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传统国学>>中国历代帝王故事TXT下载>>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先秦(23)TXT下载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先秦(23)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先秦(23)

        王孙满回答说:“呜呼!君王大概忘记掉周鼎的来历了。过去虞夏朝代,国君有德,使九州之牧守贡金于朝,于是铸为九鼎,鼎上铸有各州图物。夏桀荒淫亡国,鼎为殷代所有,享国六百年。商纣暴虐,鼎又移于周代。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过去周成王定鼎于郏山鄂城(今河南省洛阳市),经过占卜,应该享世三十代,享年七百年。如今周德虽衰,天命尚未结束。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于是带兵回国。

        楚庄王问鼎,标志着周天子权威的进一步下降。后人于是将“问鼎”二字,作为想要篡夺皇位或夺取天下的代名词。

        (取材自《史记·周本纪》、《史记·楚世家》、《左传·宣公三年》)

        61.“民之多辟,无自立辟。”

        陈国大夫御叔之妻夏姬,是郑穆公的女儿,美而淫,和陈圆国君陈灵公,陈国大夫孔宁、仪行父,都公然。陈国的这些君臣们,对之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些和夏姬的君臣们,在上朝的时候,大家都穿上夏姬穿过的女式衣装,甚至还穿上夏姬的内衣,相互开玩笑,以此为乐。

        大夫洩冶看不惯这一切,于是谏劝陈灵公说:“君臣之间,这样,百姓能向你们学什么呢?希望君王把这些毛病改掉。”陈灵公表面上说:“我准备改了。”背后却和共同过生活的大夫孔宁、仪行父商量,怎样对付波冶。两人都说:“不如杀掉波冶,这样,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敢说我们的坏话了。”陈灵公对他们的这些话也并不表示反对,于是孔宁和仪行父就杀了洩冶。

        孔子听到洩冶被杀的事情之后说:“《诗》里有这样两句话:‘民之多辟,无自立辟。’洩冶只不过是白白的送掉一条命罢了。”这两句诗出自《诗·大雅·板》,两个“辟”字,意思不同。第一个“辟”字,与“僻”字相通,作“邪僻”解;第二个“辟”字作法、刑解,引伸为坚持原则之意。两句诗连在一起,就是说:国君十分邪僻,一个国家已经全部乱了套,这时候,正直的臣子就可以引退了,不必再在朝廷上坚持原则了。孔子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十分有名,在此后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同儒家的主张臣下要对君王直谏的思想,相辅相成。也就是说,皇帝、国君有希望改正错误时,应该直谏;如果皇帝、国君已经烂到底,全无希望,则应当离开朝廷,避祸全身。因而,孔子的这段话又成为人们在乱世中避祸全身的一种指导思想。顺便在这里说一下。

        再说陈灵公十五年,陈灵公和孔宁、仪行父在夏姬家中饮酒作乐,这时候,夏姬的儿子夏征舒已经长大了,亦已为陈国大夫,陈灵公一面吃酒,一面指着夏征舒和孔宁、仪行父开玩笑说:“征舒长得像你们。”孔宁、仪行父也用玩笑话回敬陈灵公:“长得也像你。”君臣之间毫无羞耻地相互逗乐。

        夏征舒听了这些话以后,十分恼火。在陈灵公酒罢离开自己家中的时候,躲在马房里用箭射死了陈灵公,并且自立为陈国国君。孔宁、仪行父逃往楚国。陈灵公的太子妫午逃往晋国。

        (取材自《史记·陈杞世家》、《左传·宣公九年、宣公十年》)

        62.蹊田夺牛

        夏征舒弑陈灵公自立为陈国国君之际,正值楚国国力强大、楚庄王称霸诸侯之时。当时流行的社会观念认为:不管国君如何不好,臣下弑君自立总是大逆不道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统治的思想,这一观念自然是对各国诸侯的维持统治有利的。所以,楚庄王就率领各国诸侯之兵讨伐陈国。楚庄王对陈国的百姓们说:“你们不要惊恐,我只不过是要杀掉弑君的夏征舒而已。”杀了夏征舒后,楚庄王索性就把陈国吞并了,使其成为楚国的一个县。

        楚国的大臣们都祝贺楚庄王扩大了国家的领土,楚国大夫申叔时正好出使齐国后回来,独独不祝贺。楚庄王便问申叔时,不祝贺的原因,申叔时说:“俗话说‘牵牛以蹊(践踏)人之田,田主夺其牛。’牵牛从别人的田里走,踏坏了禾苗,当然是有罪的,但是田主把牛夺下来的做法,岂不也是太过分了吗?现在大王因为夏征舒弑君,所以征兵于诸侯而讨伐他,诸侯之所以愿意跟着大王出兵,因为大王打的是义的旗号;如今大王吞并了陈国,则是以义始而以贪终。今后大王又怎么能号召天下诸侯呢?所以臣不能祝贺大王。”

