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长生传》 序言 7年多前手痒,试写了100多万字 就藏在自己那台有五、六斤的笔记本电脑 不容易找的,隐蔽的角落 那时少年意气,那时总觉得自己只要努力总会有成就 那时春风得意马蹄急,不信人间有别离 恍惚间,近八个年头眨眼就过去了 以前很多不信的,现在终于信了 以前很多信的,现在不信了 如今,也不知道自己还剩多少勇敢和热情? 人生已过半,来世间一遭,是否能留下点什么呢? 是否能有点念想,是否可以有点回响! 甘心不甘心,仅仅此而已! 有人说过,世上本无路,走得多了,逐渐的就变成了路幼好读书,家贫难致,便到处借书,搜罗书。 但出身乡村,也只能是找到一些闲书、杂书,甚至是小人书。曾记得,有一次要好的伙伴借了我的一本《哪吒闹海》,后来好久不还,气的我堵在他家门口大骂,现在想想也是挺丢人的。 自己老爹也喜欢读一些书,不过也都是闲书,武侠小说之类,可能收父亲的影响吧,自己也从小喜欢读一些书,不过读的最多的也都是武侠小说,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数都读了很多,也读过柳残阳、卧龙生,李凉等前辈的。 时至今日,犹记得说金庸先生最有名的书的诗句“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而这十四本书,基本也是全部过看过了。 后来,大约记得15年前左右,就开始慢慢在网上看小说了,十几年看了很多的数,有些名字都不记得了,有些印象还很深刻,看的多了,有时候就会有想写的冲动,但是提笔来写,总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挫败感 每每如此,让人好生烦恼,也可能就像人说的:这人货是有的,但不多的描述吧确确实实可能是自己才学不足,墨水不够! 也有人说,看了的多了自然也就会了,但其实也看什么事情,看了很多书,就不一定会写,如果要写,其实也要学习一下,写作的技巧,逻辑,读者偏好等等各方面吧。 杂七杂八,说了这么多,想了那么多,啥用都没有!最简单,就是干就完了!管他什么三七二一二,还是三七二十八,如果你想要做的事情本身能让你快乐,也就够了,结果那些重要吗?也许重要,可谁又在乎呢!? 有位前辈说过:一个人如果要做一件事,最好就不要问它的结局。只该问这件事,是不是应该去做,不是值得去做。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是不是能够让别人快乐,让自己振奋。 选择了自己的江湖,就再不出江湖!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江湖 一个去了,就再不想出的江湖! (本章完) 序章一 白石山脉巍峨高耸,处于中原之西,昆仑之南,山脚有河流过,名为渭河,河边有一小城曰“兰山城”。 白石山连绵百里,峰峦起伏,高耸入云,最高峰乃白色的石峰,山字形排列三峰,平日里只见白云环绕山腰,不识此山真面目,只在雨过天晴,阳光普照的日子,从白石镇才能望见白如汉玉的山峰。 白石山下,离兰山县县城西七十里的西北方,是属兰山的小镇白石镇,因小镇到处可见白色的大石而得名。因白石较多,常有来自兰山县城官府组织的工匠来开采,但发现除了石头质地坚硬,色白靓丽之外,没有特别的用处,逐渐来白石镇开采的工匠日益减少。 白石镇西南,有个小村落叫“常家山庄”,这里住着五十多户人家,家家都姓常,无一外姓,民风淳朴,村中百姓多以采石打磨雕刻或换些银两生活。虽说白石不珍贵,但是用来建屋却是不错,故村里很多人都使用此石来建造房屋。也有镇上的大户用白石雕刻成石狮放在门口,好不威风,更甚至庙里的台阶、护栏都是用白石雕刻而成。 这一日,云雨刚过,天空晴朗,太阳暖烘烘的照在地上。 从白石村处看去,一轮彩虹出现在天空,美轮美奂,正挂在着那巍峨的白石山,直插天际,奇峰怪岩,隐隐带了一丝圣洁。 