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风云: 第五章 金殿大火(4)
第五章 金殿大火(4)
而除了殿宇本身的烧毁,更让永乐震惊的,是三大殿被毁的原因。尽管还没有做出最终的结论,但从起火时的环境判断,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受雷击所致!三大殿是大明王朝的象征,它们在一夜之间被雷电击毁,这对永乐的精神造成巨大的打击!难道是天象示警?难道自己真的做错了什么,才招致上天的谴责?根据天人合一的儒家法则,永乐立即联想到这一节,随之产生极大的恐惧和惊惶。永乐仔细地回顾了这些年的作为:论勤勉,自己绝不逊于古代任何帝王,论功业,自己下西洋、复安南、征漠北、拓东北、修大典、疏运河,一手缔造永乐盛世,对大明王朝,对华夏天下立下不朽功绩!可为什么就是自己这么一个堪称千古楷模的帝王,却在人生的最高峰时,遭受到上天如此严厉的惩罚?永乐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继而陷入深深的迷惘和痛苦当中。
永乐在床上躺了三天三夜,这期间,一众儿孙及外朝重臣陆续前来问安,但都被拒之门外。就在大家惶惶不可终日之际,第四天,一道口谕传出,命太子高炽、太孙瞻基、赵王高燧以及杨荣、杨士奇、金幼孜等三位阁臣进宫面圣。
众人接旨,赶紧前往乾清宫。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真当见永乐时,大家仍大吃一惊。永乐躺在卧榻上,一脸萎靡之态,原本还只是花白的头发,已在短短三日内变得雪白;那双炯炯有神的眸子,现在也变得混浊暗淡;脸色也变得枯黄。这哪还是那个气吞山河、威武盖世的永乐皇帝?这简直就就像个已至暮年,行将入土的耄耋老者!见皇爷爷成如此模样,瞻基心如刀绞,当即跪地哽咽道:“三殿虽毁,将来再修起来就是了!皇爷爷千万不要痛心太过,若因此伤了龙体,那就因小失大了!”
“请父皇以天下为重,保重龙体!”
“请陛下保重龙体!”
瞻基说完,高炽和杨荣他们也纷纷跪地劝谏。
望着地上的一众儿臣,永乐挤出一丝笑容,道:“朕的身体朕心里有数,一时半会还死不了!尔等无需担心,都起来吧!”
众人听永乐声音,虽不复往日的洪亮威严,但中气还是颇足,心中顿都稍安,又纷纷从地上爬了起来。
待众人站定,永乐命马云将自己扶起,坐在卧榻上,又接过一碗参汤饮下,脸上恢复了几丝血色,旋接着娓娓说道:“此次大火,朕深受震撼。这几天朕日夜思索,以为此次三殿遭雷击致毁,实因朕治世有不当之处,以致上天震怒!”
“皇爷爷,三殿大火仅是意外,雷击毁物乃常有之事,皇爷爷万物引申太过!”瞻基又出言宽慰。
永乐摆了摆手,继续道:“非也。三殿乃庙堂所在,建成数月便遭雷击焚毁,岂能以意外视之?朕既为人君,自当感应天命,顺天自省,否则祸患更甚!故今日召尔等来,特为商讨弥补之法!尔等有何见解,但可畅言无忌!”
众人面面相觑,却是无一人吱声。永乐见状,以为大家不明其意,遂解释道:“既为上天示警,则必是朕德行有亏。朕思之,或是敬天事神之礼有所懈怠,或是祖发有戾而政令有乖,或是小人在位贤人隐遁而善恶不分,或是刑狱冤滥及无辜而曲直不辨,或是谗慝交作谄谀并进而忠言不入,或是横征暴敛剥削而殃及田里,或赏罚不当财妄费而国用无度………凡此种种,皆可能会有失当之处,尔等可为朕说来!”
