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秦汉(29)
秦汉(29)
这只是一例,说明强大的分封王国,有实力向汉廷闹独立性,必要时,也能凭实力造反。贾谊和晁错,两人都是思想家,自然也都站在中央的立场,看出了危险性。不过两人提的解决方案却大有区别。
贾谊是儒生,虽然兼读百家之书,但其治学的根柢是儒家学派的。所以他提的方案具有儒家学派的从容、和缓、稳健、中庸的气度。他在上汉文帝的《治安策》中,先是举了历史上凡强大的分封王国必然首先造反的若干例子,然后建议:本来这些分封王国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只要将它预分为若干小国,改为所有儿子都有继承封地之权,此后不就很自然地越分越小,谁也无力和汉廷抗衡了吗?
汉文帝看来是接受了贾谊的主张的。例如齐国,齐悼惠王刘肥为汉高祖所封,王七十县。其嫡长子刘襄在汉惠帝六年接齐王位,是为齐哀王。齐哀王刘襄在汉文帝元年卒,其嫡长子刘则立,是为齐文王。齐文王立后十四年卒,无子,齐王国于是结束,地入于汉。后一年,汉文帝便把原来齐悼惠王刘肥的七个尚活着的儿子全部封为王,把齐国分为七国。这不正是实行了贾谊《治安策》中建议的方案吗?
晁错则不同了,他原先学的是法家学说。法家学派的特点是猛烈、刻薄、峻急。后来他虽然学了儒家的《尚书》,改换门庭,但不过是披上了一件儒家外衣,所以他就主张直接削减诸侯封地。这种办法如果一旦实行,汉廷和诸侯之间的矛盾就必然会尖锐化起来。
贾谊早死,晁错在汉景帝时为御史大夫,这样就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
(取材自《史记·贾生屈原列传》、《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史记·吴王濞列传》)
65.晁错以忠见诛
前面说到汉文帝重视人才,贾谊、晁错二人,都向汉文帝提过有益于治国的建议。贾谊早死,晁错在汉景帝时却得到了重用。
汉文帝时,晁错起先官居太常(九卿之一,掌管宗庙礼仪)掌故(博士)①,①《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和《汉书·袁盎晁错传》,“掌故”二字下均引应劭之说为注。《史记》注云:“掌故,百石吏,主故事”;《汉书》注则云。六百石吏”,其余同。查《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太常属官有“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并无另外的“掌故”之官。故我以为,“掌故”即“掌通古今”之缩写,实即博士。故《汉书》注中“六百石吏”为近,《史记》注当有误。后被任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太子门大夫年薪与博士同,但博士是冷官,太子属官前途无量,是热门官,太子家令年薪八百石,实即太子家(宫)中总管。后来成为汉景帝的太子刘启十分欣赏他,太子家中称他为:智囊。汉景帝即位后,对晁错大为信用,任他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为副丞相,与丞相、太尉同为三公之一。
晁错对汉景帝说:“过去高皇帝定天下,兄弟少、诸子弱,所以大封同姓。庶子刘肥王齐七十余县,庶弟刘交王楚四十余县,兄子刘濞王吴五十余县,这三个分封王国,拥有天下之半。吴王因太子之故,故意称病不朝,按古法当诛。文帝不忍,因赐给他几、杖,对吴王可谓德厚之至,吴王本应当改过自新,但实际上却更为骄肆,就山铸钱,煮水为盐,把天下逃亡者都诱引到吴国,阴谋作乱。陛下如削减其封地,他会造反,不削封地,他迟早也会造反。削之,反得早,祸小;不削,反得迟,祸大。”这个建议正中汉景帝心意。要知道,吴王的儿子就是他打死的,他们之间是有笔老账的。所以,晁错就正式上书提出:诸侯王国常拥有好几个郡土地,不合古制,应该削地,将其边缘诸郡收归中央。汉景帝于是将晁错的奏书交给公卿列侯百官讨论。由于晁错有宠于汉景帝,众所周知,大家在讨论中都不敢说不同意。只有窦太后(汉景帝之母)的堂侄魏其侯窦婴不赞成晁错的主张,当着汉景帝的面同晁错争起来。由此两人不和。
汉景帝三年冬,楚王刘戊朝见汉景帝,御史大夫晁错提出,楚王往年在为薄太后(汉文帝母)服丧期间,私奸于宫中(服丧期间诸侯不得与后妃同房过,违反这一规定,就叫“私奸”),应诛。汉景帝下诏赦楚王,削其东海郡(今山东、江苏部分地区)。汉景帝同时下诏,削吴国之豫章郡(约相当于今江西省全境)、会稽郡(今江苏省长江以南、浙江省大部及福建全省)。又,前二年赵王有罪,汉廷削其常山郡(今河北省部分地区)。胶西王刘印因为卖爵之罪,削其六县。令下,诸侯都恨透了晁错。
晁错的父亲听到诸侯喧哗恨骂晁错的消息,从颍川郡(今河南省部分地区)赶来长安,对晁错说:“皇帝新即大位,你为政用事,侵削诸侯,挑拨皇帝宗族的骨肉关系,到处都在怨骂你。你这是打的什么主意啊?”晁错说:“应该这样做!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晁父说:“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我要逃离你了。”于是服毒而死,说:“我不忍看到大祸临头!”