只是,村民们世代居住于此,这般景象见过不知多少次了,毫不在意,只有小孩才惊奇的跳着、喊着“白石山,白石山” “站住,看你往哪儿跑?”一声喝骂,带了几分笑意,出自一矮矮胖胖的婆姨之口,他看去三十岁左右,眉目清秀,追着前方另一个小孩。前头那小孩比他小了两岁满脸泥巴,此刻脸上满是笑容,拼力向前跑去,间中还回头做了个鬼脸。 “再跑,今晚就别回来吃饭了!”后头那姨婆高声叫道。 前头那脸摸得似唱戏的孩子“吁”了一声,边跑边道:“不吃就不吃!”说着反而跑得更快了。 路过一个小山坡,一少年道:“姨,又在追柱子啊?” (本章未完,请翻页) 那婆姨一愣,看了看少年手中的书卷道:“我家柱子什么时候想石头你那么爱读书,香姨我就烧高香了?” 少年笑道:“柱子现在还年纪尚小,贪玩一点也正常?” 那和少年说话的中年妇仁翻了翻白眼大声道:“还小,他只比你小两岁而已!” 少年抿嘴笑笑,也不多说。 少年望了望着湛蓝天空和远方的白石山,叹了口气。石头不是他的本名,而是从小因为身体瘦弱,他出生的这个地方什么都不多就是石头多,爷爷给他起这个名字也是希望他身体像石头一样刚硬,于是按照习俗称呼的小名。 他的本名叫做常耀,常姓在四周几个村落内算是大姓,据说祖上出过大将军,在这个偏远的小镇上,常家山庄算有点名气,主要由于石头的祖父是村里的教书先生。附近这三、五个村,家里有条件的到了年龄,会把自家小子送到祖父的学堂识字读书。 石头的祖父是家族内庶出的长子,不能接管家族要务,而是在成婚后离开县城,在此地村庄定居。 由于爷爷是这个偏远小镇有名的教书先生,再加上父亲一手精湛的厨艺活儿,石头家境也算小康,能吃饱穿暖,因此村子里,也多受人尊敬。 石头打小就极为聪明,喜欢读书,想法很多,这主要得益于祖父对他严格的教导,以及父母对他深深的期许 而他也是村子内的孩子王,未入学之前,他都是带着一帮半大孩子,满山遍野的撒欢,村里的角角落落都有他们跑过的小脚丫印,也留下他们欢笑声 他们有时会扮演江湖大侠比拼武功,惩治坏人,行侠仗义有时也扮演将军冲锋陷阵,捉对厮杀,两军对阵,好不热闹。 不过有的时候,也有过尴尬的时候,刚“两军”在对阵的时候,二娃的木剑被大头踩坏了,这不他们两个完全不听指挥,在田野里干起架来了,练摔跤玩呢,怎么劝也劝不住 不过对于父母来说,这些都不算什么,甚至有时候还 (本章未完,请翻页) 经常被告诫他,要照顾好比他小的那一帮小孩,不要让他们打架,不要破坏庄稼,不要干坏事等等但是对于石头的懂事及勤快,每当父亲听到邻居夸奖时,脸上的皱纹都会绽开,露出开怀的微笑。 母亲更是对他关心有佳,可以说从小到大,石头都是生活在父母的慈爱之中,他知道父母对他期望很高,别人家的孩子在他这个年纪都已经下地干农活了,可他却在家读书。 书读的多了,想法自然也就随之而来,对于山村外的世界,他充满向往。抬头望了望小路的尽头,石头叹息一声,合上手中书本,起身向家中走去。 石头坐在村内的小路边,望着湛蓝天空和远方的山,有点恍惚,抬头望了望小路的尽头,石头叹息一声,合上手中书本,起身向家中走去。 父亲坐在院子里,手中用竹篾编着背篓,对推门进来的铁柱说道:“石头,书读的怎么样了?” 石头应付了几句,父亲编完了其中一只,起身说道:“石头啊,你要好好读书,明年就可以考镇里的书院了,考上了,你就可以到岳麓书院读书,进入岳麓书院就很有机会能考上秀才了,你以后有没有出息,可就全看这次了。” 这时,母亲在院内桌子上摆好了晚餐,招呼他们父子二人过来吃饭。石头答应了一声,然后过来坐下规规矩矩的吃饭,母亲慈爱的望着儿子,把不多的几块腊肉给他夹过去。“来,儿子,多吃点,吃肉长个子。” “母亲,您自己吃,我已经长的很壮了!”石头边咽下嘴里的食物边说道。 “你这孩子,哪有嫌自己长的壮的,你呀,打小就瘦,你刚出生的时候只有这么一点点,我当时好担心你养不大,哎”母亲用双手比划着“现在终于好了,你赶得上别家的娃了,以后娘再也不担心了” 抬起头,石头似乎看到,母亲悄悄地用手背摸了摸眼角 (本章完) 第一章 白石小镇 白石山脉巍峨高耸,处于中原之西,昆仑之南,山脚有河流过,名为渭河,河边有一小城曰“兰山城”。 