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传统国学>>坏世界研究TXT下载>>坏世界研究>> 第三节 无为之治的自然主义(1)TXT下载

    坏世界研究: 第三节 无为之治的自然主义(1)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第三节 无为之治的自然主义(1)

        在先秦思想家中,老子是比较奇特的。先秦思想家大多以周思想为源泉,分别继承了周思想的某些原理,但老子似乎追溯得更远,几乎回到远古时代。看来老子并不满意周思想,这或许因为老子是周政府史官而对周制度的问题了若指掌。老子的政治理论也许是世界上最早的“最小政府”理论,但与现代的最小政府理论又貌合神离。老子思想的深刻与荒唐结合得非常完美,在纯粹理论上很有创造性,但在实践上则比较可疑。在《楚简道德经》出土之前,一般认为老子与孔子强烈对立,但现在根据风格温和得多的《楚简道德经》,人们又认为老子与孔子其实也有相通之处。这些看法都比较偏激。其实,老子与孔子虽然并非处处对立,但老子自以为思考得更加深刻,因此看低儒家思路。老子发现儒家礼治所推崇的仁义忠孝等伦理规范都只涉及治乱的表面问题,而且儒家不懂天上人间都普遍有效的“道”,因此无论在政治学还是伦理学上都不得要领。在老子看来,儒家思想虽然不能算错,但太肤浅,没有理解真正的问题。老子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德经?三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道德经?十八章》。。这些尖锐批评意思是说,儒家方案最多能够糊弄问题,但不可能解决问题。

        儒家的一切重要原则都来自家庭模式。老子也同意家庭和亲亲的重要性,但他认为儒家的解释是糊涂的。亲情乃人之常情,是人的情感的自然倾向,并不需要把这种自然情感规范化为伦理制度,因为那种情感关系本来就已经存在,而不是不在。显然,只有当自然情感被破坏,变得不再自然,或有或无,时有时无,由无条件的自然情感变成了有条件的合作关系,才需要把失去的或变态的自然情感强化为伦理制度或道德律令,以期通过克己复礼的行为重新修身复性。老子相信,亲情关系是自然的,自然的东西是绝对基本的,不需要解释,而假如自然情感被破坏了,那么人为制度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对自然情感的修复只是一种虚伪的形式和做法(人为即伪),因此,修复自然情感是徒劳的,虚伪的做法终究不可能产生真诚的情感,否则就人人都有真诚情感了。因此,儒家的努力是多此一举的愚蠢之举。显然,没有失去自然真诚的人并不需要虚伪的伦理,因为虚伪伦理不可能增加他的道德;而对于已经失去自然真诚的人,虚伪伦理只能成为他的伪装而使他变得更坏。儒家伦理就像只防君子不防小人的象征性门锁。在老子看来,儒家所推崇的人为伦理只是“末”而非“本”,而且其作用非常可疑。老子是深有远见的,事实上后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两千年却没有能够使社会罪恶明显减少,甚至反而增加了普遍的虚伪,因此,儒家社会不但没有回到圣王社会,反而离圣王社会越来越远。老子的思考虽然深刻,至少在理论上是这样,但他对仁义忠孝的理论批评并不等于在实践上也是有效的,因为,儒家的伦理努力虽然不太成功,但既然自然情感已经被破坏,就总需要某种人为制度去成为新的秩序,而不能坐视不管,消极地幻想事情会自动变好。可以说,老子的批评并没有对准孔子的问题,而且也回答不了孔子问题。孔子针对的是“礼崩乐坏”这个既定事实,孔子所关心的不是“基于自然情感的道德更好还是制度化的伦理更好”这样的理论问题,而是“既然礼崩乐坏,我们如何复礼”这样的实践问题。

        在老子看来,要解决社会冲突问题,首先需要对问题有完全不同的认识。老子思路和论证虽然顺理成章,但结论却很不可信,这正是其理论的奇妙之处。问题可能是出在前提假定上。老子的政治理论以道的形而上学为基础,他论证说,既然万物都以道为法则而生存,自然之道就是一个事物所以成为这个事物的理由,所以自然之道就是唯一正确的普遍准则,不可能有比道更正确的事情,所以人的生活也要以道为法则才是合适的生活,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这虽然道理通顺,但问题是,人是个自相矛盾的特殊存在,人的自然之道与天地万物的自然之道有个本质区别,人的自然本性包含了自由和自由能力,包含了超越自然或者反自然的能力,如果不把自由能力计算在内,人就不是人了。这一点使人成为悖论性的存在:人的自由是属于自然的,但又是反自然的。这特别表现为“身”的自然需要远远小于“心”的自由需要,正是由于心的无穷需要,人类社会永远存在供给不足的困难,也因此形成社会冲突。

        老子惜身贵生,把“身”看做是人的根本,而把心看做是必须以身为准而加以限制的事情。以身为人之根本,并非没有道理。生命毕竟落实在身上,无身就无命,在老子看来,超出了身的需要的事情就是过分的企求(这样想太狠了)。老子相信社会冲突基本上是由心之所求引起的,而身之所欲不至于导致社会冲突。这一点大致符合事实,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如果人只求身之所欲,自然界应该能够满足这样的需求,否则就根本不会有人存在。只有当人听从心的欲求,才会导致资源稀缺和无穷冲突。于是,要真正解决社会冲突问题,就必须反对心之所欲,“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虑,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道德经?十九章》。。据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六十五章》。。</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坏世界研究,小说《坏世界研究》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坏世界研究 第三节 无为之治的自然主义(1)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