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经济管理>>经济思维TXT下载>>经济思维>> 第四节 富裕和平等(4)TXT下载

    经济思维: 第四节 富裕和平等(4)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第四节 富裕和平等(4)

        如果我们试图用经济学的思想来考察帮助穷人,我们会怎么认识呢?我们可以把穷人救助项目看作一项产品,具体说是保险产品。从罗尔斯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到这点,在未出生的时刻我们为避免将来成为穷人所要面临的生活风险而选择有利于穷人的制度,实际上是我们那时就决定为自己买一份保险。一个社会的富人交纳更多的税收以帮助穷人时,实际上就是为自己可能有朝一日成为贫困成员的风险进行了保险。这与你为了房屋火灾风险、身体健康风险或者为了对付可能的失业而投保没什么两样。对于一个厌恶风险的富人,他会为此感到高兴,因为他得到了这样一份特殊的保险。当然,有一些社会成员或许对自己沦为穷人的风险无所谓,或者没有足够的重视,他应该帮助穷人吗?回答是应该,因为这种保险是一种优质品。而对于优质品,国家一般都采取强制消费的政策。这种强制消费不应该被看作侵犯了个人的自由意志。生病的小孩常常拒绝吃药,但父母仍强迫他把药服下去,因为小孩子认识不到药对他健康的重要性。那些认识不到“帮助穷人”这份“保险”的重要性的人就如同那些生病却不肯吃药的小孩,国家有义务强制他们为此“投保”。

        但是,我们也不应忘记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当我们开展穷人救助计划时,我们应该考虑到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穷人救助计划的成本不仅是那些用于穷人的转移支付与一些管理成本、菜单成本和向富人征税的成本,也包括由于财富转移政策带来的富人的工作积极性下降造成的经济效率损失,以及一些获得补贴的穷人变得懒惰而造成的经济效率的损失。穷人救助计划的收益包括:使社会可能在更大程度保持了稳定,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更安定的环境,这个收益有时难以衡量;一部分穷人通过救助计划而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状态或提高了自身的人力资本,从而为社会经济创造出了更多的价值。

        在成本和收益分析中,备受经济学家关注也最值得警惕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对富人积极性的伤害,二是对穷人的“惰性”产生的激励。一般而言,对穷人的转移支付越多,转移时间越长,则对富人积极性的伤害和对穷人“惰性”的激励就越大。可以想象,如果辛苦赚来的钱有相当一部分要无偿支付给那些很少创造价值的人,谁还有多大的积极性?如果不劳动可以长时期领取高额失业金,谁还会努力寻找工作?因此,当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宣布缩短失业保险金给付期限时,许多经济学家表示赞同,因为这会提高人们寻找工作的努力程度。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明白,社会应该对穷人进行救助,但这不意味着应该搞平均主义,对穷人的救助应该限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这个范围将根据成本收益来作出结论。

        不平等、拒绝行为与效率

        传统上人们认为效率与平等存在交替关系,是此消彼长的:效率提升必以牺牲平等为代价,而促进平等必以牺牲效率为代价。但是近年来的实验经济和行为博弈理论却发现,人们在其行为中有着平等的动机以及对不平等的抗拒。在微观的层面上,由于对不平等的抗拒,许多不平等但有效率的合作或合约不能达成,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平等有时是有损于效率而不是有助于效率的。如果将个体层面的抗拒行为扩展到社会层面,可发现越是严重的不平等其实越会导致更多、更激烈的穷人的反抗,从而越严重的不平等将导致越严重的社会稳定问题,反过来损害了经济效率。因此,不平等对效率的影响实际上将是两方面的:一方面直接促进效率,另一方面则是带来个体的抗拒行为增加以及社会不稳定程度增加而降低效率。这意味着,经济发展可能确实不应忽视公平。

        一些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发现,生活于社会上有着自利动机的人们,常常不仅关注于其所得的绝对价值多少,也会关注于其所得与他人所得的相对比较。近三十余年兴起的实验经济研究逐步确认了人们追求平等的策略性行为:当人们面临着不平等对待时,他常常一方面试图去解读对手不平等行为的背后动机(对方是有意在伤害我吗?),另一方面又在评估着这种不平等程度能不能接受。如果人们认为对方的行为是故意制造不平等在伤害自己,那么人们将宁愿牺牲自己的物质利益对对方进行惩罚;相反如果认为对方的动机并不是刻意在伤害自己,则人们心中的愤怒或不满就会小得多。然而,即便对方是无意伤害自己,若不平等的程度太大,也可能会降低人们的效用,引发人们的拒绝行为——拒绝对双方有利的行为,在损害双方的基础上促进平等。人们常常试图在最大化个人利益和接受相对比较效应之间寻找一个折中点,人们也可能受到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公平规避”所激励。

        大量的实验研究,尤其是最后通牒实验,结果支持了上述关于人们行为的命题。在最后通牒博弈中,一个提议者和一个回应者就一笔钱(比如100元)进行分配。分配规则是:提议者有权提出任何一个分配方案,比如他可以提出分给回应者x元,从而自己得到(100-x)元;回应者可以接受或否决该分配方案,如果接受则按此方案分配,如果否决则双方都将一无所获,一分钱也得不到;同时,要求提议者只能提议一次,回应者也只能表决一次。标准的博弈理论给出的答案是,提议者可以只给回应者1元钱(假设元是分配的最小单位),自己得到99元。其道理在于:回应者如果拒绝,则1元钱也得不到,所以他应该接受;而给定回应者会接受1元,则提议者就可以只分给他1元。但是,实验结果与标准的博弈理论推断并不一样。大量的实验表明,上述极端的结果出现频率极小,一个程式化的事实(stylized facts)是:大多数提议人将分配给回应者30~50元;分配给回应者50~70元的情况极少见;分配回应者小于20元的方案被拒绝的概率很高(约40%~50%),极端不平等的分配(比如小于10元)则几乎都会遭到拒绝。这说明,人们大致上可以接受适当的不平等分配(30~50元),但对很不平等的分配(小于20元)则表现出较大的抗拒,且越不平等拒绝概率越高。</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经济思维,小说《经济思维》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经济思维 第四节 富裕和平等(4)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