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传统国学>>仕途的玄机TXT下载>>仕途的玄机>> 第四章 至尊者的罪身——张汤之殇(23)TXT下载

    仕途的玄机: 第四章 至尊者的罪身——张汤之殇(23)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第四章 至尊者的罪身——张汤之殇(23)

        事情发生于一次朝议,议题是讨论是否答应匈奴提出的和亲请求。

        博士狄山认为和亲为佳,武帝请他做一详细的说明,这名儒生引经据典回顾历史来展开论证。兵凶战危,故而不可以屡次发动战争。高帝也曾想讨伐匈奴,结果却困于平城七日七夜,从此对匈奴改用和亲政策,确保了高帝、惠帝、吕后二十多年间国家太平。文帝想征伐匈奴,结果只是使得北部边疆遭受战乱之苦。景帝自吴楚七国之乱后再未考虑兴兵作战,是因为深知战乱荼毒天下之深。陛下即位以来已经数次兴兵出击匈奴,现在国库空虚、边境残破,如此看来和亲是当前最佳的选择。

        武帝未置可否就转向御史大夫张汤询问意见,张汤的回答简洁而近于野蛮,“此愚儒无知”。如此武断又无任何理由的断语自然惹怒狄山:我本来就是愚蠢的忠诚,不过御史大夫张汤却是诈忠。你审理淮南、江都之案时执法残酷,离间皇家骨肉,使得其他诸侯王心中忧惧,由此而论我确定张汤就是诈忠。

        且不论狄山主张和亲匈奴是否为高明的建议,观其详细论述之辞可以确定绝非信口开河,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狄山、张汤两人的言行正是对武帝的态度拿捏有所不同的反映,也是儒生和文法吏行事风格差异的反映。张汤对狄山的论点不屑于认真反驳,一可见其当时地位之高,二可见其深知武帝绝不愿意和亲。{24}反观狄山确实有其对国政的具体思考,且并不会过多考虑武帝的倾向。认为和亲为便、治理诸侯王太过严酷,狄山就坚持己见而不愿揣度武帝心思做迎合之举,这正是儒生独立人格的体现。唯一不够聪明的地方在于,面对张汤的野蛮否定时,狄山的反唇相讥看似针对张汤实际却将矛头指向了武帝。要知道,淮南、江都等案无论其残酷与否都是秉承武帝意志而为,武帝听出了狄山有意无意的话外之音。

        二十年来的帝王历练,武帝不再是那个喜怒形于颜色的莽撞青年,他早已不会因为言语不合就擅动杀伐之威。杀机已动却平静如水的武帝再次转向狄山,我要是交给你一个郡,你能够制止匈奴侵掠这个郡么?狄山的自知之明在于他清楚作为儒生自己长于理论争辩而短于具体实践,于是就老实回答,我没有这样的才能,做不到。武帝继续问,如果是一个县呢?狄山还是自认为力有不逮。武帝并没有停下的意思,那由你来镇守一座边塞城堡呢?对话至此,狄山感受到了武帝言语中冰冷彻骨的寒意,继续推辞即刻就会引发武帝的暴怒招致杀身之祸,无奈之下硬着头皮答应,一座边塞城堡的话可以。武帝当廷任命。儒生狄山在赴任一个月后,即被匈奴斩去了首级。

        张汤与狄山的这次冲突,正是文法吏和儒生官吏间冲突的具体化,再考虑到此时的张汤虽为御史大夫但事实上已经在武帝纵容之下架空了丞相,代行其职权,则如此结果明确显示:武帝一朝乃是文法吏占上风。

        但要以为本朝偏重文法吏或者儒生中的某一群体那就大错特错,事实是天子从未偏废而是兼采文法吏与儒生各自所长为帝国所用,并且注意两者的平衡。武帝、宣帝时文法吏为盛,时为太子的元帝即建议需要注意重用儒生;元、成、哀、平四帝时期儒学大盛,太学生员额达到三千,但仍然注重吸收文法吏进入官吏群体{25};世祖刘秀重建帝国于洛阳,其功臣虽名为武将而多近于儒者,开国之后多数被世祖斥退,一来保全功臣,二来也是贬抑过于泛滥的儒生而为文法吏空出足够的位置{26}。故而本朝征辟用人的依据就有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休,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27}。”其中第二项专取儒生,第三项则是专取文法吏。</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仕途的玄机,小说《仕途的玄机》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仕途的玄机 第四章 至尊者的罪身——张汤之殇(23)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