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传统国学>>中国历代帝王故事TXT下载>>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隋唐五代(12)TXT下载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隋唐五代(12)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隋唐五代(12)

        唐太宗读到说他不如隋炀帝的话,不由勃然大怒,令人叫张玄素进宫,当面质问他说:“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比夏桀和商纣如何呢?”张玄素回答说:“如果此役不停,也一定会天下大乱的!”这句话提醒了唐太宗。他深知隋炀帝无休止地劳役百姓,终于自取灭亡。于是他叹了口气说:“我想得不够成熟,没有想,到会引起这样严重的后果。”于是下令取消修建洛阳宫的诏令,赐给张玄素彩帛一百匹。事后魏征赞叹说:“张公有回天之力,可谓仁人之言,其利广博。”

        贞观六年,一些大臣见到唐王朝的国力一天比一天强盛,纷纷上书劝唐太宗到泰山封禅(帝王祭祀天地的庆功大典),唐太宗知道隋炀帝好讲排场、夸耀自己,这也是他亡国的一个原因’便对这些大臣说;“诸位都认为封禅是帝王盛事,我并不以为然,如果天下安定,家给人足,虽然不封禅,又有何妨?从前秦始皇到泰山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代人会说汉文帝不如秦始皇贤明吗?而且祭祀天地,何必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呢?”但是大臣们还是不断上书请求唐太宗去封禅,终于打动了唐太宗的虚荣心,当他打算批准封禅之事时,一位铁面无私敢于犯颜直谏的大臣出来反对了,他就是魏征。这下唐太宗不高兴了,他问魏征说:“你反对我到泰山封禅,是因为我的功劳不够高吗?”魏征答道:“够高了!”唐太宗问,“是我的仁德不厚吗?”魏征答道:“够厚了!”唐太宗问:“那是中国还未安定吗?”魏征答道:“安定了!”唐太宗问:“是四夷未服吗?”魏征回答说:“服了!”唐太宗问:“是年谷不丰盛吗?”魏征答道:“丰盛了!”唐太宗问:“那是吉祥的符瑞还未出现吗?”魏征回答说:“出现了!”唐太宗奇怪了,便说:“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可以去封禅呢?”魏征说:“陛下的功劳虽高,但百姓受到的恩惠还不够多;仁德虽厚,但恩泽还没有遍及所有的人;天下虽已太平,但财力还不够充裕;粮食虽说丰收,但库存还很空虚,怎么能向天地报告功业呢?况且陛下承继隋朝大乱之后,户口还未恢复,如今从伊水到洛水以东至于东海、岱山,人烟稀少,荆棘丛生,陛下东巡,千车万骑随从,花费巨大,百姓怎么负担得起呢?为什么要图虚名而使百姓受害呢?”

        魏征的这一席话,顿使唐太宗清醒起来,他想起隋炀帝的教训,这个下决心不走隋炀帝老路的帝王,终于取消了封禅的念头。以后虽说还有些大臣不断提起封禅的事,他也很想登上泰山之巅炫耀一番,但直到贞观二十三年他病逝时,始终没有去过。

        (取材自《旧唐书·张玄素》、《新唐书,张玄素》、《旧唐书·魏征》、《贞观政要·纳谏第五》、《通鉴纪事本来·贞观君臣谈话》)

        19.“皇帝的诏书不都是对的”

        唐太宗一向比较注意自己臣下的品格和表现,随时因材录用。贞观元年,他发现兵部郎中戴胄公正耿直,执法严明,便任用他为大理寺少卿,分管司法刑狱的事。可是戴胄一上任后,却和他抬杠,连皇帝下的诏书也不执行,还认为皇帝下的诏书不都是对的。事情是这样的:

        贞观初年,唐朝实行科举取士的制度,但那时还比较重视应考士人的门第出身。凡上代是勋臣贵戚的,可以优先推荐入选。有的人为了做官,便假造上代的门第资历。唐太宗对此十分恼怒,便下了一道诏书,责令假造过祖先资历的人立即自首。如不自首被查出后,处以死刑。诏书下达后,有个名叫柳雄的人伪造祖先资历而不肯自首,被人揭发出来,唐太宗要制他死罪,交给大理寺定案。可大理少卿戴胄不同意,他对唐太宗启奏道:“柳雄依法应判流放之罪。”唐太宗一听,勃然大怒道:“朕刚下了诏书说,凡假造祖先资历门第的一律斩首,你却判他流放,这不是让朕失信于天下吗?说不定你是贪赃卖法呢!”戴胄回奏说:“陛下要是当时就把柳雄杀掉,臣也没有办法。既然交给司法部门审讯,臣只能依法判刑,不敢违法办事。”唐太宗还是怒形于色地说道:“你要守法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依然从容不迫地回答说:“陛下的这个诏令是从一时的喜怒发出的,而法律却是国家昭示大信于天下的。陛下痛恨那些弄虚作假的应选人,所以要杀掉他们,这是一时的恼怒作出的决定,后来觉得还是应当依法办事,才交给大理寺审讯,这才是忍小忿恨而坚持了大的信用。”戴胄这一说,唐太宗觉得有道理,怒气也消了,对戴胄说道:“少卿能严格执法,朕还有何忧虑呢!”

