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传统国学>>中国历代帝王故事TXT下载>>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隋唐五代(13)TXT下载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隋唐五代(13)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隋唐五代(13)

        唐太宗很想建立一个清明的吏风,可贞观初期,隋朝末年留下的的吏治还未改变,不少官员照旧贪污受贿,对此,唐太宗很是恼怒,可一时又不知道哪些个官吏受贿。有一天,他秘密地派手下的亲信去贿赂一些官员,试探一下谁是贪官。果然有人上钩。有个司门令史受绢一匹,唐太宗为了杀一做百,下令将这个官员斩首。令刚下,民部尚书裴矩对唐太宗进谏说:“官吏贪污受贿,理应杀头,但陛下是派人送给他的,这是陷人于法,恐怕不能服人!”唐太宗听后,觉得他说得有理,很是高兴,立即召集朝中五品以上的官员上殿,当众赞扬裴矩说:“裴矩能够做到为官尽职,据理力争,不当面顺从。倘使每个官员都能这样做,天下还担忧治不好吗?”

        唐太宗对裴矩当众赞扬,这对树立良好的进谏之风是很有好处的。裴矩在隋朝做过吏部尚书、右光禄大夫,官职不小,可他从没向隋炀帝进谏过。对此,宋代史家司马光评论说:裴矩在隋朝是个佞臣,而在唐朝却是个忠臣,这是因为隋炀帝恶闻其过而唐君乐其直言的缘故。

        贞观三年,太府卿李大亮出任凉州都督。一天,朝廷有个使者到凉州办事,见李大亮府中有一只大雄鹰,猛劲凶健,很是宝贵。使者知道唐太宗喜爱鹰犬骏马,便劝李大亮将雄鹰献给唐太宗,李大亮不答应。使者走后,李大亮给唐太宗写信进谏说:“陛下早已停止打猎,可使者来求鹰,若是陛下之意,便是违背陛下自己过去立下的再不纵情打猎的意愿;若是使者擅自求索,那是陛下用人不当。”唐太宗阅信后,即给李大亮回了一信,对他的进谏表示赞赏,并且说:有像你这样忠直的臣子,朕还有什么忧虑呢!古人称一言重于千金,此话深足宝贵。于是赏给李大亮金壶饼、金碗各一枚,还赐给李大亮苟悦著的《汉纪》一部,勉励他勤勤阅读,为国效忠。李大亮于贞观十八年卒于长安,死前还留下一份奏表请求唐太宗不要去打高丽。死时家里只有五斛米、三十匹布,在官吏中可说是个清贫之士。

        魏征一生对唐太宗进谏二百多事,所受赏赐也多,举其一列如下:

        贞观十年十二月里的一天,唐太宗怒气冲冲地来到齐政殿,召集三品以上朝官到殿坐定后,指责臣子们说:“我有一言,向公等说,往前天子,即是天子;今时天子,就不是天子吗?往年天子儿,是天子儿;今日天子儿,就不是天子儿吗?我见隋朝诸王子,朝中达官以下,都不免受他们的折辱。我的儿子,自然不许他们放纵欺人,公等日子也好过,但公等却轻蔑他们。我如放纵我的儿子,你们能不受折辱吗?”

        唐太宗这番话是由何引起的呢?原来有人向他告阴状(打小报告),说是朝中三品以上的大臣,很轻视魏王李泰。这李泰是唐太宗的第四子,长孙皇后所生,聪敏多才,很得唐太宗的宠爱。告状的人是想激起唐太宗对魏征等大臣的不满,唐太宗果然上当,于是把大臣们召集来指责一顿。听完唐太宗的指责和看他那铁板着的脸孔(平时他为了鼓励臣下进谏总是和颜悦色地对待臣子们),房玄龄等大臣都吓得汗流浃背,立起身来连声谢罪。殿中鸦雀无声。这时只见一人挺身而出,站到班前神色严肃地启奏。这人便是侍中、郑国公魏征。魏征从容不迫地说道:“臣窃以为当今群臣,没有一个敢轻视魏王的。从礼法上来讲,臣子和儿子应该同等对待。三品以上官员都是名列公卿的,也应该受到陛下的礼遇和尊重,即使小有过失,魏王怎能加以折辱呢?过去隋文帝宠爱放纵诸王子,使他们对大臣无礼,以后一个个都被废黜。隋文帝能够为陛下所仿效吗?”唐太宗听完这番话,立即转怒为喜,又如往常那样和颜悦色地说道:“凡人说话说到理上,不得不使人信服。朕以私爱忘公义,刚才发怒时,还自以为没错。听了魏征的话,方知理屈。人主讲话多不容易啊!”于是下诏赐给魏征绢一千匹。

        唐太宗鼓励人臣进谏的故事还有很多。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下面的一件事可见端倪。

