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从做豆腐开始》 第一章 归来 1990年, 张凡揉着发胀且疼痛的脑袋,慢慢的睁开眼睛,进入眼帘的是一间破旧的屋子,屋子里摆放着几件6070年代的破旧家具。 “这是哪啊”张凡摸着自己的脑袋。此时才发现脑袋出了一层汗珠,浑身就像刚跑完步湿漉漉的,浑身无力。 张凡研究生毕业后,经过二十多年奋斗,现有一家合资上市公司,身价突破十几亿。 张凡记得清楚,昨天,在恒茂大酒店,他和几个投资方喝酒······喝完酒后自己回家就睡了,怎么醒来在这个房间里。 经过短暂的思考,确定自己重生了。 在没有重生之前,张凡感觉自己的心里素质挺强的。可是重生后仅仅过了几个小时,他思考了很多,同时也想明白了,老天爷既然让他重生了,自己就要好好的重活一次。 张凡起身来到院子里打了一盆凉水,洗完脸后回到屋后,坐在桌子前。仔细思考以自己现在的学习成绩再复习一年也不能考上大学,不如趁现在先去创业,以后有时间再说上学的事情。 确定要创业,像炒股,互联网,房地产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家里和身上没有太多的启动资金,只能先去赚钱才能完成自己的一步步计划。 对张凡来说,这个年代到处都是黄金,处处都有赚钱的机会。不过,赚钱的机会有的是,但想要赚大钱的话,还要有本钱才行。 窗外阳光刺眼,晒的地面仿佛都要焦了,蝉声嘶鸣着夏日的时光,几缕微风摇动树叶,投下点点光斑。 走在村里的泥土路上,看着周围的泥瓦房,空气中夹杂着泥土和树木的芬芳。张凡眼中精光逆出,现在的自己不是浑浑噩噩的,而是无比的清醒,自己要如何去努力。 自己不努力,就跟咸鱼有什么区别。即使是做不到那飞起来的猪,也要奋力往前滑几步。 张凡现在只是个初中刚刚毕业的年轻人,连份工作都没有,他自己肯定是没有钱了。 张家呢,现在有十几亩地,十几只鸡和鸭子,像这种情况在村里是普遍的。张家又不是大富之家,根本就不可能凭他的一人之言就拿出所有财产给他做生意,那不现实。 当然了,有一点张凡很清楚,大的生意不行可以做小的生意,在这个年代,只有点子好,一样能够赚到钱的。 第二章 做豆腐的计划 傍晚,父亲和母亲带着一身疲惫和满身的泥浆回来了。 父亲张大磊看到张凡,心里也高兴,毕竟他儿子是整个村子唯一考上县一中的,给他长脸:“小凡,考试怎么样?” 没读过什么书的他,只能通过询问成绩来表达自己对儿子的关心。 张凡随口说了自己的分数,给父亲倒了一盆水:“爸,洗一下,等会吃饭了。” 这个年代,农村很难有经济来源,家里能有个几十块现金都是有钱人。 很多人办事要用钱,都是这家借五块,那家借十块,送孩子上学都是卖米卖猪,东凑西凑,实在不行就辍学。 现在农村有萝卜,豆角,辣椒,土豆,芋头等,都会做一些泡菜,盐菜备着,吃饭时在饭桌上就能加个菜了。 当一家人坐到桌子前,看到一个青椒炒蛋,一个酸豆角,一个青菜,也还算丰盛。 张凡给父母盛了饭,最后坐下说道:“爸妈,我不想读书了,我想赚钱,我觉得我们应该找点路子挣钱。” 张大磊心里也有些异动,觉得儿子的话有道理,谁都知道要挣钱,可钱难挣:“钱那有那么好挣的,那天底下都是有钱人了。” 母亲苏红玉用筷子敲了一下丈夫的胳膊:“孩子还没有说完,你着急什么。” 张大磊顿时不吭声了。 张凡继续说道:“爸妈,你们觉得卖豆腐怎么样?” 苏红玉见张大磊不吭声,只好接话:“儿子,这个生意我们能挣钱吗?一个我们没有设备,再一个我们也不会做啊。” 