这下大伙都明白了。略一思忖,高燧轻声道:“儿臣不管朝政,庙堂之事,非儿臣所知。不过这两个月来,东厂在后宫查捕对食,前后入狱受刑者不下百人。儿臣想,内官都人行那苟且勾当,虽则有违律令,但究其实也出自人之本性。处罚太重,牵连太广,或有伤天和。故儿臣以为,莫如查捕一事便到此为止,被查者亦就此宽宥,下不为例也就是了。如此,也算是礼敬上天之……”
“胡说!”高燧还在陈述,永乐已不耐烦地大手一挥,道,“内官就不是男人,哪来的什么本性?其与都人私通,这才是违反天理!此等淫贼不除,无异于鼓励宣淫,礼仪人伦必将因此大丧!”
听永乐这么说,高燧吓得面如白纸,赶紧跪地叩首道:“儿臣胡言乱语,请父皇恕罪!”
“起来吧!”永乐冷冷地说了一句,又转念一想,道,“尔本性之论虽无道理,但受刑之人太多,有伤天和,倒也称得上一说。这些之徒,百死难恕,但值此上天震怒之际,人间还是少些戾气为好!这样吧,已捕之辈不必再审,直接按律处置;至于尚未落网者,便就放他们一马,不再查捕,也算是朕礼敬上天之意!”
高燧本已失望,但听永乐如此处置,顿时转忧为喜,当即道:“父皇圣明!”
高燧喜出望外,瞻基却暗自叹息。现在东厂的手已经逐渐伸到了老南京内官中,用不了多久,自己就能通过狗儿,把赵府在宫中的势力一铲而尽!可父皇却在这节骨眼上鸣金收兵!不过瞻基虽心有遗憾,但既然高燧把停止查捕和缓上天之怒联系到了一起,那他就不能再劝皇爷爷坚持初衷。
“燧儿所言是家事!”处理完对食一事,永乐又继续对高炽他们到,“区区一群宫人,还不至于引得上天震怒,这里头肯定另有原因。尔等都参预国事,且说来跟朕听听!”
半晌过去,屋内鸦雀无声。其实众人并非对永乐的治国得失没有想法;但大家同时也明白,这位皇帝从来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开拓国策,绝不容他人置喙。现在永乐觉得遭了天谴,要求直言,可谁也不能保证一旦真的直陈政事之弊,其不会龙颜大怒。尤其是刚才,高燧刚引出个“人之本性”,想为内官都人求饶,便被永乐毫不留情地驳斥。宫中事尚且如此,那对国家大事,就更不用说了。基于此虑,众人一时都不敢吭声。
见众人皆缄默不言,永乐眉头顿时一皱。杨荣眼尖,见皇上有不满之意,赶紧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臣等久侍御前,要说失当之处,反不如疏远些的明白!还请陛下恕罪!”
杨荣之言,永乐也觉有几分道理,遂道:“既如此,尔下去后,便替朕拟一道求直言诏旨。明日早朝时向百官宣读!”
“阿!”杨荣答应一声,又道:“陛下龙体方复,是不是再调养两日?”
“还调养什么!”永乐不耐烦地道,“国事芜杂,哪容得朕长久歇息?明日便就上朝!”
“阿!”杨荣赶紧闭上了嘴巴。这时高炽露出一丝难色,小心问道:“父皇!这早朝……不知定在何处?”
“恩!”永乐稍稍一愣,随即反应过来——现在三大殿都已化为灰烬,别说常朝,就是大朝,诸王来朝、四夷来朝等各种仪式都没地方举行了。想到这里,永乐顿时无比丧气。沉默许久,他方叹口气道:“唯今之计,只有效法前朝,御门听政了!从明日起,在奉天门门厅内设宝座,文武百官按品级职务于奉天门前厅两侧列队奏事。”
众人也觉得实在没有其他合适的地方,便都拱手应诺。自此,曾在汉唐一度实行的御门听政制度,又在大明王朝得到恢复,并一直延续下去。尽管后来三大殿得以重建,但大多数时候,明朝皇帝仍选择在奉天门听政。清朝开国后,御门听政制度继续沿用,只不过地点从奉天门——也就是后来的皇极门和太和门换到了乾清门。
商讨完常朝之事,众人便准备告退。就当高炽要领着大家行礼时,永乐忽然伸出一只巴掌阻止了他,道:“方才杨荣之言提醒了朕。不光是尔等,就是天下官吏也未必尽知民情,就是知道,也未必会如实禀报。更有宵小之徒,上欺天子,下祸百姓,朝廷却受其蒙蔽而不得闻,久而久之,终至上天震怒!故朕决定,从吏部、都察院及六科中挑选精干官员若干,以吏部尚书蹇义为首,代朕巡行天下,安抚军民,兴利革弊,纠察不法!杨士奇出宫后,可去吏部将此意转达给蹇义,让他先行预择巡抚人选,报朕定夺。”
这是一个整顿吏治、舒缓民怨的好法子!高炽他们听后,均觉可行,于是都拱手称善。而巡抚这个全新的官职也开始出现在中国官场。起初,巡抚只是临时差遣,但后来逐渐形成定制。而巡抚的职能权限也逐渐扩大,到明朝中后期,已成为一地军政主官。清朝建立后,巡抚已发展成为一省军政主官,省内军政、民政、提刑按察诸职皆由其统领,已是开府建牙的封疆大吏了!
