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励志成功>>影响中国历史的名人100人TXT下载>>影响中国历史的名人100人>> 75.黄道婆TXT下载

    影响中国历史的名人100人: 75.黄道婆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75.黄道婆

        (1245—1330年)

        道婆遗爱在桑梓,道婆有志覆赤子。

        ——王逢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是在江南流传很广的一首歌谣。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六,很多妇女都会口诵这首歌谣,到附近的“黄母祠”里烧香、祈祷,她们口中的黄婆婆,就是中国历史上为棉纺织业做出特殊贡献的黄道婆。

        黄道婆大约生活在宋元之间,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当时的妇女地位很卑微,所以没有办法在正史中考证她的生卒年月,只好根据当时的一些民间故事去略窥端倪。

        黄道婆真实的名字已经不可考证,又称黄婆或是黄母,大约生于南宋淳佑年间,松江府乌泥泾镇人。黄道婆的家乡土地贫瘠,靠种植棉花、纺线、织布勉强度日。由于家境贫寒,黄道婆十一岁就被卖给别人当童养媳。沉重的劳动使黄道婆不堪忍受,而公婆的霸道和丈夫的虐待更让她的生活雪上加霜,于是她决定出逃。

        元朝时,海上贸易已经很发达了,海南的纺织品传入了内地,无论从工艺还是技术上都比内地高一筹,他们织出的黎锦畅销全国。常年与机织为伴的黄道婆年幼时就很向往这个地方,于是在一个夜晚逃到一艘开往海南岛的商船上,并随船到了崖州(具体位置多变,但都在海南),希望通过自己掌握的一些纺织技术去那里谋生。

        因为当时崖州与内陆相隔,所以那里的人们还保持着共耕分收,尊重女祖的民俗,黄道婆在那里得以安定下来。在当地黎族姐妹的细心传授下,她很快掌握了纺、织、染等各种工艺,并汲取各家之长,成为了技艺精湛的纺织能手,但这一切并没有减少她对家乡的思念。

        进入中年,她越发怀念自己的家乡,于是带着黎族人的美好祝愿,背着纺织工具踏上了回家的路。返回故里之后的黄道婆开始言传身教,为当地人传授纺织技术,并着手从扦、 弹、纺、织等方面进行纺织改革,制成了一整套工具,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在黄道婆传授脱子工艺之前,当地的棉籽都是用手剥,黄道婆根据黎族的脚踏车原理,发明了“捍”。这种新型的扎花工具,利用两个直径不同的铁轴和木轴,在相反方向以不同的速度回转辗轧来清除棉籽,既省时省力,又高效。“弹”发明以前,乌泥泾镇人都用小弓来弹松棉花,黄道婆把小弓改为大弓,把以前的线弦改为绳弦,并改用檀椎击弦,弹出的棉花质地更加纯正而且匀称,既提高了质量也提高了效率。

        当时纺线主要是手捻纺坠纺纱或单锭手摇纺车纺纱,极大地制约了织布机的速度。黄道婆发明了三锭脚踏纺车,同时能纺三根纱,纺织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三倍,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工具。

        此外,黄道婆还打破传统的丝绸技术,借鉴“崖州被”的特点,用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棉织技术,在织出的褥、带、帨上配了鲜艳逼真的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花饰,这种技术在乌泥很快得到推广,一时间“乌泥泾被”畅销全国,原来“土地贫瘠、民食不给”的乌泥镇出现了“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的繁荣局面,整个松江府地区也因此成为了我国植棉业的中心,并赢得了“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美誉。

        黄道婆为纺织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改变了家乡人民的生活。她去世之后,乌泥泾镇人民无不感恩洒泪,为她立祠造像,永世怀念。

        【黎族织锦】黎族织锦,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棉纺织的发祥地,相传已有三千年的历史,春秋时期称其为“吉贝布”。黎族织锦主要有四道工序:挑花、刺绣、扎染、蜡染,红、黄、黑、白是其主要颜色。其服饰种类也很多,有筒裙、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等,无论是那一种服饰做工都很精细,质地轻柔、耐用,古语称“黎锦光辉若云”。</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影响中国历史的名人100人,小说《影响中国历史的名人100人》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影响中国历史的名人100人 75.黄道婆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