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人物传记>>魅生TXT下载>>魅生>> 走在艺术之路上(1)TXT下载

    魅生: 走在艺术之路上(1)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走在艺术之路上(1)

        元代以前的民间戏班子,通常还是由家庭成员组成。宋代周南《山房集》说:“市南有不逞者三人,女伴二人,莫知其为兄弟妻姒也,以谑丐钱。市人曰:是杂剧者。又曰:伶之类也。”这里记录的是一个伶人家庭戏班,一家五口,三男二女。

        元代陶宗仪《辍耕录》中记录了一段松江“天生秀戏班”的事。这个戏班一次在州府衙门前的勾栏(作者按:勾栏就是演出场所,相当于戏院)演出,没想到戏院突然倒塌,压死了有四十二人之多。书中说“独歌儿天生秀全家不损一人”,剧场塌了,砸死的都是看戏的,这个幸运的戏班也是一家人。

        伶人戏班在演出木偶戏

        宋元两代的管理,索性把这种家族式的伶人身份作出硬性定位。规定凡伶人都隶属伶籍户口,身份世袭,子子孙孙都是伶人,不能改变出身。这样一来,一家人唱戏的情况就更加普遍了。

        早期以家庭为单位的戏班,规模设定在五六人。杂剧《蓝采和》里记载 ,该剧角色有“蓝采和(正末)、蓝之妻喜千金(正旦)、蓝之子小采和(俫儿)、蓝之儿媳蓝山景(外旦)、蓝的姑舅兄弟王把色(净)、两姨兄弟李簿头(净)。” 这里是说,演绎《蓝采和》这出戏一家六口人就可以了。

        这种户籍管理为伶人定了“类”,“伶之类”,之外还顺便为他们定了“等”。不在“士农工商”四民之内,他们分配到了一个额外的等级,是等而下的贱民。

        古代人的等级,“士农工商”,表面上看挺残酷,其实是一套按社会贡献度排序的价值体系。当时人们认为伶人本来就是乞丐出身,而且他们的演艺产品也不是社会必需品,所以在进行等级排序时,自然将他们当作依附于其他社会分工人群的群体。毕竟,不看戏能活,不吃饭能活吗?

        同时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戏班生涯是要四处漂泊的。观众久看一个戏班就看腻了,所以他们要时时换场到其他地方营生。这就导致他们不能持续定居在一个地方,为那里的生产建设做贡献。人离乡贱,所有伶人的人生,都注定了要背井离乡去流浪。

        这些特征,注定了他们流民、贱民的宿命,而世袭伶籍制又让他们永远无法翻身。

        戏班子演出皮影戏

        戏班为了吃饭,常年地四处奔波,伶人不断辗转到另外的地方谋生。唱戏的道具、行头也不断增加,从一开始步行肩挑,发展到坐大篷车。伶人们,就是这个国家中的流浪者。有一本书叫《宦门子弟错立身》这样描写戏班,“奈担儿难担生受,更驴儿不肯快走”。挑担子挑得好辛苦,连驴子都累得走不快了。这是伶人奔走天涯的真实写照。

        到元杂剧兴盛以后,戏班规模开始壮大,增加到了十几人。同场台前演戏的人数一般不超过五人,伴奏乐器有鼓、笛、拍板三类,十几个演员配合才可以演一台戏。

        这样,一家人就不够用了。于是戏班子开始社会化,面向社会招聘人员。这时,戏班经历了漫长的专业技能积累阶段,已经要求从业人员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职业培训才能上岗,所以招聘时最好选择小孩子,从娃娃抓起。

        招聘本来是一件促进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的好事。但是在那个年头,戏班招聘却使用了一种残酷的合同制度:签契,买卖人口。

        就这样,每到历史上青黄不接的时代,生活不下去的人,从此又增加了一种卖儿卖女渠道。在戏班这边,有了家族以外的人参与业务,这象征着梨园行实现了由家族小作坊到社会化的量变,成为了一种“行业”。</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魅生,小说《魅生》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魅生 走在艺术之路上(1)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