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传统国学>>历史原来这么八卦TXT下载>>历史原来这么八卦>> 第七篇 官衔职务(7)TXT下载

    历史原来这么八卦: 第七篇 官衔职务(7)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第七篇 官衔职务(7)

        据传,中国筵席萌芽于虞舜时代,距今约四千多年的历史。据《礼记?曲礼》记载,周代时期一般四人为一席,长者居首。此外,对坐姿上,是盘腿而坐。跪坐和两脚前伸,都是不恭的举动。筵席直到唐代才使用几案,宋代才有桌椅。清刘献廷有“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句流传于世。今天“主席”也成为国家领导人的名称。

        编制外的首领:

        春秋时的诸侯霸主扩充军首领称将军

        我国三代时期并没有将军一职,那时设三公九卿,其中管民政的叫司徒,管经济的叫司空,管军事的叫司马。每军的统帅也不叫将军,而叫卿,卿以下叫大夫(师级),大夫以下叫士。将军成为威风凛凛的统帅,是春秋时候的事。

        三代时,国家军队数量并不多,天子拥有六军(每军2500人),诸侯最多不超过三军。到了春秋时代,诸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断增加兵力。大国诸侯常常拥有三军以上的兵力,但在编制上又不允许诸侯突破三军,且只能设三卿。但是这时候的周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诸侯王就想了一个办法,把扩充军的统帅另称作“将军”。将军即为“将领一军”的意思。《墨子?非攻中》:“昔者晋有六将军。”孙诒让解释道:“六将军,即六卿为军将者也。春秋时通称军将为将军。”可见此时的统领军队的“卿”渐渐被“将军”所取代。到了魏晋,卿也可表达为一种尊称了。

        战国时期,随着军队数量越来越多,将军也就越来越多。作战时军队得由一人统率,因此,又在将军中选拔出“大将军”或“上将军”来全盘指挥。到了汉代,军队数量更多,单设一位大将军也管不过来了。于是又出现了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职位。级别也非常高。大将军、骠骑将军,是汉武帝时所封,位在丞相之列,实际权力比丞相还大。《汉官仪》载:“汉兴,置大将军,位丞相上。”《文献通考》卷五十九云:“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丞相之右。”汉武帝以大司马为大将军,先是卫青,其后霍光、王凤等均以大司马、大将军预闻政事,成为权倾一时的中朝官领袖。其中骠骑将军是汉武帝时霍去病设立的,同为大司马的卫霍二人,实权在握,位在三公之上。蜀汉马超曾任过这一职。武帝时还有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位列上卿。以后,各朝代将军的名衔虽不完全相同,但将军分成许多级别这一原则却是相同的。

        可见,在封建社会,军队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起初将军本是统领三军外的军队,到汉朝,将军的权力一度扩展,位列三公之上。晋朝时则有骠骑、车骑、卫将军,有伏波、抚军、都护、镇军、中军、四征、四镇、龙骧、典军、上军、辅国等大将军,准开将军府的位、禄从公,不开府的秩二品,三品将军秩二千石。自唐以后,上将军、大将军、将军,或为环卫官,或为武散官。宋、元、明三朝,多以将军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称将军。明清时期,大将军和将军无实权,有战事则出征,战争结束则免。清朝时将军也是宗室爵号之一;驻防各地的军事长官也称将军。

        我国古代其他军衔:

        元帅、校、尉、士官职设置由来

        在中国,汉语“元帅”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633年的春秋时期,其名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所载,晋文公谋元帅,赵衰说郄縠可以,“乃使郄縠将中军”。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元帅头衔的军事统帅,是在城濮之战与崤之战中屡立战功的晋国名将先轸,不过当时只是表示对“将帅之长”的尊称,还不是正式官职名。到了南北朝,元帅才成为官职名称。北周宣政元年(578),宣帝宇文邕任命其叔父宇文盛和宇文招为“行军元帅”,率军作战。之后,元帅一职开始常用。元帅多在战时用,征程结束后立即收回,复原军衔。李渊入关后,设有左右元帅。唐代有元帅、副元帅等战时统帅。宋靖康时,封康王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抗拒金兵;金攻打宋时也设都元帅、左右副元帅,虽权位极重,但也不是定职。元代开始,元帅一职有所变化。元代外省和边疆常设有都元帅、元帅府等,作为地区军事长官。明代在枢密院之下设元帅府,有元帅、同知元帅等官职,统军征战。不过,元、明两朝的元帅职权已经被削弱,仅为二、三品官职。

        “校”在春秋、战国时有官职之意,多指下级小官吏。《周礼?夏官》记载中,“校人”指“马官之长”。春秋时,鲁国也有此官职,《左传?哀公三年》有:校人乘马、命校人驾乘车等。直到战国时“校”才开始成为一种下级军事职官,如《商君书?境内》:“军爵,自一级以下至小夫,命曰校徒操士。”又如《墨子?迎敌词》:“校自门左,先以挥,木石继之”。孙诒让注:“校,盖军部曲吏。”

        春秋以前,“校”是作为一般小吏的通称。到战国后期,“校”成为军队步兵的编制,是军事编制之一。在《通典?兵叙》中记载:“十人为一火,五火为一队,二队为一官,二官为一曲,二曲为部,二部为校,二校为禆,二禆成一军。”秦朝时设校尉一职,汉朝时级别仅次于将军。在现代军衔中,始设校官于尉官之上。

        “尉”作为军事职官大约出现在春秋时期,已用作官名。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均设尉,也称军尉,主管发兵使民。这时的军事长官“尉”仍然是文武不分的。战国时赵国设有“中尉”,主“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后来各国在将军之下多设“国尉”、“都尉”。秦国曾以国尉为武官之长,“尉”才成为专职的军事武官,由武官担任,不再任命文官。</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历史原来这么八卦,小说《历史原来这么八卦》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历史原来这么八卦 第七篇 官衔职务(7)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