“此外,永乐十七年以前天下军民拖欠之税赋徭役等项,以及永乐十八年各受旱涝灾之地税粮一律蠲免!”
这道敕旨比遣官巡抚天下更为实惠!高炽他们一直对民间贫苦不堪的现状忧心忡忡,这几个月几次请求减免税役。但永乐念及漠北局势,一直都还在犹豫。没想到在三殿大火之后,永乐终于点头答应。众人欣喜之下,皆齐声大呼:“吾皇圣明!”
“朕要真是圣明,又岂会招致天谴?”永乐苦笑这摇了摇头,自言自语道,“惟愿这番心意,能感动上天,恕朕之罪,如此,朕就心满意足了!”
七
第二日,永乐求直言的敕旨就在首次御门听政中正式下发。继而,犹如平静的水面突然坠入一块巨石,朝廷上下立刻掀起了波澜。
一直以来,朝廷中有大批官员对迁都北京持反对意见。虽然迁都已成事实,但他们依然幻想着能还都南京。只是,由于永乐意志坚不可摧,这些人虽有则心,但也只能私下里说说罢了。可现在,三殿被焚,皇上下旨求直言,这下他们觉得机会来了。
与永乐一样,眷念南京的朝官们也认为三殿被焚,是上天降罪;但与永乐不同的是,这些人认定,之所以会遭受天遣,完全是皇上一意孤行,执意迁都北京所致。而作为大明朝廷象征的三座外廷主殿在启用仅仅三个月后就遭雷击焚毁,正好印证了上天对北京作为华夏京城的不满!这个观点十分有说服力,迅速在朝廷上下流传开来,许多原先对迁都北京态度中立,甚至表示赞同的朝臣,在三殿被焚后也逐渐改变了认识。大家都觉得,上天已经通过此举,给了世间严厉警告,如果朝廷继续在北京待下去,或许接下来大明王朝就将陷入无穷无止的灾难当中。
在这股传言的影响下,一股暗流涌动起来。在永乐下旨求言后的一段日子,不断有朝臣上奏陈情。起初,他们还只是拐弯抹角地提南京的好处,没多久,就开始极言北京道路险远,困弊不堪,运河沿线军民劳于转运,疲惫有加。虽然还没有谁胆敢直言还都南京,但字里行间对建都北京的不满,已经是越来越明显了!
朝臣将三殿被焚和迁都北京联系在一起,对此永乐还是有心理准备的。起初他出于鼓励进谏之虑,还对此温言褒奖;针对朝臣对粮草转运不便的抱怨,他甚至特地召来户部尚书夏元吉,谋划着在运河沿线的徐州、淮安、济宁等地置设官仓,让百姓可以就近将粮运至彼处,以免其需直接运抵北京的辛劳。可让永乐始料未及的是,他的这种态度,反而给反对迁都的朝臣们巨大鼓舞,他们见永乐如此,以为他畏于天意,态度松动。于是乎,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表达对定都北京不满的奏本蜂拥呈上,其中言辞激烈者,甚至明言京师金陵乃太祖亲定,不应废弃,搬出祖制,要朝廷还都南京!眼见形势愈演愈烈,竟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这下永乐再也坐不住了!