        皇帝的诏书又称圣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封建时代多少忠臣烈士因为抵触了皇上的圣旨而弄得家破人亡,惨不可言。戴胄为什么敢于对唐太宗的圣旨提出异议,而且认为他的诏书是从一时的喜怒发出的,不一定都对呢?原来这个权利还是唐太宗给的。唐太宗执政初期,便要求臣下严格执行对皇帝诏书驳正的制度。即在中央政权中设立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根据皇帝的旨意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书;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驳正违失,也就是对诏令如有不同意见的可以涂改退还(即驳正);内门下省属官给事中、黄门侍郎掌此事。尚书省是执行机构。唐太宗多次对臣下提出要切实执行这个分工,贞观元年,他对黄门侍郎王珪说道:“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省所拟的诏书牧令或有差失,那么门下省应当驳正。各人所见,互有不同,若只顺从一人之颜面情意,那会成为万民的祸患,这是亡国之政。炀帝之世,内外百官只是顺从。当时他们自认为很明智,不会出祸。结果天下大乱,家国两亡。虽然他们当中也有几个人免祸的,但也被人背后痛骂,永远也抹不掉。卿等各当徇公忘私,不要学他们的样子。”

        魏征当给事中时,是负责审议皇上的诏令的,这个刚正不阿的人更是不顾情面,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

        武德九年十二月,唐太宗刚登上帝位四个月,便派遣使者到外地招募府兵,出发前右仆射封伦向唐太宗建议说,未满20岁的中男,只要身体强壮的,16岁的也可以征召入伍。唐太宗表示同意,便由中书省草拟诏令。当这一诏令交给门下省审议时,给事中魏征认为不符合规定,不肯签字,退回给中书省。唐太宗知道后很不高兴,坚持要发出这道诏令。魏征还是不签字,予以驳正。唐太宗再次坚持要发,这样反复了四次,唐太宗发火了,他把魏征叫来责问他说:“中男不到20岁,但身体强壮的,有的是隐瞒年龄逃避征役,征为府兵有何不可,你为什么这么固执呢!”魏征回答说:“我听说把河水淘干了捕鱼,不是得不到鱼,而是明年恐怕就不会有鱼了。把森林砍光了猎兽,不是猎不到兽,只是明年便无兽可猎。陛下如果将不足年龄的中男也征入府兵,那谁来耕地种田,国家赋税到哪里去征收呢?兵员不在多而在于训练有方、指挥得当。陛下如果精选一些强壮的、年满二十岁的中男,很好地训练他们,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硬去凑足虚数呢?况且陛下以忠诚治理天下,自己规定的制度怎能自己去违反呢?”魏征这一席话,说得唐太宗茅塞顿开,转怒为喜,他坦诚地对魏征说道:“前几天我以为你太固执,怀疑你不通达政事。今天听到你谈论国家大事,确实能抓住精要之处,正如你所说的,如果号令没有信用,那百姓就无所适从,天下怎能治理得好呢?”于是收回诏书,并赏给魏征一瓮金子。

        (取材自《旧唐书·戴胄》、《旧唐书·魏征》、《贞观政要,纳谏第五》、《资治通鉴·唐纪八·高祖武德九年、太宗贞观元年》)

        20.赏谏

        唐太宗刚即帝位不久的一天,有个叫元律师的官吏犯了罪,唐太宗一怒之下,下令将他斩首。大理少卿孙伏伽向唐太宗进谏说:“依照法律,元律师不该死罪,请陛下依法办事不要滥加酷刑。”唐太宗冷静一想,觉得孙伏伽言之有理,立即收回成命,依法改判,并下诏将兰陵公主的一座价值百万钱的花园赏赐给孙伏伽。有的臣子认为赏赐太重,唐太宗说道:“朕即位以来,尚未有人进谏过,孙伏伽是第一个,所以厚厚的赏赐他。”</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中国历代帝王故事,小说《中国历代帝王故事》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隋唐五代(12)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