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家庭生活>>帝国残梦-美利坚霸权主义的终结TXT下载>>帝国残梦-美利坚霸权主义的终结>> 2. 输了地球,赢了世界又如何? (2)TXT下载

    帝国残梦-美利坚霸权主义的终结: 2. 输了地球,赢了世界又如何? (2)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2. 输了地球,赢了世界又如何? (2)

        ·寿终正寝的《京都议定书》

        环境保护主义是美国发明的。1864年,乔治·珀金斯·马什出版了《人与自然》一书,成了美国首位自然资源保护论者。同年,亨利·戴维·梭罗的遗作《缅因森林》呼吁建立国有森林。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一位提倡保护资源的总统,共建立了17个国家公园和文物保护地,为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他的远房亲属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步他的后尘,在大萧条时期成立了地方资源保护队,通过修建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来提供工作机会。1962年,雷切尔·卡森和她的重量级畅销书《寂静的春天》面世。这本书被称为环保运动“让全世界震耳发聩的一炮”。该书无可辩驳地阐明,被视为进步的现代生活方式之基础的化学制剂,实际上正在毒害着食物链中包括人类在内的大部分生物。她开创的事业已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发展壮大,以致理查德·尼克松总统于1970年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环境保护局。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在过去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美国一直是环境问题方面的先驱,开始它只是关注国内的问题,后来在臭氧空洞、全球变暖这一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上,美国也一直都在扮演领导者的角色。但是,因为美国拒签执行《京都议定书》,美国的环境政策在全世界看来代表了美国所有的错误行为,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领导角色只是为了发号施令而自己并不承担义务。

        美国——全球环境的最大污染者

        美国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3%至4%,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美国曾于1998年11月签署了《京都议定书》。2001年3月,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借口,宣布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

        在2000年的竞选活动中,作为总统候选人,布什说过他将会强行限制发电厂的废气排放量,给人们留下了他当总统后会关注环境问题的印象。然而,就职典礼刚刚过去六个星期,新政府就撤消了此前公布的保护濒临灭绝的大马哈鱼和鳟鱼的一些措施。然后,2001年3月13日,布什放宽了对发电厂排放物的管制,这和他在竞选期间做出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承诺恰恰相反。他一意孤行,全然不顾环境保护局局长惠特曼的劝阻。惠特曼说,“我强烈建议您继续承认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确实存在的严重问题”。斯充道,“总统先生,这是一个关系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信誉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会在国内引起反响的问题。我们需翼现出兴趣。”而总统辩解说,由于电力缺乏,我们的经济处于紧急状态,目前获取更多的电力比处理排废问题更重要。紧接着,3月20日,他下令放宽了对饮用水中砷含量的限制,第二天又推迟了旨在保护森林地带集水区的采矿规定的实施。

        《京都议定书》代表了全球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拒签《京都议定书》的决定似乎就更凸显了布什政府根深蒂固的狭隘自私的国家本位利益观和轻视环保的态度,并成为美国挥霍无度、漠不关心和高傲自大的一个象征。正如布什的环境保护局局长克丽斯廷·托德·惠特曼所认为的,就本届政府而言,《京都议定书》已经“寿终正寝”了。

        《京都议定书》的内容

        《京都议定书》脱胎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气候框架公约》)。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这次会议被视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史称“里约地球峰会”。《气候框架公约》通过得并不轻松。在拿到里约会议上之前,联合国设立了一个政府间谈判委员会,为此进行了一年半的马拉松谈判,才在1992年5月22日(离里约会议开幕还有12天)达成协议。这样,人类总算是有了第一个为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

        《气候框架公约》于1994年3月生效。到了1995年,已经有超过50个国家批准了《气候框架公约》,于是公约的缔约方第一次大会于当年的4月在德国柏林举行。会议规定,今后每年都举行一次公约缔约方大会。1996年,第二次缔约方大会在日内瓦举行。因为《气候框架公约》只是一个原则性的、概念性的公约,对各国的约束力也是很含糊的,要真正能达到使各国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目的,就需要订立一个约束力更强的、明确规定各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之义务的议定书。于是到了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第三次缔约方大会时,通过了著名的《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数量,胰1990年减少5.2%,发展中国家因为经济欠发达而不承担减排义务。对各发达国家说来,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8%。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则不必削减,可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议定书同时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分别比1990年增加10%、8%、1%。《京都议定书》需要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的至少55个国家批准之后才具有国际法效力。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政府相继批准了《京都议定书》,批准议定书的国家超过了55个,但批准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仅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6%,尚不足以使《京都议定书》生效。

        美国人说:破坏环境太危险

        事实上,因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使得天上臭氧层早已破了个洞,严重危害着全体人类的健康,需要修补而且要快。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领导下,关于臭氧层枯竭的国际研讨早在1976年就开始,1981年各国政府开始谈判,1985年通过了《维也纳公约》,但就“分阶段停止使用破坏臭氧层的物质”达成的,仅仅是外交上典型的一纸空文,没有目标,没有抑制手段,也没有任何有约束力的义务。时任美国环境保护局长的李·m·托马斯坚持认为,“在这种事情上美国应该带头站出来”。1987年夏天,理查德·e·本尼迪克大使被派往蒙特利尔,率领美国代表团去进行谈判。9月,在美国的领导下,达成了一个明确有效而又得到广泛国际支持的《蒙特利尔协议》。