这天下午,高炽正在文华殿和杨士奇叙话,马云忽然跑来,禀道:“皇爷有旨,请太子爷速去乾清宫!”
高炽见马云神色慌张,遂问道:“父皇怎么了,召本宫所为何事?”
“奴婢也不晓得!”马云垂着脑袋道,“皇爷一直在御书房里批阅奏本,太孙和杨学士在里面随侍。批了一半,皇爷就突然发火,紧接着就把奴婢叫进去,命奴婢来宣殿下!”
“批阅奏本?”高炽一想,最近百官对三殿大火议论汹汹,多将原因归咎于迁都北京,上的奏本也多涉及此事,想来是哪道奏本言辞过激,惹恼了父皇。可是这和自己有什么关系?难不成这里头牵扯到自己?思及于此,高炽猛地一惊,不过眼下不及多想,他赶紧理了理衣冠,随着马云前往乾清宫。
刚进宫门,便听得书房里传来永乐愤怒的咆哮声,待进房门,只见永乐满脸怒容,杨荣和瞻基蔫着脑袋,一声不吭地站在书案前。
见高炽进来,永乐鼻子里喷出一股粗气,道:“给事中柯暹,御史何忠、郑惟桓,此三人之职可是尔所授?”
高炽不知何事,只得小心翼翼地道:“回父皇,是儿臣授的!他们原先都是各州府的教谕,儿臣听闻他们才学兼优、心术端正,故在一年前授言官之职!”这几年,高炽已逐渐开始主持部分朝政,一些普通朝臣他都有权任免。
“才学兼优,心术端正?”永乐冷笑一声,随即抓起案上一道奏本,扔给高炽,道,“尔睁大眼睛瞧瞧,这几个家伙都写的什么东西?”
高炽心惊胆颤地拿起奏本打开,略过前面的套话,一段触目惊心的文字映入他的眼帘:“……董子曰:‘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太祖肇建大明,定立制度,以为我大明万世之道,后世子孙,莫不当尊奉。昔建文君矫改祖制,以致天下震动、民怨沸腾;陛下以维护祖制举义,践祚之初,一扫建文弊政,重叙洪武旧制,海内贤达闻之,莫不欣然称善。然观近年陛下施政,有违太祖之道多矣。安南为太祖钦定不征之国,然陛下征且纳之;生息乃太祖持恒之策,然陛下易之;金陵乃汉家渊薮,太祖依之以取天下,定为大明万世之都,然陛下弃之。今三殿被焚,实因陛下变太祖之道所致。故欲平天怒,当敬天法祖,罢废逆天之政,重回洪武正道,如此,方可安民意,慰天心……”
看完这一段,高炽汗如雨下,惊得几乎晕厥——这不仅是要还都南京,这是要彻底推翻开拓振兴的国策!父皇操劳半生,缔造出现在的永乐盛世,用的就是开拓振兴的国策,而在这三位言官奏本中,父皇的这些作为,全成了离经叛道之举!高炽完全可以想象此时父皇内心的感觉!
“怎么样?”永乐恨恨道,“看尔提拔的好人才!竟说朕是悖离天道!”
“父皇!”高炽肝胆俱裂,“儿臣有错,竟使此辈小子充斥朝堂,妄议是非……”
“岂止是妄议是非,简直就是颠倒黑白!”永乐愤怒地道,“于君王而言,天者,当指至仁至善之理,所谓天不变,是指仁善至理不变。而道者,乃指求仁求善之准则,即为中庸;道不变,乃是言中庸之道不变。至于治国之策,不过是将中庸践行于世之技法而已!二者各有所指,岂能混为一谈?此辈小子,读了两本经书,自以为满腹经纶,却连天道究竟为何都不能晓,却也敢来信口雌黄,简直是岂有此理!”解释完天道,永乐又对高炽道:“朕问尔,当以何罪处之?”
