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传统国学>>傅佩荣《孟子》心得TXT下载>>傅佩荣《孟子》心得>> 第四章 凡圣只在一念间(4)TXT下载

    傅佩荣《孟子》心得: 第四章 凡圣只在一念间(4)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第四章凡圣只在一念间(4)

        良知是对善的要求。一个人有良知,不代表他是好人,是说他对善有强烈的要求,有希望;说一个人没有良知,不代表他是坏人,是说他对于善的要求太弱了,常常忘记。人有自由,可以行善也可以为恶。如果行善的话心安,我们说这个人良知清明;如果为恶的话,心里无所谓,这个人良知糊涂。

        再比如,有些人做多了违法的事情,他半夜睡得着吗?心里会不安吗?说实在的,他可能说我不在乎,习惯了。孟子就说“旦旦而伐之”, 常用刀斧砍伐树木,原来能够生长木材的山就变得光秃秃的了。

        到了明朝,学者王阳明进一步讨论,讲过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第三句话特别重要,良知让人知道善恶,并不等于是善。中国传统思想一路下来,儒家讲良知有基本规定,要特别留意。

        可见,西方讲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东方儒家说人是有良知的动物。需要注意,良知包括理性,另外还有对善的要求,而西方的理性不见得有这一点。西方把道德建立在宗教信仰上,经过中世纪一千多年的影响,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西方人一方面很理性,在学校读书求知,追求真理,不太愿意谈到善恶的问题,但是礼拜天要去教堂,在里面学做人处事的道理,把对善的要求放在宗教信仰上了。西方有一句话,叫做“道德的基础在于宗教信仰”,因为信仰上帝,上帝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所以我们要做好人。近代以后,西方出现问题,因为很多人已经不太信仰上帝了,或者心不在焉,以至于有道德危机,只考虑利害关系而不问善恶是非,很可惜。当然也不能忽略,还是有很多人靠信仰来维系他们的道德的。

        儒家思想把人的善恶建立在良知的要求上,只要有真诚的自觉,就会产生力量,要求自己行善。这个力量叫做向,该做的事叫做善,合起来叫做人性向善。

        —人不学,不知道—

        宋代学者主张人性本善的说法。为什么有人会作恶呢?朱熹说人性有两种,第一种叫做“天地之性”,即天理;第二种叫做“气质之性”,即人欲。这下糟糕了,把人分成两半,要存天理去人欲。人们活在世界上,天理是善的,要保留下来,人欲是恶的,要把它去掉。但是人欲是和身体连在一起的,怎么把人欲去掉呢?那样还有生命吗?一个人是完整的,所以不可能把人性分成两半。

        宋代学者为什么一定要讲“性本善” 呢?简单说,因为他们面对佛教的挑战。佛教讲人性的立场很清楚,“缘起性空”,性是空的,所以不要执著,就可以解脱,最后悟道成佛。佛家说空,宋代儒家学者就要说性是实在的,就要回答这个性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孟子说 “性善”两个字,宋代学者认为性既然是实在的,就变成“本善”了。其实把孟子的思想扭曲了。

        孔子只说“性相近,习相远”,宋代学者怪孔子讲得不对。人性既然是“本善”的,当然 “性相同”。这里有个问题,我们学儒家要学宋儒还是要学孔孟?我是赞成学孔孟的,他们是真正的儒家。讲关于人性的问题,也是孔子孟子更正确。

        每一个人都有自由,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但只要真诚,就会发现为善的力量由内而发,会要求自己孝顺、友爱、忠于长官、认真工作、对朋友守信用等,这些是真诚引发的自我要求。</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傅佩荣《孟子》心得,小说《傅佩荣《孟子》心得》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傅佩荣《孟子》心得 第四章 凡圣只在一念间(4)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