张凡听到这心里:“别说做豆腐了,做别的像饼干,方便面,辣条等我都能给你做出来。”只是现在条件不允许罢了,等到条件好了以后,我都考虑考虑。 “爸妈,制作豆腐的方法我在上学的时候,在图书馆看到有关于怎样制作的方法,只是现在我们需要设备跟材料,至于设备我想市里应该有卖的。” 张大磊听到这,“做豆腐真的能赚钱吗?” “爸妈,先不说做豆腐卖能不能赚钱,以咱家现在的情况来看,一年种地能赚多少钱?两三千块钱顶天了,即使不赚钱,不是还有地可以钟吗。”之后,张磊跟爸妈分析做豆腐的利弊,这一说就将近半个小时过去了······ 张凡这样一算,张大磊和苏红玉顿时觉得在理。 大不了忙了一年没有赚到钱,要是赚到了,豆腐生意可以一直做下去,还可以赚大钱。 “大磊,你看怎么样?”苏红玉虽然经常会说丈夫的不是,但在这种大事上,还是会让丈夫做主,毕竟丈夫才是一家之主啊! 张大磊心里紧张,夹烟的手都有些颤抖。也不说话,思考了一会深深吸了一口烟, “就这么定了。”张大磊喘着厚重的呼吸,面带着红晕,眼里放着光芒挥舞着手臂肯定的说到。而苏红玉脸上带着淡淡的忧愁,眼中深处流露出丝丝担心,父母的表情张凡都看在眼里,心里更是坚定了自己要赚钱的想法。 “小凡,你也有主意,明天去一趟县里,看有没有卖设备的,没有的话,就去市里,让你妈给你五十块钱,做车费,先问问清楚价格,我和你妈在村里问问有没有大豆,一共有多少?你回来后我们在合计合计。” 吃过晚饭,张凡回屋里躺在床上,双眼怔怔的盯着房梁,脑中想着以前和现在的事情。 全国人们的日子都过的很困难,不过从后世重生而来的张凡知道,这个时代其实蕴藏着太多的机会,只要敢想敢干,一定能出头。 第三章 去市里 次日,清晨。 一家人吃完早饭,张凡找了一身看起来体面,看着也成熟的衣服,再搭上一双干净的球鞋,一个人在村口上了车。 现在的县城还很小,主要就是那一两条街和几个小巷子,大到家具电器,小到柴米3油盐,都在这些地方能找到。 张凡在街上转了一圈,没有看到卖豆腐设备的,倒是看到了一个卖农机的。 张凡抱着试试的态度问了一下3老板,结果还是让他失望了。 没办法,张凡只能跑市里看看。 从县城去市里的大巴车一天只有三趟,张凡刚好赶上第二趟。 现在的大巴车可不想二十几年后有空调,整个车内就好像一个大蒸笼,所有人都是汗流浃背,一车子的汗臭味,加上有些乘客带着味道重的东西,所有味道混杂在一起,整个车厢空气浑浊不堪。 因为热,所有车窗几乎都是打开的,只要对面有车过来,灰尘全都飘了进来,整个车厢内都让人憋屈的不行。 熬了三个多小时,终于到了市里。 经过几番打探,终于找到了出售豆腐设备的地方。 这是一家厨具用品的专卖店,当张凡看到豆腐设备的时候,心中顿时激动起来。 像卖厨具用品的专卖店的老板似乎都不招揽客人,而且这里也很少有这样的专卖店。 张凡坐进店内:“老板” 扇着风扇,拿着一本武侠小说看的津津有味的老板抬起头:“唉,老板,要买什么?” 老板是一个中年男人,穿的很体面,让人一看就知道绝对是有钱人。 张凡微笑着点了点头,:“老板,你这有做豆腐设备吗?” “有的有的,老板,我跟你讲,我这个店就是专做跟吃有关方面的,需要多少?”店老板说着放下了手中的书。 张凡随口说道:“嗯,跟做豆腐有关的整套设备要几台。” 老板一听张凡要几台,顿时双眼冒光,这是来了个大客户啊。 老板伸出双手:“领导,你们是哪个单位的啊?” 张凡和老板握了握手,并没有表明自己的身份:“我们要那种动力大质量好的,设备运转越稳定的越好。” 老板一听,心中更兴奋了。“领导,你这是找对地方了,我店了的设备,是整个市里最好的······” 老板一番介绍,把自己店里的产品吹上了天。