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励志成功>>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剖析孙子战略体系TXT下载>>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剖析孙子战略体系>> 第4篇 形(1)TXT下载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剖析孙子战略体系: 第4篇 形(1)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从来善于用兵的人,一定充实自己,积累实力,先建立一个不会被打败的基础后,再想办法摸清敌人的虚实,伺机找出其致命的弱点,以创造胜敌的利基。

        以不可胜待可胜 李牧大破匈奴

        战国时代,北方的匈奴崛起,侵扰中原甚剧;其中以赵国受创最深,而守将赵丙又无计可施,在廉颇的推荐下,李牧奉命守边。

        作为游牧民族,匈奴的作战特点是:马快、人悍、机动性强,但性格贪得无厌又机警;每次出动人数少则上百,至多仅一千,抢了财物就跑,行动飘忽,极不易掌握。

        李牧了解到以匈奴的战斗特性,现阶段的赵军决非匈奴的对手。于是采取了与前任守将完全不同的作法,坚不与战。另一方面他针对匈奴的行动与作战特性,加强对赵军在健体、骑术、肉搏、射击等方面的训练。

        匈奴见赵军虽然换了新将领,但每次掳掠时,却不像以往般出城攻击。几次过后,开始觉得李牧怯懦无能,胆子也就越来越大。

        双方就这样僵持了八年,匈奴除了觉得李牧胆小外,毫无所获;而李牧除了被认为没种之外,赵国也无所失。由于在这八年间,李牧除了加强训练之外,对士卒又极尽恩宠笼络;所谓养兵千日,用在一朝。好吃、好喝又好拿了八年,士卒们个个斗志高昂,不断向李牧请求与匈奴决一死战。

        看到时机差不多了,李牧开始布局。为了这场大战,足足准备了八年,李牧想要的,决不止是一场胜仗而已,他要的是一场歼灭战,保赵边二十年的安定。

        有一天,匈奴探子回报单子,说是发现了漫山遍野的牛、马、羊,而且守军人数不多。单于一听,立刻出动全部的十万大军,准备好好抢个够。

        事实上,这正是李牧设下的“以利诱之”的计策。接到匈奴大军出动的情报后,李牧立刻点起八万部队。他的战术是:

        正面以战车迎战,用重装部队对决匈奴的骑兵,再派一支伏兵,等匈奴大军全到齐后,阻断其后退之路;而主力则埋伏在两翼,等匈奴军前后被阻截后,从两翼进攻。形成一个密不透风的口袋,任匈奴的马有多快,也插翅难飞。

        匈奴大军开到后,果然看到几十万牲畜,而守军不过数百人时,便展开追掠,这一来便堕入了赵军的包围之中。

        所有情势、战局全在李牧算计之中。匈奴前进不能,后退不得,左冲右突都被挡了回来,成了瓮中之鳖!

        一场大战下来,匈奴十万大军几乎全被歼灭,只有单于带着几百人突围而出,李牧大获全胜。从此,匈奴有十几年不敢再犯赵边!

        李牧刚到任时,知道以赵军的战力暂时还不是对手,于是一面下令坚城固守,任凭匈奴怎么掳掠叫阵,就是不出战。这是“不若则能避之”,也是消极的“先为不可胜”。另一方面则休整军队,加强各项战斗训练,这是积极的“不可胜在己”。

        再针对匈奴行动迅捷、贪财好货、小股活动、且志骄气盛的特性,一方面以利诱之,从小股活动到大军出动,以便一次解决;一方面示弱装孬,让匈奴轻敌无所备,以弱化敌人的战力。最后以前有正兵(战车队)、后有伏兵(阻断退路)、两翼奇兵(侧面突击),形成合围之势,这是针对敌人特性、弱点设计的“可胜在敌”。

        在精密的下,完成了一次漂亮无比的歼灭战。

        然而,话说回来,不管李牧有多厉害,士卒有多精良,战术有多周密,让匈奴八年来一无所获(能为不可胜)。但如果匈奴不贪财就不会上当,这一点,即使高明如李牧也未必能百分之百预知(不能使敌之可胜),百分之百掌控。他只是以匈奴的特性设计一个可行性最高的战术而已,其他的就看匈奴对这个计谋的应变能力了(胜可知而不可为)。

        绝佳的防守能力,才是不被打败的最重要基础(不可胜者,守也);但强大的战力,最佳的战术,才是打败敌人最重要的凭藉(可胜者,攻也)。

        总而言之,防守能力好,才能不打败仗;攻击能力强,才能打胜仗。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这两句话很让人看了“云里雾里”,其实,这不过是文言文特有的文法而已;如果把它稍微修正一下,成了“不足则守,有余则攻”,就很容易了解了。

        这两句话字面上的意思是:

        因为战力不好,所以采守势。

        因为战力强大,所以就攻击。

        若是单单这样表面化的了解,实在有点小看孙子了。

        没错!这两句话可以这样地解读,但孙子还有另一层更深、更积极的意义:

        力不如人(不足),就别逞强,否则会“兵顿而利不全”;打不过人家还要打,除了把自己的军队打垮之外,还得奉上一张战败支票,绝对划不来。

        战力比对手强大许多时(有余),因为赢面极大,就不宜采守势,等着人家来打;而是要采取主动,以优势的战力让敌人屈服。这里的攻,未必就一定是狭义的指攻击。事实上,攻有好几种不同层次的意义:

        伐谋、伐交是攻,只是手段高明些;因为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伐兵、攻城,前者是展示兵威,甚至开打;后者是攻城,当然是清楚的攻,只是比较下策而已。

        攻则有余最主要的意思就是:

        既然已经对上了,在兵力远强于敌人(有余)的情况下,不妨伐谋、伐交、伐兵、攻击,尽量用最省事的方法,把敌人拿下来!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九地,指的是地的最深处,或各种隐秘难测的地形;简单说,就是比喻深不可知。

        九天,指的是天空的中央或最高点,比喻高不可测。

        善于防守的人,幽深隐微,让人深不可知,使敌人不知如何攻击;善于攻击的人,能掌握战略制高点,形兵无形,让人不知如何守,在不知不觉中打败敌人。

        有了深不可知的防守能力,高不可测的攻击能力,所以能在战斗中保全自己实力不受损,并大获全胜。

        一个善于用兵的人,不但能守,而且能攻;非但如此,还能掌握时机,在攻守之间互作转换。运用得越灵活,取胜的机会就愈大。</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剖析孙子战略体系,小说《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剖析孙子战略体系》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剖析孙子战略体系 第4篇 形(1)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