“这……”高炽一下犯了难。其实,高炽虽然惊恐,但那只是惧永乐之威罢了,对柯暹他们的观点,高炽并不反对。与他的皇帝老子不同,这位皇太子一直对开拓振兴的国策颇不以为然,在他看来,父皇这种无节制的连兴大举,直接导致了民生的疾苦,白莲教之乱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就其本心,他也颇想纠正父皇施政的偏失,回复到洪武朝休养生息的老路子上去。正因为存了这份心思,他这几年一直在网罗与自己想法一致的人才。柯暹这几个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高炽选中,擢入朝堂的。只是按照高炽的计划,现在招这些人入朝,只是为培养磨练,待到父皇驾崩,自己登基后才会大用。他万万没有想到柯暹他们如此气盛,竟趁着这次永乐下旨求直言的机会,迫不及待地就把改弦更张的主意全盘托出,而且言辞还如此激烈!这一下就把高炽逼入了死胡同!
现在高炽面前有两条路,第一是秉承父皇心意,主张严惩这几个言官,可这有违他的本心。可若不然的话,那就得顶撞父皇。高炽一直深惧永乐,今天他老人家又正在气头上,这时候跟他唱反调,肯定是自讨苦吃。犹豫不决之下,高炽索性拱手道:“儿臣愚昧,还请父皇圣裁!”
“此辈皆为尔所选拔,既然有罪,便就由尔处置!”永乐冷冰冰的一句,又推回给高炽。
永乐坚决要高炽来定罪,这让高炽很有些意外。但一旁的杨荣却已经明白了:一直以来,皇上和太子在国策上就存在分歧,此次柯暹他们联名上书,全盘否定开拓国策,皇上愤怒之余,也怀疑这会不会是受太子指使,毕竟这三个言官都是高炽一手简拔的。所以,皇上才会用这种手法,来窥视太子心意。
想清楚这其中端倪后,杨荣觉得事态严重:本来,高炽不认同开拓国策,这一点永乐也心中有数。但由于高炽性格仁弱,故永乐相信他即便不满,继位后也最多只是做些修正,绝不至于厉行废止。反正永乐已把希望全寄托在瞻基身上,就算高炽有所更张,等到瞻基继位,他也会把大明王朝拉回到永乐设定的轨道上来。因着这么层念想,永乐才会容忍高炽的偏离。
但是,永乐的容忍有一个前提,就是高炽更改国策的力度有限。如果高炽把开拓国策看的一无是处,继位后就彻底推翻,那就意味着永乐这些年打下的基业全部付诸流水!如果真是如此,那等到瞻基继位时,即便他有心重启开拓,恐怕也会力有不逮。这种局面,永乐当然不能接受!
现在,由于柯暹他们的冒失,永乐对高炽产生了怀疑。如果柯暹他们的举动真是出自高炽授意,那只能说明,高炽对更改国策已经到了迫不及待的地步!他甚至不能等到自己登基,就要履行自己的想法!要真是如此的话,永乐对高炽的认识就会彻底颠倒过来!那他这个东宫太子之位能不能保住还真就说不准了!
杨荣为高炽感到担心。虽然他一直是开拓国策的铁杆拥趸,但并不代表他希望高炽被废。一则杨荣身兼詹事府之职,对高炽颇有了解,他知道,这位太子虽有自己的想法,但也绝不是强横顽固之人,更不会断送永乐的千秋大业!杨荣也确信,以高炽的性格,他万无胆量唆使柯暹他们上这道奏本。只是永乐现在不这么想。见高炽仍懵懵懂懂不明就里,杨荣觉得有必要给他提个醒。略一思忖,杨荣对高炽道:“柯暹、何忠、郑惟桓妄议朝政,污蔑陛下,若任由此辈肆行,恐后患无穷!殿下当严究其罪,以补先前失察之过!”
杨荣一个“失察“,便将高炽和柯暹他们撇清了关系;而“后患无穷”一句,又暗含警示之意。高炽也不傻,听后稍一思索,便明白了其中深意,心中不由一惊。事已至此,他也只得咽下口唾沫,道:“柯暹、何忠、郑惟桓居心叵测,当革除其职,永不叙用!”
听了高炽的决断,永乐紧绷的脸颊终于松弛下来。其实永乐只是想以此试探高炽,并不是真要高炽定夺。现在既然高炽的回答符合了他的心意,那他心安之后,就要拿出自己的想法了。略一思忖,永乐出人意表地道:“革职未免不合情理了些!”