老板也看不准张凡的心思,最重要的是张凡一直也不问价格,只是盯着产品问这问那。 介绍了几个型号,张凡也大体了解了,像这种专卖店里的设备,大多数老板都没有备货,只有样品。 “老板,怎么称呼?”张凡打量了半天,同时也了解了产品,客气的问道。 现在的老板做生意还没有几十年以后精明,倒不是现在的人不精明,而是很多套路还没有琢磨明白。 老板赶紧说道:“胡忠涛,领导贵姓啊?” “免贵姓张”张凡没有说自己的名字“胡老板,能不能给个价格,留个联系方式?” 胡忠涛把自己的bb机号码抄了一个给张凡“张领导,我刚给你介绍的那几款,价格是一千三,一千六,一千八,贵一点的当然好了。” 张凡只是呵呵没有接话,“那像这种大功率的电机多少钱一台?” “八百。”胡忠涛报了一个价格。 张凡琢磨了一下,说道:“行,我回去跟他们研究一下,要是有消息,给胡老板打电话。” 张凡离开后,立刻去了另外一家,报价差不多,电机的报价也差不多,还便宜了二十块钱。 张凡在市场问了一圈,咨询一番后,也找不到更便宜的。到市里的时间本就不早了,这一问一看两个多小时,现在已经是下午四点多,只好急匆匆赶去车站坐车。 第四章 胡忠涛 等张凡回到村子,已经是晚上八点多,要是再晚一点,回来的车都坐不到。 张凡本想在市里住一晚的,思来想去,反正市里就那两家卖设备的,价格也差不太多,多待一天也没用,干脆赶了回来。 苏红玉看到儿子回来了,赶紧去端菜:“在路上吃东西了吗?快吃饭吧。” 张凡一天还真没吃什么东西,现在饿的前心贴后背,自己拿碗盛了一碗饭就吃起来了。 100斤大豆,利润200-300元,一斤黄豆大约出2-4斤豆腐,一斤黄豆可以有2-3块钱的利润。 一般来说嫩豆腐就能做的多一些,大概是四五斤的样子,而老豆腐的水分相对玉嫩豆腐来说就少一些,所以一般只能做两三斤豆腐。 而这种干黄豆在市场上的价格也是很便宜的,几块钱就能买到一斤了,所以做成豆腐之后的也是挺有利润空间的。而且豆腐基本上也是家家户户都喜欢吃的美食,像这样做成麻婆豆腐,炒菜,凉拌等也是很好吃的,关键是价格很实惠。 张凡的饭还没有吃完,张大磊就回来了。 苏红玉看到丈夫回来,赶紧起身问道:“谈的怎么样了?” 张大磊面带微笑:“还可以,大部分家里都有黄豆,只是数量不等,价格基本说好了,八角一斤,明天开始收。” 接下来几天的时间,张凡一家人都忙起来了,大豆前后陆陆续续差不多收了有两千多斤。 这天清晨,吃过早饭,张凡和张大磊两个人一大早就出门,准备去买设备。 胡忠涛看到张凡身影的时候,赶紧站起来:“张领导,我这些天一直都在等你的传呼啊。” 说着,胡忠涛给张凡和张大磊上了香烟。 张凡接过香烟,说道:“胡老板,这位是我们单位的技术师傅,也姓张,主要就是来看看,哪一款比较合适!” 胡忠涛赶忙点头:“哦······好好好,张师傅,您好,您好!” 胡忠涛说着伸手和张大磊握手。 张大磊有些拘束,在农村可不兴握手这一套,偶尔在电视里才能看到。 打过招呼,三个人看了机器,张大磊看着儿子和胡忠涛侃侃而谈,心里又是得意又是羡慕。 张大磊也希望自己可以和儿子一样,见着谁都能不卑不亢,信心十足的和别人交谈。 可是做了几十年的泥腿子,见到胡忠涛这样的老板时候,心里难免有些自卑。 谈的差不多,张凡看着父亲,故意问道:“张师傅,你看哪一款比较合适?” 第五章 买设备 来之前,他们早就商量好了,要一千三的,张大磊有些拘束的说道:“我觉得这一款就差不多了,贵的也就是稍微大一点。” 虽然张大磊有点拘束,但胡忠涛根本没有看出什么问题,还以为张凡的职位很高,对张凡更是敬重,毕竟张凡说话的样子还真有几分大领导的气势“张师傅的眼光好啊!