上时不时推出的天才少年,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样样擅长,家长们又坐不住了,看来,只具备一两项特长远远不够,最好能学多少是多少,钢琴要10级,绘画要达到美院的水平,舞蹈也要跳得有模有样,孩子们的日程表像那些整天风风火火的大老板一样被安排得满满腾腾,尤其是小学生,周一到周五在学校上课,周六周日一大早就要被父母叫醒,奔赴各个兴趣班,上午学英语,下午学美术,晚上练钢琴。还有些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连话都讲不明白的时候就开始逼着他们学“兴趣”。

        细想起来,中国孩子的童年尤其可怜,虽有教育专家几次三番告诫家长,游戏对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但这样的呼声,很快就被淹没在热火朝天“兴趣”行动中了。素质教育发展孩子特长的本意被曲解,人们用应试教育的手段实践着素质教育的理想,孩子们的课业负担没有减轻,其稚嫩的肩膀上反又加上“兴趣”的负担。

        暑假里,在一些地区教育局的努力下,各种名号的补习班开不成了,取而代之的是形形色色的兴趣辅导班。当记者问起几个孩子,是否真有兴趣拿出暑假时间来这里上课,孩子们多眨着睡眠不足的双眼频频摇头。当问到他们在暑假里最想干什么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回答:“玩。”

        长春市的小周,是个远近闻名的小才女,她的奖状,堆起来足有厚厚的一大摞。她品学兼优,是校学习报的小记者、中国优秀共青团干部、三好学生、吉林省十佳少年。还时不时在书法、美术、摄影等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收获大小奖牌、奖章。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她都堪称素质教育的模范,是我们一直提倡的“全面发展”的典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孩子,最终也没能挺过充满压力的童年,在14岁生日过后不久,于一个细雪纷飞的夜里,悄然离开了人世,死因是疲劳过度引起的脑出血。换句话说,小周是累死的,而她又恰恰成长在减负的浪潮中。

        人的心理和身体都有一定的底线,超出了底线就会发生问题。从前一直让我们嗤之以鼻、视为资本主义社会黑暗面证据之一的“过劳死”,如今也开始在神州大地上耀武扬威,从企业家到白领,再到普通工人,终于将它不怀好意的触手伸到了孩子身上。

        不知是庆幸还是讽刺,很多孩子在懂事和听话上比不得小周,他们有若干小聪明、小诡计,逃避老师家长的鞭策,逃离课堂。前脚进兴趣班后脚开溜的,假装肚子疼或感冒发烧不去上课的,弄丢了画笔弄坏了钢琴逃避练习的,模仿家长字迹伪造请假条的……很多孩子甚至以和老师家长斗智斗勇为乐,思量着用什么方法混过师长们的眼,反倒成为他们在“兴趣班”中最大的乐趣。显而易见,所谓“兴趣”,原只是家长们一厢情愿。在一场又一场的“兴趣”大课中,孩子们领略不到艺术的高雅,反倒把艺术当作剥夺了他们快乐的罪魁,大为反感,即便曾经对它还真的抱有几分兴趣,也在日复一日的课程和练习中消磨了心性。

        为什么减负减负,越减抱怨声越大,难道“负”不该减吗?还是真应了孩子们的调侃:“在数学里,减负(数)等于加正(数)。”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重压之下,却未必有人才,甚至还摧毁人才。近一时期,因为承受不住课业压力,衍生出各种心理问题以致自杀的不在少数。2000年,浙江金华的一起子杀母的惨案更是以血淋淋的事实向人们证实,教育的重压何其可怕。很多孩子,从小学开始就要为写作业熬夜,为考试牺牲周末假期。到了中学,此等负担更是以几何方式增长。一些中学,为了增强学生的考试能力,一个月只许学生休息半天,早中晚都安排了自习,还生怕学生没有压力不知用功,时不时颁出各种各样的成绩大排名,刺激学生的神经。金华的杀母少年,就是在学校、家长的多方夹击下,精神崩溃,铸成杀人大祸。

