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传统国学>>说钱TXT下载>>说钱>> 第三十章 再往后——没了(2)TXT下载

    说钱: 第三十章 再往后——没了(2)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第三十章 再往后——没了(2)

        北京有四家“恒”字头的钱庄,所发行的钱票信誉极好,市民都视同现金。

        但是,行业自律毕竟靠不住,大部分的民间钱票都有“架空”(不能兑现)的问题。有的几十万、几百万地发行,而钱铺的资本金还不到发行额的十分之一,兑现是根本不可能的,这就等于伪钞一样了。

        这样的无良钱铺一旦亏损,就关门逃跑,受害者即使告官,官府也是应付了事,根本不可能追回损失。

        到光绪末年,这个问题已很严重,朝廷不得不进行清理和限制,不允许非金融机构发行钱票;不允许发行没有准备金的“空架子”;已经发行的钱票也要逐步回收,缩小规模。但还没等清理好,大清朝也就倒台了。

        大清的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是一块肥肉。这肥肉早就被列强盯上了。那时候国际金融业已经出现了巨无霸——银行。外国银行是属蚊子的,哪里鲜美就往哪里叮。

        在大清领土上的外商银行,连招呼也不打,就在大清国内发行了“兑换券”,也就是银行券。这其实是一种可流通的货币,而且不费吹灰之力就加入了大清国的货币系列。

        ——恐龙太庞大了,它注意不到蚊子在干什么。

        这些兑换券分为两类,一种是银两票,一种是银元票,都限定在一定区域内流通。要是异地使用,就要打折扣。

        比如在上海发行的,就只在上海流通,当然也可以拿到北京或香港去兑现,但立马会掉价。

        可是外商银行不怕这个,反而很欢迎这种情况,因为无论你在北京还是香港兑现,都是通过他们的分行,这样他们可以从差价上获利——你能玩得过银行?

        清国人把外商银行在中国发行的纸币,叫做“番票”或者“番元票”。

        当时发行得比较猛的,有英国汇丰银行、麦加利(渣打)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美国花旗银行、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台湾银行、朝鲜银行等。

        兑换券也有在境外发行,后来流通到境内的。比如朝鲜银行发行的,就流入了中国东北,俗称“老头票”。

        华俄联营的道胜银行发行的兑换券,也流入了东北,俗称“羌帖”。

        那么各位可能要问了,外商银行在华发行纸币,有什么不好?

        坏处多了!

        首先,它的发行计划不归你的中央财政部管理,会扰乱你的金融秩序。

        其次这是严重侵犯你的国家主权。

        第三是它在华获得巨额利润,你的肥水流进了外人田。

        第四是它万一倒闭,你的存款户根本得不到赔偿。

        第五是它在本地吸储之后再投资,就等于用你的人民财产,在你的土地上投资赢利,做的是无本万利的生意。你不是成了冤大头?

        大清这条政治恐龙终于也有所察觉,在清朝垮台前两年,度支部(原来的户部)终于颁发了银钱管理章程,并通知了外务部,要在五年后全面禁废外商银行的纸币。

        可惜这事最后是办不成了,大清的寿数到了。

        与外商银行在华发行纸币的同时,清政府也第三次发行了纸币。

        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起,大清国也有了本土的银行。中国自己的第一个银行,是中国通商银行。

        这些本土银行也都发行了兑换券,也是按照地区发行,代表当地流通的金属货币。

        大清的国家银行——户部银行(后改名大清银行),也发行了兑换券。这可以说是现代意义的国家纸币了,户部银行发行的兑换券过去传统的纸币是直形,大清银行则发行了新式的横形纸币,所代表的是银两和银元。新票子印刷得非常漂亮,有光绪皇帝的半身像,跟我们现在的纸币基本一样。

        从中国通商银行和大清银行的章程看,他们的兑换券是可以随时兑现的,有可能是十足准备金。

        这次发行的纸币,从准备工作来看,相当严谨,应该说是恐龙终于学聪明一点了。

        到宣统二年(1910年),度支部又进一步规范纸币管理,决定提前收回各官银钱号发行的纸币,大清银行的纸币也不再分区域发行,而是发行了全国统一的兑换券。

        截止到清政府倒台,大清银行总计发行了银两票543万多两,银元票1245万多两。

        度支部还有好多科学的设想。不过都来不及实行了。大清的金融管理虽然在逐步现代化,但腐烂的政治框架却等不得了,轰地一下子就塌了。

        ——对现代化反应太迟钝,就是不行啊!

        清末先后有三次金融海啸大清国五花八门的金融机构

        逝者如斯,倏忽而已。岁月还真是过得太快,堪堪这部金融二十四史就快要到尾声了。

        好,我们来看中国这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信用情况。

        清朝一开国,就对民间借债作了清晰的规定,顺治皇帝亲自指示户部:今后借债只许收三分利,不能多收,不能息上加息。而且不许任何人借债给赴任官员,也不准外官借债给当地百姓。

        最后提到的这两点,是历代官员的导火索,皇帝心里也是明镜似的。

        后来编辑的《大清例律》里,专门有“钱债”一篇,记载了大清关于放债的法律条文。其中特别提到,大清律禁止军官向士兵放债,也禁止平民向军人放债。

        里面还特别提到了“印子钱”。

        这是很厉害的一种债务。比方,我借给你70文,但是要按100文计息,每天要交给我4文。这样只要17天半,利息就和本金相等了。

        你每天给我付息的时候,我在借款折子上盖个戳,这就是所谓“印子钱”。

        这是敲骨吸髓的债,谁沾上了都不得了。在早些年,也是我们现代人控诉“旧社会”的依据之一。</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说钱,小说《说钱》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说钱 第三十章 再往后——没了(2)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