其实电机都是一样的,不过这一款电机马力足,运行非常的平稳。” 张凡不置可否的说:“这个我们要先回去实验实验。” 胡忠涛还以为这次又谈不成:“那也行,上次您不是说要电机吗,现在我这里就有货。” 张凡轻轻一笑:“胡老板,电机先不急,这个一千三的机器,八百卖不卖?” “八百?”胡忠涛满脸的为难:“张领导,八百快钱就够一个电机的钱啊。您这个价格出的太低了,都不够本钱。” “我们一共要十台,现在先拉一台回去试试!”张凡笑咪咪的说。 张大磊吃了一惊,手都忍不住抖了一下,十台就是一万三啊! 兜里现在就带了一千五百多块钱,家里大部分钱都买了大豆,而且他们哪里要的了这么多? 胡忠涛一听要十台,也吃了一惊,这可是大客户啊! “张领导,您看这样我也不说一千三,给您个实惠价一千二,可以开票据。”胡忠涛说着掏出香烟这次直接掏出了四根,先给张大磊发了香烟。 张大磊接过一根,胡忠涛笑着说道:“张师傅,好事成双嘛。” 张大磊赶紧接过两根。 胡忠涛将剩下的两根递给张凡:“张领导,您看怎么样” 张凡接过香烟,知道胡忠涛这是暗示自己回扣两十一台,只是父亲在这,胡忠涛以为是工厂的技术员,他不敢明说。 张凡心中明了,对父亲说:“张师傅,你去买两包烟。” 张大磊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他手上还拿着香烟呢。 看到儿子给自己使眼色,这才反应过来,赶紧应了一声,转身出去买烟了。 张大磊一走,张凡装出一脸的为难:“胡老板,我这回去也难说啊,这两百的抽水,我很满意,但价格方面,你也让我好看一点嘛,要是有人说我两句,我也要挨批的。” 胡忠涛现在已经确定,张凡肯定是某个大厂的领导,但这退一步,他的利润就减少了,赚不到多少钱了。 “一千一百八,我真没有钱赚了。”胡忠涛一脸真诚的说。 “一千零八十,我现在立刻交钱,先拉走一台,再交一百的定金。”张凡紧接着说。 张凡他们身上带的钱不多,但现在这个机器的生产力到底如何,市场的消费能力又是多少,还没有一个准确的估算。 现在先买一台,就是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让胡忠涛相信自己,以后还会来,真的会买十台,进而就可以把价格压下来。 胡忠涛果然相信了,“张领导,再加一点,你这一下砍了百分之十的价格,我真没有利润了啊。”胡忠涛心里是动摇的,毕竟张凡说要十台,就算利润低一点,但也能以量取胜的。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张凡给了一百块钱的定金,如果张凡还要,那更好。如果张凡不来,他等于多了一百的利润。 第六章 做豆腐 张凡把胡忠涛的心里拿捏的很准:“胡老板,我陆续会要到十台,你不做肯定有人愿意做的。说句不好听的,我这十台去工厂里预订都可以的,但我嫌麻烦,要不然也不会来你这里。” 胡忠涛咬咬牙:“那行,不过这个价格张领导可别出去说,我和同行约好了的,单台最低价一千二一台,两台以上一千一,我这还要给你二十回扣,您这一次也只拿了一台,我这价格真的已经没有利润了。” 胡忠涛的话张凡倒是相信,整个市里就他们两家,要买的人只能二选一,对他们两家来说,是有利的。 想到这张凡说道:“行,这点胡老板放心!” 胡忠涛也很上道:“那····张领导我们先开票据?” 张凡点头说:“可以,胡老板再帮我联系一台车,去h县的。” 胡忠涛笑着说道:“好,没问题!车子肯定也给张领导谈一个实惠的价格。” 