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传统国学>>坏世界研究TXT下载>>坏世界研究>> 第二节 政治的伦理学转向(6)TXT下载

    坏世界研究: 第二节 政治的伦理学转向(6)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第二节 政治的伦理学转向(6)

        如孔子所揭示的,无论大利小利,人们都经不起考验。当然,孔子只是说,总有些人见利忘义,但并没有说所有人都见利忘义,因此孔子对复礼怀有顽强的企望。最后的希望在于儒家力推的“见贤思齐”的榜样模式王庆节曾经论证说,中国伦理学是“示范伦理学”(参见《解释学、海德格尔与儒道今释》,247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就是克己修身,以身作则,上行下效,最后达到普遍的见贤思齐。儒家相信光辉的道德形象必有吸引力,于是精心打造各种正面形象,圣人、仁者、善人、君子之类。可惜儒家并不理解榜样问题的要害。榜样被编造成什么模样,这是相对次要的事情,重要的是“道德榜样”是否同时是“成功榜样”,就是说,道德榜样必须与利益上的成功榜样是一致的。如果不一致,榜样就失去魅力,因为人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利益上的成功,而不是做一个形象很光辉但在利益上很失败的人。视功名利禄如浮云粪土的伟人高人毕竟凤毛麟角,只能是人们景仰和颂扬的对象,而不可能成为实际上的模仿对象,在社会解释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坊记”篇看出,孔子也深知榜样的力量绝非无穷。法家尤其怀疑榜样的教化作用,商鞅指出:“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商君书?画策》。。仁者能做的仅仅是自己成为仁者,而不可能把他人变成仁者。“不能使人仁”与“推爱不远”是儒家的两大局限。榜样和推爱永远值得称颂,但无法克服社会各种难题。榜样和推爱都只是或然有效而非必然有效的策略,所以是不可靠的治理。

        “榜样”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制度问题:如果一个制度不能在德与利之间建立一致性,就必定导致失败社会。儒家社会所以最后无法坚持,与其说是因为现代化的挑战,还不如说自身失去力量。儒家虽有伦理理想,却事与愿违,问题在于儒家社会的制度安排并没有使有德之人更多受益,反而损害有德之人的利益。亲亲尊尊与任贤使能是互相矛盾的,因为亲亲尊尊的结果是用人唯亲和论资排辈,而只要不能做到任贤使能,就在事实上使道德榜样失去号召力而导致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下降。儒家思想的自相矛盾是由儒家没有充分理解政治造成的,它在继承周思想时把政治和伦理混为一谈。在周思想中,政治与伦理是有分别的。周之分封优先了亲亲关系,这可以理解,没有人会把既得利益拱手相让。但周在政治治理上强调德治,以无私治亲、任贤使能、养民利民为首要任务,以公正治理去弥补起始的偏私分配,这显示出周公们清楚的政治意识。亲亲与任贤本来可以没有矛盾,亲亲的有效领域是生活关系,而任贤的有效领域是政治管理。当儒家把伦理与政治混为一谈,也就平白制造了自相矛盾。德与利无法统一,这对于儒家是个釜底抽薪的打击。一种意识形态或主流话语高扬什么价值,这不说明问题,重要的是实际生效的社会奖励,即做什么样的事情和怎样做事情能够获得什么样的收益。假如主流话语认为道德光荣而缺德可耻,可是在实践中缺德更能获利,那么等于证明了缺德才光荣,道德榜样变成了摆设。所以,政治的关键问题是,是否存在某种制度安排,使得人们好德胜过好利?答案只能是:除非一种制度使得有德是获利的必要条件,否则善就没有诱惑力。

        即使仅就伦理学而言,儒家也有严重失误。一种规范是否具有正当性,这需要由道德价值去证明,就是说,礼的正当性必须由道德去解释。可是儒家反过来以礼去衡量道德,合乎礼的才被认为是道德正确的。礼与道德的地位颠倒是严重的伦理学错误,进而是不可救药的政治错误。正如老子敏锐地发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德经?三十八章》。。很显然,礼不能证明自身的正当性,因此不能把礼看做是无需价值辩护的规则。如果把规范当成对价值的解释,事情就乱了,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利益和偏好去建立各种规范,就会有各种互相冲突的伦理,难怪老子说礼是“乱之首”。

        儒家一心希望建立良好社会,但不得其法。伦理不可能解决政治问题,礼治支撑不起政治,克己也不可能复礼。礼教在限制重大罪恶方面的作用微乎其微,却不遗余力去管制与道德基本无关的生活风格和细节,坏事没有管住,却限制了好事。管制不该管的事情就是规范的膨胀。尤其是宋儒之后,礼教压制与众不同的人和创造性思想,抑制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行动自由,使生活充满虚伪、圆滑、懦弱、阴暗、谄媚、人心叵测、人言可畏的气氛。儒家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主流秩序对其治下的阴暗病弱社会恐怕难逃其责。这一事实不是儒家所能够辩解的。主流话语和宣传不能表明社会真实,民谣民谚才是社会的真实表达,而民谚民谣恰恰表明了儒家社会是缺乏信任的社会参见李庆善:《中国人新论——从民谚看民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也许需要再次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礼治本是周的一项有着积极意义的文化工程,儒家却使礼治变成压抑人的礼教制度,这到底是在什么地方出了错?可以注意到,周礼主要是仪礼制度,其基本功能是恰当表达对他人以及对各种事物的尊重和敬意,以促进互相理解和友善交往,因此,周礼是互动的善意表达和交往形式。儒礼过分扩大了礼的力度和功能,把礼变成对生活的全面规训、管理和检查制度,这样就取消了生活的自由空间。当礼获得了全面控制生活的权威,就必定形成变本加厉、吹毛求疵、刻毒苛刻的管理系统,什么事情都可以上纲上线,最后走向生活的窒息(可以想想古代中国妇女、儿童、青年以及有创造性的人们的生活苦难)。这其中有个深刻的社会学定理,涂尔干有过清楚的说明,大概是这样的:如果一个规训监督制度具有了绝对权威,就总要找出一些“不正确”的事情加以谴责和惩戒,否则无法证明规训和监督权威的存在,因此,不断挑错是规训制度的本性和动力。当人们完全服从规训制度,行为完全合格,规训制度就只好吹毛求疵,把本来不算错误的事情进一步升级为错误,以便继续证明谴责和惩戒的权威。比如说,原来微不足道的过失被升级为严重犯罪,与别人略有不同的行为升级为道德丑闻,甚至掉个纽扣也可能被定义为无礼,如此等等。涂尔干把这种吹毛求疵的规训社会表达为“一个模范的完美的修道院”[法]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83~8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在那里,根本没有罪行,只好把鸡毛蒜皮的过失定义为犯罪。儒家社会的失败就在于礼的过分膨胀以至于吞没了整个社会而把社会变成一个单调的规训社会。显然,一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能统一为一个方面,各种生活空间不能合并为一个生活空间,不能让管理制度膨胀到取消自由的地步,否则就印证了“同则不继”的原理。</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坏世界研究,小说《坏世界研究》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坏世界研究 第二节 政治的伦理学转向(6)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