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传统国学>>天崩地解TXT下载>>天崩地解>> 清军破关和明军抗清将帅之死(12)TXT下载

    天崩地解: 清军破关和明军抗清将帅之死(12)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清军破关和明军抗清将帅之死(12)

        这,使得杨嗣昌极为头痛。

        对此局面,杨嗣昌经过衡量后认为不能同时开辟两条战线,于是他试图先和清廷议和,然后等剿灭了内地的农民军,再回过头去收拾关外清军。

        就当时的局面来看,和清廷议和应该算是个比较务实的策略。杨嗣昌的这个想法,和当年袁督师的策略在一定层面上不谋而合,应该说不失为一个权宜之计。

        当年袁督师在关外,就曾试图先与清廷议和以便争取时间积聚力量,待日后再一举灭之。因为如果双方不能暂时休战,那么就会不断地进行拉锯战,虽然以当时的局面可以预料双方不会有大的胜负手出现,看上去都不会有太大损失,可明军却会因此无法巩固阵地、无法聚集起压倒性的优势兵力,从而导致无法在一定时期内最终解决清这个边患。所以袁督师试图以议和诱惑清廷暂时停战,以便加强各处堡垒城防,同时积聚物资和兵力,以图在最后一举击溃对手。

        而杨嗣昌此刻面对的情况则要更恶劣一点。

        在他面前,是已成燎原之势的农民军,原就应付得极为艰苦,好不容易刚刚把他们压制下去,还未来得及巩固战果和肃清农民军残部,清廷却从斜刺里杀了出来,显然在这样的情况下,两面作战不是明智之举。因此不得不说,此刻的清军入关,很偶然地挽救了明末农民军的颓势,使得农民军势力得以喘息和休整,并在此后不久再次进入农民战争。

        农民军是无法议和的,招安也不是没用过,可大大小小的农民军往往势穷则降,一旦再度发生饥荒或者官军兵力和防备有所松懈,马上又会复起,是以显然不可能真正地去招安他们。而清军入关,在杨嗣昌等人看来,无非是志在钱财物质,只要诱之以利,是可以让其退出关外的。一旦此计得行,那么明军就可以先聚集全部力量彻底绞杀关内农民军,回过头来再去对付关外清军。

        应该说,这个认识是比较客观也是可行的。可在中国历史上以及充满夷夏大防的道德观中,凡是和外族议和的,大都会被冠以昏君奸臣的名号,是以历来几乎无人敢和外族议和,即使有迫不得已的权宜之策,最后也还是要想尽办法掩饰,乃至不惜修改史书。譬如贤如盛唐明君李渊、李世民父子,也是对此极为忌惮。当然了,他们两位做得更过分些,他们是向突厥称臣借兵,这远要比议和来得严重,因此饶是李世民后来灭了突厥帝国,一雪前耻,可依然对此耿耿于怀,是以唐书本纪之中,绝口不提此事。如果不是李世民在李靖大破突厥后,一不小心说出一句“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而被史官记入了《李靖列传》,只怕后世还不大好断定他们父子曾对突厥称臣过。

        鉴于此,崇祯、杨嗣昌想和清廷议和,也只是偷偷摸摸,决计是不会让人知道的。大明朝后来有个兵部尚书陈新甲,便是因为秉承崇祯的意旨悄悄和清廷议和,但事不密泄露而被杀头的。其实议和还不是他被杀头的真正原因,千不该万不该,他为了表白自己不是擅自议和,竟然一口咬定是崇祯指使他这样做的,于是就掉了脑袋。

        倘若他聪明那么一点点,独自把这个黑锅背下来的话,我想他的脑袋也许还不致于搬家。

        再说杨嗣昌,这个人虽然有相当的政治、军事才干,但目光比较短浅,为人行事急功近利又不太愿意挑担子。譬如他为了在短期内剿灭农民军,提出每年加征饷银的额度多达九百二十余万两,此实为饮鸩止渴,竭泽而渔之举。因为这个政策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在崇祯十三年的旱灾之年,饥民们再次揭竿而起,形成了又一次规模空前的农民大起义。

        他有相当的军事能力,能居中策划,但却不是个好的领军统帅,因为他很明显地不愿意负责任,所以事事都把崇祯请出来,以避免自己受责。《明史》这样记载道:“嗣昌据军中报,请旨授方略,比下军前,则机宜已变,进止乖违,疆事益坏云。”

        另外,杨嗣昌的心胸狭隘,报复心极强,往往因为私人意气而不顾大局,甚至不惜诬陷杀害忠贞之士。不过这在明季相当普遍,往往只要政见不同就要置之死地而后快,也许是个源自党争的士人通病。当时有位编修杨廷麟,对他处处刁难卢象升,意图置卢象升于死地的做法实在看不过眼,就上奏道,“南仲在内,李纲无功;潜善秉成,宗泽殒恨。国有若人,非封疆福”,以南宋主战的忠臣李纲、宗泽比卢象升,以奸臣奸宦耿南仲、黄潜善来分别比杨嗣昌和高起潜。

        此处,先得为杨嗣昌说句好话,他虽然人品不怎么地,但他坚持不两面作战的策略,应该说是客观的,也是当时当地的最佳策略之一。而杨廷麟和卢象升虽然忠心耿耿,在此问题上却不免失于迂腐,他们简单地把议和等同于奸佞甚至卖国行为,显然,他们在此混淆了道德和战略决策的界限,把道德观混杂到了纯粹的军事与政治的战略决策中。

        不过,这也怪他们不得,中国的历史,从来就不是战略和军事第一,而是道德第一的,李陵之于汉武就是最好的例子。

        李陵以数千战士独行大漠,力抗十万匈奴,杀伤数万,力尽被擒。《史记》曰其时“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上欲陵死战,召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在这里,汉武的意思很清楚地甚至连一点掩盖也没有地裸地表达了出来,他希望李陵能为他“死战”。</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天崩地解,小说《天崩地解》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天崩地解 清军破关和明军抗清将帅之死(12)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