之后又在店里买了做豆腐的配套工具,再到木材市场买了几块大的木板一起装车拉了回来。到家后卸车,接电等一系列操作忙到很晚。虽然每个人都很疲惫,但是脸上都露出开心的笑容。 次日早上,吃过早饭一家人就开始忙碌起来,先把侧屋的三间用作制作豆腐的作坊,一间是仓库用来存放大豆,另外两间打通作为加工车间。 经过两天的施工,豆腐作坊已经初步完成,虽然豆腐作坊还很小,但张凡还是按照后来的食品加工企业标准执行的,他考虑到作为食品加工,第一点一定要做到食品卫生,第二点要做到安全生产,这是毋容置疑的。 早上五点半左右,当第一锅豆腐出来后,父母脸上带着惊喜的笑容。 因为是第一次做,不知道市场反应如何,张凡决定先做这一锅,看看市场再说。 一大整块豆腐从宽大的木盒中脱离出来,放到用柳条编制的圆筐中,用棉坯布盖好。看着父亲推着独轮木板车出门,张凡的心里也十分忐忑,虽然附近的村子和镇上还没有卖豆腐的,豆腐的市场很大,但就是不知道大家认可吗? 张凡给父亲讲了如何卖豆腐,客户可以用钱买也可以用大豆来换。 现在大豆是八角一斤,豆腐张凡给定的价格是两元一斤。今天早上两点半起的床,因第一次做豆腐还有些不熟练,直到现在心里怀揣着激动。 第七章 豆腐的制作 说起豆腐都知道这是一个意外的产物,淮南王炼丹偶然在豆汁中加入了石膏,第一次发现了豆腐。 此后,豆腐就成了中国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豆腐因极高的蛋白含量,成为可媲美鱼类肉类的蛋白之王。 除此之外,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豆腐中几乎全部涵盖。长期食用豆腐,可以抗血栓,预防各类心血管疾病。 制作豆腐,先要把黄豆洗净泡发,直到黄豆都充分泡发,把泡好的黄豆捞出沥干水分,放到豆浆机磨出豆浆。 再把磨出的豆浆倒入锅里,之后中火将锅里的豆浆慢慢的烧开,再转到小火烧三分钟左右,直到表面结了一层薄薄的豆油皮,冷却到70-80度左右。 再把盐卤用清水兑开,倒入豆浆里,边倒边慢慢搅动豆浆,使卤水充分与豆浆混合均匀,加完卤水后,静等大约30分钟左右的时间,豆腐就差不多慢慢凝固好了。 之后用大钢汤勺将凝固好的豆腐趁热放入豆腐槽里,再在上面盖上木板,木板上放个大块石头压实,大约30分钟后差不多就压好了,压好后脱模,切块即可。 豆腐的口感其实也不相同,很多人认为知道制作方法,自己就能把豆腐做出来,其实不然。 要想作出嫩滑结实,口感好吃的豆腐还是有诀窍的。张凡自然知道怎样做出来的豆腐才好吃的配方,心里对选豆腐作为自己第一次创业充满了期待。 九点半左右,张大磊就面带笑容,嘴里哼着歌推着小板车回来了。 一进门就大笑着说:“哈哈,小凡,太过瘾了,你都没看见,开始他们还不相信这豆腐好吃,于是我便想到你给我说的先让他们品尝一下,结果他们都说好吃,这个一斤那个一斤的,听我说还可以拿黄豆来换,立马转身跑回家拿大豆过来换,那场面,哈哈······” 在客厅里 一家三口虽疲惫的围坐在茶几边上,这个时候,从心里上,重生前一直有烟瘾的张凡,其实挺想抽一根烟解解乏,但他忍住了。 “小凡,你算过咱这一锅豆腐能卖多少钱吗?”张大磊一边活动着肩膀,一边扭头问。 张凡微微摇头“没有,哪有那个功夫。” 张大磊嘴角现出一抹笑意“是啊!真没想到咱们第一次做豆腐,生意就这么好!看来咱们这个生意能做的长久啊!要不现在就把钱点一遍?看看咱这第一锅豆腐到底卖了多少钱?” “行!”张凡应了一声,心里也有些期待。 苏红玉听到这起身把装钱的塑料袋打开,全部倒在茶几上,招呼大家一起点钱。 