        随着时间的推移,应试教育的弊端愈发严重,教育部门开始循序渐进地制定各种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的措施,并提出了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方针。

        相比在分数上走火入魔的应试教育,注重挖掘人身潜力的素质教育的优越性有目共睹。1999年,“减负”的浪潮席全国各省,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二字也很快成为人们新的口头禅,学生们更是翘首以盼新的教育形式的到来,渴望能早一天从“重负”中挣扎出来。

        转眼7年的时间过去了,孩子们的书包还是那么沉,作业还是那么多,考试还是那么频繁,假日还是那么稀少。在强大的现实面前,轰轰烈烈的“减负”就如用干树叶生火,只旺了片刻,就悄然失去了声息。就连学生自己,都醒转过来,发现“减负”不过是建在空中的美妙楼阁,可观,可想,而不可求,便重又心灰意懒地投入到分数中去。

        老师清楚,家长清楚,学生也明白,只要高考制度存在一天,他们就一天不能从浩瀚的题海中挣扎出来。学校有升学率压着,不能减负;家长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不能减负;学生要应付高考,同样不能减负。谁都知道减负好,可谁也都明白这“负”轻易减不得,自己给自己减了,芸芸众生不减,待高考那天来临,还是要和大家一起面对分数的考验。

        不能怪政府在减负问题上的工作不力,教育部门没少在推行素质教育上下功夫,虽然这推行的每一步都格外艰难。直到今天,依然会时不时地从报刊新闻上,看到不堪学业压力而轻生的报道,且这一轻生人群,已由中小学生,向大学生扩展。

        “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我们都不缺。积雪囊萤、凿壁偷光的精神,我们也大大有之。但学习本是一种乐趣,让几岁十几岁的孩子没日没夜地伏在桌前写题作文,在枯燥的题目中度过本应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青葱美好的少年岁月,即使站在外人的角度,也找寻不出这乐趣的所在。与其说,孩子们是因为爱学习而稳坐书桌台,不如说他们是在无奈地忍受,学习在他们心中是那么的枯燥乏味,只有苦而没有乐,一旦有朝一日他们可以不再埋首于桌前,他们恨不得像擤鼻涕一样,把学习二字远远地甩开。因此,每到毕业时节,都会有毕业班的学生三五个聚到一起,把课本卷子习题册堆到一处,烧个精光,边烧边大喊痛快,鼓掌叫好,任谁都清楚,他们这是在宣泄长久以来的压抑。

        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的意义宽而广。学技能,学思维,学方法,学做人,都是学习的内容。但在被考试和作业牢牢包裹住的孩子看来,学习被异化成了啃课本、做习题、考高分。邓小平曾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可局限于课本、习题、分数的教育只会教得人心越来越死,眼光越来越窄。时下的孩子们正身不由己的为题目奋斗,哪还有什么心情放眼世界,开拓心智。我国的2.4亿学生——足足占了我国总人口的1/5——他们大多还在分数的大棒下苟延残喘,而他们的明天,就是我们的未来。

        素质教育艰难而缓慢地推进着。很多学校重新启动了早已束之高阁的兴趣小组,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各种演出,出席艺术活动。在一些教育局的严厉干涉下,一些学校也停止了周末假日的补课。

        由此看来,素质教育的成果多少还有一些,但从它推行的7年时间来看,这成果极为有限。每个学生的书桌上依然备着大量的教辅习题集,学生们仍旧早起贪黑地啃着书本,兴趣班有了,参加者寥寥,尽管国家三令五申不让办补习班,可各类名目的补习班像从前一样层出不穷,火暴非常。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俗语的生命力出乎人们想象的长,为学生们口口相传,放之中国四海皆准。

        学生稚嫩的身体承受住如此高强度的学习已属不易,尚未成熟的心灵在重压下愈发脆弱,北京市有32%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成绩差的同学常感到抬不起头,成绩好的格外重视自己的排名,生怕别人超过自己,疑神疑鬼。更可怕的是,当人们把目光聚焦到一个点上时,难免无视其他,当所有的一切都为分数服务时,学生的心理健康就被搁置一旁少人问津。

