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励志成功>>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剖析孙子战略体系TXT下载>>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剖析孙子战略体系>> 第4篇 形(2)TXT下载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剖析孙子战略体系: 第4篇 形(2)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藏于九地 动于九天的经典战役

        ——参合陂之战

        东晋五胡十六国时的“参合陂之战”就是一场“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的最佳范例。

        后燕是当时长江以北颇强的国家,尤其国王慕容垂勇略兼备。为了教训桀骛不驯的北魏主拓跋珪,派了大将慕容宝率领八万大军攻打北魏。

        拓跋珪是个极厉害的角色,他知道以自己目前的实力,还不足以与后燕正面对决,便利用境内一大片大漠地形,躲了个无影无踪。慕容宝率大军四处搜寻,就是找不到北魏主力,时间拖久了,补给成了问题。荒漠野地,根本掳掠无门;不但如此,军士斗志也逐渐衰退。拓跋珪“藏于九地之下”的防守奇招,不但避免了强敌的攻击,而且弱化了敌人的战力。

        这时候,正好传来慕容垂病逝的消息,身为太子的慕容宝急着回去即位,便下令撤军。而这些讯息,全部被拓跋珪掌握在手,接下来的行动,已在心中。当后燕大军来到参合陂,在神不知鬼不觉之中,北魏大军忽然掩杀而至;人困马乏,又无斗志的后燕军,仓促间应变不及,在拓跋珪“动于九天之上”的战术下,全军覆没。

        四年后,慕容垂(之前传说病死是谣言)又亲自领军讨伐拓跋珪。这一次,拓跋珪还是用老战术,又再一次“动于九地之下”;任凭慕容垂有多大本事,但找不到敌军主力,也让他英雄无用武之地。时间拖久了,依然出现后勤补给问题;没东西吃了,当然只好班师回朝。当大军行至参合陂时,慕容垂看到八万子弟兵漫山遍野的白骨,不禁悲从中来,本来已不甚健朗的身体,加上年事已高,在诸多打击下,吐血身亡。

        面对强敌来攻,拓跋珪采取“不若则能避之”、“少则能逃之”的原则,不与正面对决:不仅如此,他还以“藏于九地之下”弱化敌人。当敌军兵形已现,破绽已出时,再“动于九天之上”,迅猛地发动突击,终于第二次击败了强大的对手。而北魏也就在这两次大胜后,国力大增,最后统一了长江以北,建构了一个后秦苻坚之后,隋朝杨坚之前的最大帝国。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预知众人都能看到的胜利,不是高明中的最高明;打赢了天下人都叫好的仗,不是高明中的最高明。

        兵力远远强大于敌人,打赢了这种仗,是理所当然,没什么了不起。

        同样的道理,如果敌人的缺点、弱点一目了然,就着这些要害攻击就能取胜,当然也没啥好赞美的!

        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是一般人都做得到的事啊!这样的人,当然不能称作善于用兵者了!

        敌人基本条件比我好很多,一般人看不到的对手的毛病,我看出来了;敌人没毛病,我就是能帮他制造毛病:甚至一般人认为稳输的仗,我却打赢了,而且大胜,这才叫真正懂得用兵之道的人。

        战胜而众人不知何所胜——井陉之战

        井陉大战前夕,当韩信知道对手陈余拒绝军师李左车献的绝妙好计,心中一块石头落地后,随即展开布署。他先派二千轻骑兵,人人手持汉军旗帜,埋伏在赵军背后,并特别吩咐:

        “赵军看到我军退走,一定倾巢而出;你们一看到赵营一空,立刻快速抢进,把赵旗换成汉旗。”

        随后让部队吃了些小点心后,郑重宣布:

        “等今天破了赵军后再举行大会餐!”

        随即下令部队开拔,将一万部队背着汦水列阵,准备与赵军开战。

        赵军看到韩信阵势完全不符兵法不背水列阵的原则,大笑不已,都以为韩信是个笨蛋。既然敌人是个软柿子,不狠狠捏一把才怪,于是倾巢而出。由于汉军背水列阵,退无可退,在这种形势压力下,人人奋力死战。赵军以优势兵力攻击了几次,都不能取胜后,想回营休整再战,却发现己方营垒插满了汉军旗帜。个个大惊失色,以为赵王及将领已被俘虏,顿时阵脚大乱;这时,汉军忽然从两侧发动突击,赵军更加慌乱;最后在汉军的夹击下,全军覆没。

        事后,将领们很迷惑地问韩信:

        “兵法上最忌讳背水布阵,您下这道命令的时候,我们心里都不服,非但如此,还宣布:等破了赵军大会餐,我们更不以为然,结果居然大胜,这是为什么?”

        韩信答道:

        “其实我的做法完全合乎兵法,只是你们没有注意而已。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我刚拜大将,大家心中都不服;在这种情况下,让你们去打仗拼命,如果不把你们摆在背水的死地上,那你们还不开溜吗?只有把你们置之死地,才会人人死战,我们就是这样打胜的。”

        大家听了都很服气。

        刘邦手下,战将如云,但为什么拜一个无名小卒韩信为大将?

        不提刘邦,就以韩信手下而言,也不乏能征善战之士;但为什么就没人提出像韩信这样的战术来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看不出形势的奥妙,也不能利用形势创造条件。就好像下棋一样,一般人最多只能预知下一步棋;而真正的高手想得远,看得深,能预知下十步棋。所以,只要对手一落子,兵形已在心中,早巳想好应付对策,等着对手进入他的逻辑;事实上,仗还没打完,而胜负已现矣!

        换个角度看,如果领兵的不是韩信,而是其他一般的将领,恐怕未必能设计出像韩信这样针对敌人特点而发的战术来。缺乏良好的战术指导原则,就算汉军的战力超强,在基本条件不如人(赵军人多而佚,汉军人少而劳)的劣势下,好一点是两败俱伤,坏一点则是汉军败亡。

        能预见众人所不知,与只能见众人之所知,差别就在这里。

        所以,孙子才会说:

        能举起秋天鸟兽的毫毛,不能算力气大,因为毫毛实在太轻太轻了,除非没手,否则谁“举”不起来呢?

        能看到日月这么明显的星辰,不能算是眼力好,因为除非瞎子,否则谁看不到呢?

        能听到震耳欲聋的雷声,不能算是好耳力,因为除非聋子,否则谁听不到呢?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

        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古代所谓很会打仗的人,他们之所以获胜,是因为充分掌握了胜利的契机,才轻松取胜的。

        这种轻易获胜的战役,表面上看来平淡无奇,显现不出智慧的威名,也看不到凶猛的攻击战力。

        就因为这些善战者专打有把握的仗,所以,在争战过程中,总是不会出纰漏;而之所以能不露破绽,是因为在争战之前,早已经过精准的算计,掌握了胜敌的契机;在开战之前已知对手已处于必败之地,因而轻松获胜的。

        所谓“胜于易胜”,说起来简单,其实不容易;因为不但要能知己知彼,还要能在对手兵形未现时,就能见形趁势。也就是说,在两军尚未正式开战前,就能把对手的弱点摸个透,再以我的强点针对对手的弱点猛击;因为事前经过精准的计算,所以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平平无奇,好像是幸运获胜一般,其实不然,看看下面这个李左车的例子就知道了。</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剖析孙子战略体系,小说《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剖析孙子战略体系》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剖析孙子战略体系 第4篇 形(2)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