“啊?”这下不仅高炽,连杨荣都大惑不解。就着永乐刚才的意思,分明是要严惩这三位言官。可为何片刻功夫过去,他却又说“不合情理”?
永乐见他二人疑惑,遂解释道:“他们都是言官,进谏乃其职守,本就不当受罚!何况朕在敕旨里也说得明明白白,百官可各抒己见,言者无罪!要真罚了他们,朕岂不是自食其言?”
“那父皇的意思是……”
“朕不仅不罚,还要嘉奖他们直言,升他们的官!”
“升官?”高炽和杨荣张大了嘴巴。
永乐冷笑一声,道:“三人敢于犯颜直谏,忠勇可嘉。朕决意,擢三人为六品知州,外放交趾任职!”
高炽和杨荣恍然大悟。何忠、郑惟桓现是七品御史,柯暹则是八品给事中,将他们升为六品知州,乍听上去还真是奖掖。但问题是,他们任职之地是交趾!交趾是新收复的蛮夷之地,且叛乱不断,从来都被官员视为畏途,往往宁可辞官也不愿前往。前两年就发生过好几起新科进士因得知被派往交趾而直接抛弃功名打道回府的事!永乐把这三个人扔去交趾,分明就是整治他们,偏偏表面上还给是个他们升了官,丝毫没有违背自己在求言敕旨中的承诺!弄明白这里间奥妙,高炽和杨荣面面相觑,愣是说不出话来。
永乐却对自己的处置感到十分得意。他对杨荣道:“尔退下后即刻拟旨,明日便发给他们三个!”说到这里,永乐脸上露出一丝戏谑之色,道:“这些个清流,既然整日以忠直自诩,那朕就让他们好好为朝廷尽忠!”
杨荣和高炽心中苦笑连连,但表面上也只能拱手应诺。
事情有了结果,高炽和杨荣便要告退。就当他二人行礼时,马云突然跑了进来,道:“皇爷,兵部方大人求见,说开平有紧急军报!”
“啊?”殿内君臣三人均是一惊。自七年前二征漠北结束后,边塞一直十分平静。现在开平突然传来紧急军报,这无疑不是什么好消息!想到近来鞑靼蠢蠢欲动,派去漠北敕谕阿鲁台约束部属的使者也迟迟没有回音,永乐的心顿时一紧,道:“马上叫方宾过来!”
“阿!”马云答应一声,旋一溜烟儿跑了出去。高炽和杨荣本已要告退,但听得此信,心中也是忐忑,遂就留了下来。君臣三人沉着脸等了一会,方宾进入房中,满脸紧张地道:“陛下,成安侯郭亮发来急报,朝廷使臣被鞑靼扣留,阿鲁台现正鼓动漠北各部,欲来年南侵中国!”说着递上一封军报。
永乐接过军报,打开浏览一遍,随即“啪”地一声拍案而起,恨恨地道:“给脸不要脸!阿鲁台活得不耐烦了!”
杨荣见永乐面目狰狞,一副怒不可遏之态,顿时意识到接下来要发生什么。果不其然,永乐将手中军报紧紧一捏,咬牙切齿地道:“朕迁都北京,为的就是要驯服这群反复无常的狼羔子!鞑子倒还真会挑时候!”永乐一手指向马云,大声道:“传旨,明日举行廷议,商议讨伐鞑靼!朕的宝剑,要用阿鲁台的血来洗!”
八
在安享了七年的太平后,大明王朝的边塞再一次紧张起来。遵照永乐的旨意,兵部接连行文,命长江以北各卫所向北京集结;户部也开始在各地筹措粮饷。兵部尚书方宾亲自出京,查看边塞各地军械储备。永乐的旨意很明确,所有准备必须在年底完成,明年一开春,他便要亲自带兵出塞,三征漠北。
到九月底时,方宾结束巡查,从山海关返回北京。此时永乐已出城到京畿一带检阅京卫,方宾进宫向高炽缴完旨,连家也不回,便到天街两旁的大九卿衙门一阵乱窜。待到户部衙门时,夏元吉正在签押房署事,听得皂隶禀报,忙出门相迎,刚到仪门前,便见方宾满脸愁容地走了进来。
“方本兵来得正巧!”见得方宾,夏元吉拱手笑道,“得知你回京,仆正欲与你约期会揖,没想到你就先来了!”
