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励志成功>>突围:主流化中国2006TXT下载>>突围:主流化中国2006>> 祭坛上的中海油(1)TXT下载

    突围:主流化中国2006: 祭坛上的中海油(1)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尽管收购失败,但从围绕交易所做的舆论攻势来说,这仍是中国最国际化的公司发动的一场前无古人的跨国并购。

        座落于北京东直门外的中海油大厦,是一座略显寂寞的办公楼。这里远离重要的商业区和商务区,被长途汽车站和城铁挡在北京旧城外的东北角。来往的车辆不多,也许是天气炎热,大厦入口处的保安显得松懈,底层西侧的“濠景海鲜酒楼”因为生意清淡,老板甚至付不出房租,最近干脆卖给了中海油。

        街对面的发廊老板认得这座大厦的主人、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海油)董事长兼ceo傅成玉,“他上个月还在这里理了发”。发廊老板不知道的是,他的顾客虽然就在对面这座不起眼大厦的23层办公,曾处于西方舆论的中心。

        大厦的7层,肖宗伟占据着楼层角落里的一个办公室。办公室因巨大而显得空旷,甚至冷清,寥寥几个手下的位置离他很远。整个2005年7月,他在大多数时间里生活在电话上。他在电话里频繁地于中文和英文间切换,他的声音、桌上的直线电话和手机的铃声几乎不间断地轮番响彻房间。他不断吞下冰块,在办公室走来走去。

        这里是中海油的“战时办公室”之一。尽管看不到硝烟,但是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战时”气氛。作为中海油投资者关系部的总经理,肖宗伟是这儿的指挥者,他坐镇于此,在中海油大厦23层的傅成玉办公室、中海油并购优尼科(unocal,全称加州联合石油公司)的庞大团队以及全球的投资者和媒体之间,担负着协调和沟通的职责。

        每有新的进展传出,众多媒体——其中主要是海外媒体便挤满了电话线。肖宗伟会用流利的英语应对,实在被搞烦了的时候,则会说让他们去找中海油的公关公司。

        尽管如此,但肖宗伟非常兴奋,“i enjoy it!”他说。的确,肖宗伟正在体验他一生中从未有过的时刻:因为参与一件对中国企业来说前无古人的事件而成为全球的焦点,虽然最后交易失败了。

        6年前,当中海油首次试图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心,准备海外上市时,由于时机和承销商的选择不当,它落得个铩羽而归。在华尔街,没有人对它感兴趣,中海油不得不在最后一刻取消了ipo计划,在一年之后才成功上市。“这是一次学习的过程,”时任中海油副总裁的傅成玉说,“我们是一家不错的公司,但那时没人了解我们。”

        6年后的今天,中海油又回来了。它再次试图让外界了解自己——而这一次,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它。6月,中海油发起了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外收购交易:斥资185亿美元与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龙(chevron corp.)竞购优尼科。在它6月22日正式发出收购要约后的一个月里,全球最重要的新闻媒体都在谈论它。美国,乃至全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兴趣和机会去了解一家中国国有公司。

        肖宗伟也像傅成玉一样希望外界了解中海油。但是当聚光灯射来时,他还是觉得有些意外,“没想到引起了这么大的波澜, 让全世界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都关注我们。”

        在整个7月,《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乃至英国《金融时报》等十几家主流媒体几乎天天都有关于竞购优尼科的报道和评论文章,7月6日和7月12日,作为竞争对手的傅成玉和雪佛龙公司董事长兼ceo戴维·奥赖利(david oreilly)还分别在《华尔街日报》的评论版发表文章表明立场。代表双方利益的游说团体也在国会游说之余频频出镜,在媒体上唇枪舌战,从自由贸易、美国工人就业一直争论到商业机密和国家安全。

        如此关注绝非全然出自善意。尤其是在2005年6月,在中美两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时候。2004年年初以来,美国国内对中国的不满情绪一直在上升,创纪录的美国贸易赤字以及两党议员们越来越认为中国正在坐享自由贸易的好处,却没有充分履行义务的看法,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布什政府对北京的态度日益强硬也正是这种情绪的反应:美国政府对中国纺织品实施进口配额,进一步敦促中国保护美国的知识产权,并一直在迫使中国重估人民币。中国被华盛顿的政客描绘为美国工人事业和经济不景气的祸首。而中海油提出收购要约之时,正是美国参议院就美中经济关系举行听证会的前夕,国会也正在讨论能源政策法案。

        此前,联想对ibm个人电脑业务的收购,以及同在6月发生的海尔集团竞购美国美泰克公司(maytag)案则与中海油一起让美国人感到紧张:中国人是否会像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一样疯狂购买美国资产?“可以想像,美国人对突然间冒出的庞然大物多么不安。”耶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志武说。

        选择此时进入竞购战场显然并非上策,但对于中海油来说,已是别无选择。

        并购优尼科,是早在傅成玉2003年10月执掌中海油大权之后便提上日程之事。并最晚于2004年9月便开始着手准备,2005年1月收购意向为海外媒体披露。2月,中海油正式聘请摩根大通和高盛作为并购顾问,并购方案进入倒计时。

        4月4日,即收购优尼科的招标截止日,雪佛龙突然宣布以股票加现金方式共166亿美元的价格与优尼科达成收购协议,而与此同时,中海油却出人意料地沉默了。稍后传出的消息是,因中海油董事会中的海外独立董事反对,并购计划不得已搁浅。

        5月下旬,中海油在香港召开董事会,重新审查管理层提出的收购计划,并于6月8日正式对外宣称考虑重新出价。

        然而,两天之后的6月10日,雪佛龙对外宣布,其收购方案已顺利通过了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批准,并决定将于8月10日在优尼科股东大会上表决。

        既已决定进场竞购,便无退路,可供努力的时间只剩下两个月。在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占优的局面下,傅成玉清楚,竞购的胜算只能押在具有足够竞争力的报价和充分周密的准备工作上。</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突围:主流化中国2006,小说《突围:主流化中国2006》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突围:主流化中国2006 祭坛上的中海油(1)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