没有大额的纸币,全部是零钱,面值最大的是十元。 大家一起点,也没用多长时间,很快将各自点好的钱一汇总······ “568块?这么多啊?” 张大磊和苏红玉吃惊的表情有点呆滞。几乎不敢相信。 张凡的表现没父母那么夸张,一来,他重生前568块钱已经买不了多少东西,可能出去吃顿饭,稍微多点两道好点菜,就不止这个价格。 二来,重生前他毕竟已经快奔四的人了,心态上要稳很多。 三来,刚才袋子里的钱倒在茶几上的时候,他目测差不多有五十左右,而现在数出来的具体数目比他估计的有点多,还有什么好惊讶的。 “对了,小凡,我今天还换来不到十斤的大豆,那咱们一锅豆腐成本多少来着?咱们大概赚了多少钱啊?”张大磊忽然问了张凡一连串的问题。 张凡莞尔“成本不好计算的,大豆,水,电,机器的损耗,还有我们三人的工资等······成本大概不到三十吧,估计咱们也就挣了三十多一点吧!” 张大磊本来是很认真的听着,但张凡最后一句话,好像刺激到他,“三十多还少啊?我和你妈辛苦一天也就挣15到20块钱,三十多你还不知足?你也不看看现在才几点?咱们今天的豆腐要不是不够,咱们还能再挣不少呢!小凡,你这心有点太大了吧。” 张凡笑了笑,没跟老爸争辩,因为张大磊说的确实在理。 第八章 大伯 在这个年代,半天的时间能挣三十多,确实很难得了。特别是放在像他们这样的普通人身上。 张凡思考了一会,跟父母说:“爸妈,其实做豆腐没什么难的,主要是我们周围的村里和镇上还没有做的,所以我们要加大生产,多做点豆腐来卖。这样,咱们定下早上和傍晚去卖豆腐,这样一天就能卖两锅豆腐,也能多赚点钱。” 张大磊和苏红玉相视一眼,“好,就这样办。” 中午吃完饭,简单的休息一下,张凡一家人又开始忙碌起来了。 因为考虑到早上做的豆腐不够卖的,下午多做了一锅豆腐,到晚上六点左右就卖完了。 晚上张凡躺在床上,做豆腐没有多难的技术,只有提高产品的质量,产品的口味,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销量,最终才能做大才能赚钱。 之后做豆腐的过程中,张凡不断的改变制作配方,提高产品技术,使做出来的豆腐比以前提高很多,又嫩又滑还结实,口味也很鲜美,使之吃过的人们都说好。 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张凡把制作豆腐的秘方和方法都传给了父母,随着时间的推移,及销售数量的增多,张凡家的存款已经有了一万多元,在农村有一万块钱那是相当的多了,被称为“万元户”那在村里非常耀眼的。 张凡不会把钱放在银行里,只有扩大豆腐作坊,提高产量才能赚更多的钱。于是找父母商量把自己家旁边的土地买了过来,建好后把相邻的一堵墙推到就能形成比较大的豆腐作坊。 当张凡把自己的意思说完,父亲张大磊点头说:“可以,建房子找你大伯就行,他会土工,农活不忙的时候,会带着其他人到镇上或别的村里打工,中午吃完饭我去跟你大伯说说。” 不久,父亲张大磊就带着大伯来到家里。大伯叫张大海,长得不高,四十多快五十岁,因为长期农作,皮肤黝黑,看起来很精悍。 “大伯”张凡起身说道,“唉,小凡,听你爸说你们家要盖个厂房?”张大海笑眯着说。 “是的,大伯,你也知道我们家卖豆腐,以前的作坊有点小,整天我和我爸妈就在里面挤着,也施展不开,就想着扩大点,这样能够宽敞点。”张凡回答道。 “行,这没什么的,你们说怎样盖我就怎样盖,保证按时完工,质量上放心,保证没问题。”张大海拍着胸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