方宾干巴巴笑了一声,算是做答,旋道:“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去你值房里谈吧!”
见方宾一副心事重重之态,夏元吉遂不再寒暄,直接将方宾引到自己值房,待下人上了茶,夏元吉将门关好,转身问道:“方本兵前来所为何事?”
方宾掏出手帕,擦了擦额头上的细汗,道:“维喆,仆来是想问你,这出塞的粮饷筹得怎么样了?”
听得方宾之问,夏元吉先是一愣,继而发出一声叹息,摇摇头道:“难!这几年营建北京,已把户部的家底掏了个干干净净,现在北京宫室虽已建成,但南京大报恩寺、湖广武当山仍在大兴土木,耗费无算;上个月郑和再次出使西洋,这已经是第六次了,一下子又用了一百多万贯;加上交趾战事一直反复,二十万大军粮饷供应,全靠中原转运,这么多项加在一起,仆收上来的那点子税钱都来不及捂热乎,就又流水般花了出去。这次皇上御驾亲征,命户部筹钱二百万贯、粮二百八十万石。可现在仆满打满算,也就将将能筹到一半!剩下的一半实在不知到何处去讨。眼瞅着年底就要到了,到时候都不知道怎么跟皇上交差!本兵没发现么,你出京这些日,仆头发都白了好些!”发完牢骚,夏元吉又顺势问道,“你这次出京巡查,结果如何?各镇军储可都完备?”
“军械辎重都还齐整!只是军心堪忧!”方宾忧心忡忡地道,“前几年营建北京,边塞各镇军士亦多有征发,去年底北京宫室建成后,大家都以为可以歇下了,没想到才过了一年,便又要出塞击胡。我这些天走访各镇,所到之处诉苦声不绝于耳。而且自朝廷迁都北京后,有十来个江南卫所移驻边塞各镇,这批军士连塞上水土气候都还没来得及适应,就要出征漠北,他们岂能没有怨言?而且……”说到这里,方宾觉得口渴,遂又饮了口茶,才继续道:“现在还有个大麻烦,就是缺马!两次出塞,虽都获胜,但马匹损耗却是惊人,现在各卫所蓄马匹,连永乐七年时的一半都不到。七年前出塞,每名铁骑都可配两匹战马,现在如果不用驮马滥竽充数的话,最多也就能配一匹。没有马,在这千里荒漠上,怎能和鞑子较量?”</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 大玄印
第六百四十八章 参赛名单 - 仙道少年行
第143章 行路 - 规则怪谈:死亡黑猫饲养指南
第218章 诡梦列车(11) - 骑砍玩家狂想曲
第一百三十二章 诺德王国分裂 - 猎天争锋
第1900章 跨越星区的薪火相传! - 秦刀
第八十三章洗脱嫌疑 - 得知真相,七个师姐跪求我原谅
第一百三十三章关键时刻 - 大隋:我杨俨,继承大统
第一百一十二章 审问 - 十日诡谈
第一百八十五章 强煞(二) - 界起通天
第1069章云尘闭关再入极境 - 开局:葬神峰主,我培养大帝无数!
第九十六章 我应该没有强迫你吧?求推荐 - 灵宠创造模拟器
第1295章 冥府与后土大神的关系 - 重生:我在修仙界大杀四方
第一百零一章一剑斩苍穹 - 亿万萌宝老婆大人哪里跑
第3645章 你们都还好吗? - 永夜圣典
第九十七章,全新的魔族 - 第一瞳术师
第1882章 番外:现代篇(44) - 道婿下山
第24章 挖祖坟 - 恐怖复苏之全球武装怪胎
第2249章 拔钉(下) - 抛夫弃子,我带六个女儿吃香喝辣
第834章 电棍 - 妈咪轻点虐,渣爹又被你气哭啦
第350章 别让她伤到自己的眼睛 - 刚出娘胎,定亲转世女帝
第182章 赢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