        贞观元年里的一天,唐太宗带着他心爱的十数把良弓来到制造弓箭的兵器作坊,请几个精通弓箭的匠工评判一番,弓匠们仔细审视后,告诉他这些弓都算不上是良弓,还把道理对他说明。唐太宗被说服了。回来的路上他悟出一个道理,正好遇见太子少师萧踽入朝奏事,唐太宗于是把所悟出的道理对萧踽说道:“朕自小爱好弓矢,多年来得良弓十数把,自认为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刚才给弓匠们看,他们都说这些弓不算良弓。因为所用的材料不太好:木心不直,脉理歪斜,弓虽有劲而发矢不直。这说明我对弓的认识还不精。朕以弓矢打天下,对弓的认识尚且未尽,况天下之事,能都知道吗?”于是下令让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蓟中书省值班,唐太宗随时召见他们,向他们了解民间的疾苦,听取他们对政事得失的意见。贞观二年,魏征又告诉他,人主“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他也深以为然,并且见之于行动。唐太宗自己也对臣下说过:“人要自照,必须明镜;主要知过,必靠忠臣。人主若自以为比别人高明,人臣不肯匡正其过失,要想不危败,是办不到的。因而君失其国,臣也不能保全其家。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始终不闻其过,乃至灭亡。”这也可以说是唐太宗鼓励臣下进谏的根本原因吧!

        (取材自《旧唐书·裴矩》、《旧唐书·魏征》、《资治通鉴·唐纪八·高祖武德九年》、《资治通鉴·唐纪八、九、十、十三·太宗贞观元年、三年、十年、十八年》、《贞观政要·求谏第四》、《贞观政要·纳谏第五》、《唐鉴·太宗上》)

        21.赏优罚劣

        贞观二年,唐太宗下了一道诏令,表彰邓州刺史陈君宾。唐太宗为什么卞诏表彰他呢?这陈君宾在隋末任襄国太守,武德初年归顺唐朝,封东阳公,任邢州刺史,贞观元年,调任邓州刺史。陈君宾到任时,邓州经过多年的战乱,百业凋蔽,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顿。陈君宾经过一个多月辛勤的治理,逃亡在外的百姓陆续回到自己的家园,各行各业都在恢复中。贞观二年,许多州县遭到霜、涝、干旱等灾害,惟独邓州一境取得较好的收成,当年便有粮食积余。虞州和蒲州的灾民来邓州就食,陈君宾都作了妥善的安排。灾民返回时,还给他们带些粮食和布帛回去。这就是唐太宗下诏表彰他的缘故。唐太宗的这份诏书,言辞十分热切,大意如下:“隋末乱离,百姓零落殆尽,州里萧条,百不存一,朕日思夜想,心情苦痛,每逢水旱灾害,霜雹失所,总是内心自责,自惭德薄。只恐贫乏之百姓,不免饥饿。于是倾空仓库,尽力救济。去年关内云州及蒲、虞、陕、鼎等又遭大早,禾稼歉收,储粮既少,只好分散就食。听说刺史你和百姓很理解朕的忧虑之心,分粮救济灾民,灾民回乡之时,还给他们带去粮食和布匹。如此用意,实在值得大加赞扬。水旱无常,各州县彼此互相救济,就不怕灾年,再者深知礼让,轻财重义,四海百姓,都是兄弟。改变不好的社会风气,树立仁慈的风尚,政化如此,朕还有什么忧虑呢?”

        这封表彰的诏书下达不久,唐太宗便将陈君宾调至京城任太府少卿之职,转少府少监。陈君宾后卒于虔州刺史任上。

        唐太宗十分重视州县官吏的选择任用。注意赏优罚劣。贞观二年中的一天,他在朝会上对臣下说道:“为朕养民的,是那些都督、刺史,朕常将他们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坐卧观之,得知他们在官的善恶之迹,都写在他们的名下,作为升降的依据。县令尤和百姓接近,不可不慎重选择。”于是命朝廷内外五品以上的官员都推荐可当县令的人选。唐太宗还定期派遣有威望而且正直的朝官到各州县考核州县官员的政绩,对有政绩的官员予以表彰或提升,对那些不称职的坚决撤换,而对那些贪赃枉法的则予以惩办,尽量做到赏罚分明。

        贞观七年二月,唐太宗外出巡视,路过蒲州,蒲州刺史赵元楷为了讨好皇帝,驱使城中的父老百姓穿着黄纱单衣,站在凛冽的寒风中恭迎圣驾。他还预先将城里的楼堂馆舍盛饰一番,又准备数百头肥羊、数千尾大鱼款待随行的官员。唐太宗知道此事后把赵元楷找来,责备他说:“我外出巡视,一路上所需要的东西,都由宫中内库供给。你现在所做的,就是使隋朝灭亡的弊俗啊!”唐太宗最后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到赵元楷的痛处。原来赵元楷在隋末任江都郡丞时,正值隋炀帝第三次游江都,赵元楷专掌供应隋炀帝的御膳,他投隋炀帝之所好,四处搜刮民脂民膏,挥金如土,使隋炀帝及其宫妃们美酒佳肴不断,加深了百姓的困苦。唐灭隋后,不计旧恶,任他为蒲州刺史,但他旧习未改,结果受到唐太宗严厉的谴责。他既羞愧又害怕,过不多日便因忧惧过度而死去。</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中国历代帝王故事,小说《中国历代帝王故事》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隋唐五代(13)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