晁错父亲死了才十几天,吴、楚等七国全部以诛晁错为名造反。在汉廷刚开始讨论削诸侯地时,吴王刘濞早就联合楚王刘戊同胶西王刘印秘密商量起兵造反,胶西王刘印又和齐、菑川、胶东、济南、济北等分封王国商量,全部主张联合造反。所以,汉廷削减吴国会稽、豫章两郡地的诏书一到吴国,吴王刘濞首先发兵造反,接着,胶西、胶东、菑川、济南、楚、赵共七国都造反了。只有齐王刘将间中途反悔,济北王刘志为其郎中令所劫,这两国都未能正式发兵参加造反。
七国反书到汉景帝处时,汉景帝于是派周勃之子周亚夫带领三十六位将军去迎击吴、楚;派曲周侯郦商击赵,派将军栾布击属于原齐国地区的胶西、胶东、济南、菑川等国。大将军窦婴屯兵荥阳,监视齐、赵等没有起兵的国家。
晁错和袁盎两人之间一向关系紧张。两人相互间不说话。在同一个地方,只要袁盎在座,晁错就不学往下坐;晁错在座时,袁盎亦然。袁盎曾为吴相,晁错为御史大夫后,公报私仇,派官吏查案袁盎受吴王财物事,报告汉景帝,要判袁盎的罪,汉景帝下诏赦袁盎为庶人。这次吴、楚反后,晁错又对御史大夫的属官说:“袁盎接受过吴王大量金钱,专门帮吴王说好话,讲吴王不会造反。现在吴王果然造反了,袁盎一定知道吴王的计谋,应该将袁盎关进监狱,加以审讯。”属官们说:“如果在吴王未反之前,查了还可以制止吴王造反,现在吴王已经反了,查也无用。而且从袁盎的为人看不可能参与吴王造反。”因此,晁错对于抓不抓袁盎事犹豫未决。实际上袁盎根本和吴王的造反毫无关系。不久,消息传到袁盎耳朵里。袁盎和大将军窦婴私交甚好,当时窦婴尚未动身去荥阳,袁盎连夜见窦婴,要求面见汉景帝报告有关吴国何以会造反的情况。窦婴入宫对汉景帝说了,汉景帝于是召见袁盎。
袁盎入见汉景帝时,汉景帝正和御史大夫晁错商量调兵和筹集军粮等事。汉景帝向袁盎说:“君曾经担任过吴相,现在吴王任田禄伯为大将军,你知道田禄伯为人如何?君对吴、楚造反有什么看法?”袁盎说:“值不得担心,不久就会击破吴、楚。”汉景帝又问:“吴王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豪杰,白头(当时吴王刘濞已年老)举事,如果没有百全之计,岂敢发兵乎?你何以说吴王无能为呢?”袁盎对答说,“吴王确实有铜盐之利,哪里说得上有豪杰。如果真有豪杰,早就劝吴王不反了。吴王只不过诱引一些无赖子弟、亡命之徒、铸钱奸人,这才会相率造反。”晁错正是想坚定汉景帝的抗七国之兵的信心,忙说:“袁盎说得很有道理。”汉景帝于是进一步问袁盎:“计将安出?”袁盎说:“愿屏退左右。”汉景帝左右亲近者都退出,只有晁错在旁。袁盎说:“臣所讲的话,人臣不得知道。”汉景帝令晁错避居东侧厢房,晁错心中恼恨,但又无可如何。
晁错退出后,袁盎于是对汉景帝说:“吴、楚相都有书给臣说:‘高皇帝子弟各有分地,如今贼臣晁错擅自寻找诸侯过失,削夺封地。’所以吴、楚等国以造反为名,不过是要共诛晁错,得到原来的封地罢了。方今之计,不如斩晁错一人,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封地。则可不血刃而使七国罢兵。”汉景帝默然良久说:“就不知道有没有用,如果有用,我当然不会因为爱惜一个人而使天下遭受兵乱之灾!”袁盎说:“臣愚认为这是最好的计策,愿皇上认真反复想想。”</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 大玄印
第六百四十八章 参赛名单 - 仙道少年行
第143章 行路 - 规则怪谈:死亡黑猫饲养指南
第218章 诡梦列车(11) - 骑砍玩家狂想曲
第一百三十二章 诺德王国分裂 - 猎天争锋
第1900章 跨越星区的薪火相传! - 秦刀
第八十三章洗脱嫌疑 - 得知真相,七个师姐跪求我原谅
第一百三十三章关键时刻 - 大隋:我杨俨,继承大统
第一百一十二章 审问 - 十日诡谈
第一百八十五章 强煞(二) - 界起通天
第1069章云尘闭关再入极境 - 开局:葬神峰主,我培养大帝无数!
第九十六章 我应该没有强迫你吧?求推荐 - 灵宠创造模拟器
第1295章 冥府与后土大神的关系 - 重生:我在修仙界大杀四方
第一百零一章一剑斩苍穹 - 亿万萌宝老婆大人哪里跑
第3645章 你们都还好吗? - 永夜圣典
第九十七章,全新的魔族 - 第一瞳术师
第1882章 番外:现代篇(44) - 道婿下山
第24章 挖祖坟 - 恐怖复苏之全球武装怪胎
第2249章 拔钉(下) - 抛夫弃子,我带六个女儿吃香喝辣
第834章 电棍 - 妈咪轻点虐,渣爹又被你气哭啦
第350章 别让她伤到自己的眼睛 - 刚出娘胎,定亲转世女帝
第182章 赢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