        但随着新的保守主义的抬头,美国的政治主张在两届里根政府和1988年的老布什政府期间明显变化了,反对“据认为掌握在不创造经济价值的官僚手中那些束缚有经济效益企业的条文”。里根的第一任内政部长詹姆斯·瓦特削减了旨在保护濒危物种项目的资金,推动了将偏远荒凉的地区租借出去开发石油、天然气的努力,并从联邦政府的管辖范围内大幅度减少了环境规划管理方面的责任。老布什政府的白宫办公厅主任约翰·苏努努,也认为环境保护主义者的立场往往是意识形态上的,由于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证明破坏环境的危险性,也无法证明其提出的某条措施的有效性,所以常常阻碍经济发展。他说,“如果你要做出的决定牵涉到上万亿美元,会影响到百万个工作岗位,就应该在已知的事实基础上作出决定,而不是被感情所左右。”苏努努反映了美国参议院的态度,而任何国际条约都需要参议院的批准。

        布什政府仔细掂量着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开始小心翼翼地为里约热内卢会议做准备。会议前夕,欧共体达成一项将美国包括在内的空泛条约,放宽了对目标和时间表的要求。布什在1992年6月13日参加里约热内卢地球峰会。当被问及欧共体是否正在扮演新的领导角色时,欧共体的秘书长劳伦斯·简·布林克霍斯特说:“可想而知,我们正在走向那个岗位。”然而,布什却坚持说,“我们是领导者,不是追随者”,“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不是拿来谈判的”。共同的标准都是经济。谁也不是真想改变美国的制度,尽管会抱怨美国人铺张浪费的生活方式,批评美国以世界人口的4%占了全球废气排放量的25%强。

        民主党的克林顿政府后,共和党42年来第一次在众议院获得了控制权,议长纽特·金格里奇对环境保护主义的态度在一次报纸的采访中暴露无遗。他说,“我热爱环境,但我在热爱环境时很吝啬。” 众议院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席唐·杨表示:“我看到一棵树,就如同看到一张用来擤鼻涕的纸。”他还补充说:“环境保护主义者是一个社会集团,这些人是民主党的工具。他们现在不是美国人,过去也不曾是美国人,将来也不会是美国人。”来自爱达荷州的女议员海伦·切诺韦思插话说,“环境保护政策是由一种感情上的惟灵论所驱动的,它威胁着我们这个社会的基础,侵蚀着宪法的基本原则。”

        小布什——我就不签议定书

        从里约热内卢到京都,解决细节问题的过渡性谈判会议,2000年11月13日至24日在荷兰的首都海牙召开的。美国谈判代表团的是副国务卿弗朗克·洛伊,他承认,在这十年的谈判期间,美国在减少排放量方面所做太少,对美国自己的事业于事无补;并相信许多欧盟代表想强行改变美国的生活方式,甚至于想惩罚美国。

        小布什上台,本来完全可以让《京都议定书》继续沉睡下去。考虑到加拿大、日本、俄罗斯和澳大利亚都反对,它几乎不可能获得所必需的占全球排放量55%的55个国家的承认,这样协议也就不会生效。或者布什可以重开谈判。然而,为了达到“满意的效果”,小布什公开宣布美国绝不会签署执行这份协议。

        因为无论是对美国的还是对欧洲的环保人士,布什都没有什么好感。作为石油专家和商人,他相信的是钻井取油和经济增长,对政府调控则持怀疑态度。他的能源计划包括:鼓励在北极国家野生生物保护区开采石油,提高联邦政府对研究和发展煤炭技术的资金支持,以及放宽对燃煤发电厂的限制。正如一位国务院官员所言,“布什政府认为环境保护主义是苏联解体后者的新动向。他们痛恨者。”而且,布什不相信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性,并确实认为在京都商定的措施会损害美国经济。他的经济顾问均来自能源供应界和铝业界。再者,在总统竞选期间,为了赢得像西弗吉尼亚这样关键州的支持,他向煤炭、电力、石油和钢铁公司许下了诺言。现在是兑现的时候了。

        2001年6月11日,布什前往斯德哥尔摩与欧洲首脑进行首次磋商前几小时,发表了这样的讲话。他说,《京都议定书》是一个“有着致命缺陷”的协定,它的“目标不现实,没有科学依据”,他不会遵从一个“会造成负面经济影响,会使工人失业、物价上涨”的协定。在外交领域,使用“表示关注”这种措辞,就已经算是一种严厉指责了,而这次的反应来得异常激烈。在斯德哥尔摩,瑞典政府称美国的决定 “令人震惊且会引起公愤”。英国环境大臣迈克尔·米彻认为,美方的说法“极其令人担忧”,是“一个跨大西洋的全球性对外政策问题”。而欧盟说它“深感忧虑”。欧洲议会的反应则更强烈,称:“为了满足美国公司的短期贪欲而牺牲世界上大多数人的长期利益,这让我们感到可怕。”日本敦促华盛顿重新进行考虑。澳大利亚强调指出,以美国消耗资源数额之巨,它有责任削减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卫报》更干脆就明称美国拒绝签署这一协议是一种“塔利班式的粗暴破坏行为”。

        2001年11月10日,经过修订的《京都议定书》在马拉喀什签署并开始生效。美国副国务卿保拉·多布里扬斯基坐在一边看着其他代表签署协议。此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把美国看作是它们的敌人。</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帝国残梦-美利坚霸权主义的终结,小说《帝国残梦-美利坚霸权主义的终结》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帝国残梦-美利坚霸权主义的终结 2. 输了地球,赢了世界又如何? (2)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