        楚庄王说:“你讲得很对,我过去没有听人这样对我讲过。现在我把牛还掉,你说行不行?”申叔时说:“当然好!拿我们小人说的俗话来讲,就是:‘从人家怀里掏出来的东西,还给人家总比不还为好。’”楚庄王于是将陈灵王的儿子妫午从晋国迎回陈国,立为陈国国君,是为陈成公;只将夏征舒个人的封地并入楚国,命名为夏州。

        春秋时代中原地区的国与国之间,流行着“兴灭国,继绝世”的说法,不赞成一个国家并吞其他国家。这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周灭殷商后,还是封殷王子微子于宋,统治殷民,建立宋国,并不把殷商彻底消灭。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社会安定,有些像今天世界上的国与国的关系一样。自然,并不是所有大国都能遵循这一原则,前述晋灭了小国虢国和虞国就是一例。但是,能“兴灭国,继绝世”的国家,则受到其他国家、特别是小国的尊敬。这当然是说的中原地区的流行观念。当时的边陲地区,如秦、楚等新兴强国,则一般不受这种流行观念的影响,如秦灭诸戎、楚灭诸姬,都可以看到,这些国家兴起时,无不是并吞周围小国而使自己强大起来的。但是,一旦这些边陲强国要当诸侯霸主,就必须尊重中原诸侯国中的流行观念,否则就会失去对广大诸侯国的领导权。领导者必须尊重被领导者的思想观念,即使心里本来是不赞成的,也得改变看法来尊重它。这是政治生活中一种颇为有趣的现象。

        据说,孔子读史,读到这件事时说:“贤哉楚庄公,看轻陈国这个千乘之国的土地,而重视一句正确的话。”

        “蹊田夺牛”,后来就成为一句有名的成语,而流传后世。

        (取材自《史记一楚世家》、《史记·陈杞世家》、《左传·宣公十一年》)

        63.郑襄公肉袒谢罪

        楚庄王称霸时,郑国已经沦为弱国,在晋、楚两个大国的夹缝之间求生存。一时间结盟于楚国,另一阵子又结盟于晋国。楚庄王十七年,因为郑国背盟事晋,楚国出兵包围郑国都城,三个月后,楚军攻入郑都。郑襄公没有办法,只能肉袒牵羊,以迎郑军。肉袒,是脱掉上衣,露出身体,这原是古代国君祭祀上天时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祭祀时,国君肉袒,牵着作为牺牲的牲口,甚至亲自割杀牲口,这些都是对上天或是祖宗表示恭敬的仪式。现在,郑襄公肉袒牵羊,则是对楚国表示臣服和谢罪之意。

        郑襄公对楚庄王说:“孤得罪了君王,使君王出兵敝邑,这是孤的罪过。敢不唯命是听!即使把孤俘虏到江南去,以至放逐到海滨,或者成为臣妾,也只能听命!如果君王还没有忘记周厉王、周宣王、郑桓公、郑武公,使得郑国的社稷不致绝灭,郑国从此成为君王的属国,以至成为楚国的一个县,就是君王的恩惠,也是孤的愿望了。孤心里不敢有这样的奢望。敢布腹心,听君王的吩咐。”原来,郑国的祖先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异母弟,封于郑,郑桓公及其子郑武公都是因为创建郑国、支持周天子而在历史上很有影响的人物,郑襄公这是抬出自己的有影响的祖先来打动楚庄王,希望楚庄王看郑国这些赫赫有名的列祖列宗的面子,不要消灭郑国。

        楚国的群臣都劝楚庄王就此消灭郑国说:“打下郑国很费力气,大王不要答应他。”楚庄王说:“攻打郑国,是因为郑国不服。既然服了,也就行了。何况郑国国君既然能卑躬屈膝到这种地步,必能信用其百姓,我们也应该适可而止了。”于是退军三十里,允许郑国成为楚国的一个盟国。

        从此以后,肉袒就从祭祀的礼仪引入政治生活,成为谢罪、认错的一种仪式了。

        (取材自《史记·楚世家》、《史记·郑世家》、《左传·宣公十二年》)

        64.晋景公不杀荀林父

        楚庄王围郑时,晋国因为同郑国有结盟关系,于是晋景公(前599——前580)派荀林父将中军,带兵救郑。前面我们说过,春秋时中军统帅就是三军统帅,又称督帅。</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中国历代帝王故事,小说《中国历代帝王故事》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先秦(23)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