        其实,每个人在童年时代,都会不由自主的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孩子的潜力从来不可小觑。譬如,如果他对恐龙感兴趣的话,即便没有人教他,他也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成长为小恐龙专家,对各种恐龙的名称和生活习性了如指掌,让成年人也自愧不如。爱画画的小孩,不用人催,就可以趴在桌上一画就是半天,其色彩运用的大胆,想象的丰富,足以让她的父母啧啧称奇。

        兴趣向来都是最好的老师。遗憾的是,很多幼年时颇有天赋的孩子,一旦上了学,接受了教育,就变得平庸了很多,兴趣没有了,天赋也看不出了,追求真知的精神也逐渐被磨灭了。他们像张开嘴的鸭子一样,被动地咀嚼着强灌进来的知识。没有人喜欢被强制灌输的生活方式。厌学的情绪总像瘟疫一样在学生间不为人知地弥漫着,即便家长、老师发觉了孩子的这种厌学心理,也多用打骂、训斥等粗暴办法解决。他们的心意是好的,只是这种手法往往让孩子更加厌恶学习,甚至因为厌学,连生活也厌弃起来,小小年纪就悲观消极。近来在少年儿童中颇流行的颓靡文风,其实就是一种悲观心态的体现。

        不敢想也不敢玩,连学习的主动性都无从说起,就更别提创新了。北京某中学的校长,好意在下午安排了大课间,让学生们痛快地玩20分钟,可他失望地发现,大课间时很多学生们只是几个一伙茫然然地站在那里,连玩都不会。

        人要会想,思维才能活跃,思维活跃了各方面能力才会有飞跃性的进展。应试教育让学生掌握了不少知识,却伤害了他们的思维,将他们的学习潜力大大破坏,是他们自我完善、提高全面素质的绊脚石。

        正像学生们调侃的“减负得正”那样,要减轻学生负担,只单方面的要求减少作业,减轻书包重量,不补课难免落入“一将高呼,无人追随”的窘境。而要从根本上遏制住课业负担进一步发展的势头,就必须变革中国“一次考试定终身”的落后教育制度,否则,创新也好,减负也罢,都难逃“纸上谈兵”的命运,就不可能真正走出困境。

        我们不如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强迫学校为学生“加码”,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心理情况和兴趣特点,设置有利于他们成长的课程,培养他们拓展知识的兴趣,定期举办课外阅读类的活动。现在,和学生互动情况的好坏也被加进评价一个老师授课能力高低的标准中。老师们再不可像从前一样,往讲台上一站,拿着课本劈里啪啦一讲,提几个问、布置几道题了事。而要充分调动课堂气氛,组织学生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的老师还定期为学生们安排课题,要他们几个一组合作研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老师只适时地启发学生,不会对课题做太多干涉。就连各师范院校,也鼓励学生抛却旧法,对授课的方式进行创新。

        授课方式有了长足的发展,可中小学生身上的担子还是那般沉重,睡眠不足是他们除课业外的另一大苦恼。我国的中小学生在校平均时间为8.8个小时,学生们基本上是每天早上7点多就要赶往学校,刨去午休的个把小时,在下午四五点钟时放学回家。和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不同,学生们吃了晚饭后还要忙着做作业。国家统计局曾对中小学生完成作业所花时间进行过一番统计,发现至少80%的小学生每天都要花两个小时做作业,初中生和高中生花在写作业上的时间就更多了。尤其是高中生,高考二字就像影子一样,让他们不敢有丝毫懈怠,开夜车用功的比比皆是。舒服地睡上一通觉,往往是孩子们在假期中首选的休闲方式。课业就好像一只张开血盆大口的老虎,吞噬着孩子们的灵气,很多孩子更是悲观的将自己视为做作业的机器。

        减负,任重而道远。</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大困惑,小说《大困惑》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大困惑 一、减负7年,学生负担为何“不降反升”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