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传统国学>>中国历代帝王故事TXT下载>>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清(9)TXT下载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清(9)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清(9)

        这时,工部乘机弹劾靳辅,说他治河九年,没有成功。其实靳辅治河,数年如一日,不但十分勤苦,而且成绩很大。对此康熙看得很清楚。他并没有因为赞成于成龙的方案而因此否定靳辅的劳绩。他说:河务十分艰难,而靳辅视难若易,如果处分他,后继者还有谁肯出力?康熙不但仍然让靳辅督理河务,而且始终信任他。靳辅治河的许多有效方法,也都被采用。康熙还说:“靳辅为总河,挑河筑堤,漕运无误,不可谓无功。如说靳辅治河全然无益,不但靳辅不服,就连我也为之不快。”

        对于成龙,康熙虽然多次奖励过他,但并不轻信他的话。于成龙几次指责靳辅的过失,康熙不为所惑。康熙三十三年,他召见于成龙,问道:“你以前说减水坝不宜开(靳辅曾建议开减水坝数十处,以排泄洪水,减轻压力),靳辅糜费钱粮,现在怎样了呢?”于成龙惶恐地说:“臣以前实是妄言,现在已照靳辅的办法傲了。”康熙说:“既然如此,你所说的是错的,靳辅所做的是对的,为什么不明白陈奏,是不是还想用以排挤陷害靳辅呢?”康熙为此对大学士下谕旨说:“于成龙以前奏靳辅未曾种柳河堤。朕南巡时,指着河岸上的柳问他,他无辞以对。他又奏靳辅放水淹民田,朕亲至其地看过,断不至淹害麦田。”当时“部议”将于成龙革职榔责,康熙没有这么做,而是说:“他经手之工程未完,应革职留任。”

        (取材自《清史稿·本纪·圣祖》、《清史稿·靳辅》、《清史稿·于成龙》)

        25.赐金养廉

        三河知县彭鹏,居官清正。三河县旗人和汉人杂居,以难治著称。彭鹏到任后,劝善惩恶,不畏强暴。有一个人冒称是御前放鹰的,到县衙门敲诈勒索,彭鹏立即把他捆起来鞭打。他听到盗贼的警报,就立即亲自佩刀乘马前去追捕。他又断狱如神,邻县有疑难案件,往往请他去审理,也总能理清冤情,为此官声大振。

        康熙南巡到畿甸,特召见彭鹏,赐帑金(国库所藏之金)三百,并对他说:“我知你为官清正,不受民钱,我用这些钱给你养廉,远远胜于从民间得到的数万金银。”

        (取材自《清史稿·本纪·圣祖》、《清史稿·彭鹏》)

        26.好学不倦

        康熙一生好学不倦,读书是他的嗜好。天象地舆、诸子百家,音乐、法律、兵事、医药,乃至拉丁文字母,他无所不窥,无所不学。他五岁就知道要读书。读《大学》、《中庸》,为了弄懂其中的意思,经常询问身边的人。所读的书,字字背诵下来,从来不肯自欺。十七八岁时,读书读得过于疲劳,以至于咯血,还是不肯稍微休息一下。他的读书这一嗜好,直到晚年,始终如一。

        康熙十六年,由于近侍内没有博学善书的人,康熙特地在翰林院内选择了两人,侍候在宫内,随召随到。他又设立南书房,命侍讲学士张英,供奉内廷;又授于高士奇内阁中书衔,在内书写。开始,他让这两位侍讲学士隔一日给他讲学一次。但很快他就不满足了,于是改为天天进讲。无论严冬酷暑,从不间断。三藩乱起的时候,北京很不安定,康熙每日听讲如常。他对学士傅达礼说:“日日进讲关系重大,岁月易逝,唯恐荒疏。当前虽是多事之时,还是应该坚持进讲,这对于军事并没有什么影响。读书的功夫万万不能间断,这是裨益身心的大事。”翰林院曾经提议:国事繁重,请隔日进讲。但康熙不听,说:“军事或数日一到,或数日连到,不能以日限计。应该每日进讲,以慰朕倦倦想学的愿望!”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南巡,泊舟在燕子矶,夜里读书至三鼓,仍不肯释卷。侍臣高士奇劝说道:“圣躬过劳,宜少节养。”康熙答道:“我五岁开始读书,自此日日读书至深夜,乐此不为疲也。”由于康熙好学,所以对于真正有学问的文臣、文士都破格优待。前述卷入戴名世大案定为死罪的方苞,破格释放并召进南书房,就是一例。

        康熙还酷爱书法。他临摹的法帖多达万余幅,为寺庙所写的匾额多至千余。他又曾经在官门外临书数十纸,令诸臣聚观。

        康熙曾经总结他读书的体会,说:“朕自幼好读书,虽年高,犹手不释卷。天下事繁,日有万机,作为君王,身处九重之内,所知岂能尽乎?常读书,知古人事,可以寡过。故朕理天下事,五十余年,没有什么大的过失,亦是读书的好处。”

        (取材自《清史稿·本纪·圣祖》)

        27.优待读书人

        康熙一生爱好文学艺术,对于读书人特别优待。

        有一次,康熙到东北巡视,有个被流放到宁古塔的“流人”王廷试的儿子王德麟,大着胆子到康熙的行宫乞求代他的父亲去服苦役。大臣们认为,这不合规矩,不能准许。康熙却说:“王德麟的请求,其情可悯。他恰遇我来到这个地方,也是极难得的遭遇。他们父子都是读书人,就都放他们回去吧!”

        康熙在宫中设南书房,这是他专为阅读、欣赏和讨论诗文书画而设立的。这南书房十分清幽,充满文化气氛。当时有很多文人,如徐乾学、高士奇、王鸿绪等都先后到南书房“供奉”。康熙给他们的待遇十分优厚。这些御用文人,因能接近康熙,并受到康熙的宠信,而声名显赫,但社会舆论对他们的批评甚多。如高士奇出身微贱,家境贫穷,因乘不起车马舟船,徒步到京城,收几个蒙童教教书以糊口。因为字写得好,由大学士明珠推荐,被康熙破格录用,从此平步青云。他因为时常随侍在康熙的左右,自然成为人们巴结的对象,以至“内外大小臣工无不知有士奇者”。于是,弄权纳贿这类事就时有发生了。这不但遭致“物议沸腾”,而且遭来御史的弹劾。但康熙对他却一再优容保全。康熙二十七年,湖广巡抚张汧因派人赴京行贿被捕,其供词涉及高士奇、徐乾学,康熙却下谕:“戒勿株连。”高士奇等人的事就被搁置一边。康熙二十八年,左都御史郭琇又上表弹劾高士奇,说他和王鸿绪表里为奸,植党营私,谄附大臣,揽事招权。结果以一“觅馆糊口之穷儒,忽为数百万之宫翁,真国之蠹而民之贼也”。这等弹劾,不能不说是十分厉害的了。高士奇等人只得退休回籍。但到了康熙三十三年,高士奇又被召到京师,仍留在南书房。康熙为什么对高士奇如此优待呢?有一次,他对侍臣说:“得士奇,始知学问门径。”“高士奇当然没有冲锋陷阵的战功,我之所以厚待他,是因为他对我的学问的增长帮助很大。”由此可见,康熙对学问之看重。他因此而优待能帮助他增长学问的读书人,推而广之,对所有的读书人都予以礼遇,就在情理之中了。

        (取材自《清史稿·本纪·圣祖》、《清史稿·高士奇》)

        28.好读书,不唯书

        康熙一生酷爱读书,但他对书本并不迷信和盲从。他有一次对大臣们说,书本的记载,也有不可全信的,如书本说“唐明皇焚珠玉于殿前”,珍珠可以焚毁,难道玉也可以焚毁吗?书本又说“风不鸣条,雨不破块”,风不鸣条,就无力,何以鼓荡万物?雨不破块,何以播种?“囊萤读书”的故事,读书人都熟悉,儒生们也都代代相传,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学生,从来也没有人怀疑过。可是康熙却表示怀疑。而且他是先试验了一下,根据实际情况,才提出怀疑。他曾经捉了一百多只萤火虫,放在一只大囊之中,用来照书,结果连笔画都不能分辨。他这才认为这一故事不可信。

        反过来,康熙又认为书上有些记载看似荒诞不经,其实竞实有其事。例如东方朔说北方有层冰千尺,冬夏不消。康熙有一次接见俄罗斯的使者,才知道这个国家邻近北极的地方名叫冰海,坚冰凝结,终古不化,人所不能至。他由此领悟东方朔所说的并非全然荒谬。又如《神异经》说:“北方层冰之下有大鼠肉重千斤,名为鼢鼠,穿地而行,见日月光即死。”康熙听说俄罗斯近海的北方,有鼠如象,穴地以行,见风日即毙,其骨类象牙,土人用以制造碗碟、梳篦。康熙说他曾亲眼看到过这类器具,所以相信实有其事。康熙所听说的俄罗斯的类似大象的巨鼠,恐怕就是被封埋在严冰之下的类似剑齿虎之类的远古动物吧。这类被保存得很好的动物尸体,现代也时有发现。所以康熙的话并非信口开河,他是经耳闻目睹后始信其实的。康熙还举出一件事:从前有书吏三人,园传播西方异兽形图,被定重罪。康熙从宽发落,免其死罪,后来康熙听后将军祈里德说,他的巡哨侍卫曾亲眼看到过这类异兽。康熙立即把这三名书吏从流放的地方释放回来。康熙的结论是,书有看似可信而其实不可信的,也有看似不可信而其实可信的,这就需要了解事实,用事实来检验书本。应该说,康熙的这种态度是比较合理的。</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中国历代帝王故事,小说《中国历代帝王故事》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清(9)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