白石山连绵百里,峰峦起伏,高耸入云,最高峰乃白色的石峰,山字形排列三峰,平日里只见白云环绕山腰,不识此山真面目,只在雨过天晴,阳光普照的日子,从白石镇才能望见白如汉玉的山峰。 白石山下,离兰山县县城西七十里的西北方,是属兰山的小镇白石镇,因小镇到处可见白色的大石而得名。因白石较多,常有来自兰山县城官府组织的工匠来开采,但发现除了石头质地坚硬,色白靓丽之外,没有特别的用处,逐渐来白石镇开采的工匠日益减少。 白石镇西南,有个小村落叫“常家山庄”,这里住着五十多户人家,家家都姓常,无一外姓,民风淳朴,村中百姓多以采石打磨雕刻或换些银两生活。虽说白石不珍贵,但是用来建屋却是不错,故村里很多人都使用此石来建造房屋。也有镇上的大户用白石雕刻成石狮放在门口,好不威风,更甚至庙里的台阶、护栏都是用白石雕刻而成。 这一日,云雨刚过,天空晴朗,太阳暖烘烘的照在地上。 从白石村处看去,一轮彩虹出现在天空,美轮美奂,正挂在着那巍峨的白石山,直插天际,奇峰怪岩,隐隐带了一丝圣洁。 只是,村民们世代居住于此,这般景象见过不知多少次了,毫不在意,只有小孩才惊奇的跳着、喊着“白石山,白石山” “站住,看你往哪儿跑?”一声喝骂,带了几分笑意,出自一矮矮胖胖的婆姨之口,他看去三十岁左右,眉目清秀,追着前方另一个小孩。前头那小孩比他小了两岁满脸泥巴,此刻脸上满是笑容,拼力向前跑去,间中还回头做了个鬼脸。 “再跑,今晚就别回来吃饭了!”后头那姨婆高声叫道。 前头那脸摸得似唱戏的孩子“吁”了一声,边跑边道:“不吃就不吃!”说着反而跑得更快了。 路过一个小山坡,一少年道: (本章未完,请翻页) “姨,又在追柱子啊?” 那婆姨一愣,看了看少年手中的书卷道:“我家柱子什么时候想石头你那么爱读书,香姨我就烧高香了?” 少年笑道:“柱子现在还年纪尚小,贪玩一点也正常?” 那和少年说话的中年妇仁翻了翻白眼大声道:“还小,他只比你小两岁而已!” 少年抿嘴笑笑,也不多说。 少年望了望着湛蓝天空和远方的白石山,叹了口气。石头不是他的本名,而是从小因为身体瘦弱,他出生的这个地方什么都不多就是石头多,爷爷给他起这个名字也是希望他身体像石头一样刚硬,于是按照习俗称呼的小名。 他的本名叫做常耀,常姓在四周几个村落内算是大姓,据说祖上出过大将军,在这个偏远的小镇上,常家山庄算有点名气,主要由于石头的祖父是村里的教书先生。附近这三、五个村,家里有条件的到了年龄,会把自家小子送到祖父的学堂识字读书。 石头的祖父是家族内庶出的长子,不能接管家族要务,而是在成婚后离开县城,在此地村庄定居。 由于爷爷是这个偏远小村里的教书先生,再加上父亲一手精湛的厨艺活儿,石头家境也算小康,能吃饱穿暖,因此村子里,也多受人尊敬。 石头打小就极为聪明,喜欢读书,想法很多,这主要得益于祖父对他严格的教导,以及父母对他深深的期许 而他也是村子内的孩子王,未入学之前,他都是带着一帮半大孩子,满山遍野的撒欢,村里的角角落落都有他们跑过的小脚丫印,也留下他们欢笑声 他们有时会扮演江湖大侠比拼武功,惩治坏人,行侠仗义有时也扮演将军冲锋陷阵,捉对厮杀,两军对阵,好不热闹。 不过有的时候,也有过尴尬的时候,刚“两军”在对阵的时候,二娃的木剑被大头踩坏了,这不他们两个完全不听指挥,在田野里干起架来了,练摔跤玩呢,怎么劝也劝不住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不过对于父母来说,这些都不算什么,甚至有时候还经常被告诫他,要照顾好比他小的那一帮小孩,不要让他们打架,不要破坏庄稼,不要干坏事等等但是对于石头的懂事及勤快,每当父亲听到邻居夸奖时,脸上的皱纹都会绽开,露出开怀的微笑。 母亲更是对他关心有佳,可以说从小到大,石头都是生活在父母的慈爱之中,他知道父母对他期望很高,别人家的孩子在他这个年纪都已经下地干农活了,可他却在家读书。 书读的多了,想法自然也就随之而来,对于山村外的世界,他充满向往。抬头望了望小路的尽头,石头叹息一声,合上手中书本,起身向家中走去。 石头坐在村内的小路边,望着湛蓝天空和远方的山,有点恍惚,抬头望了望小路的尽头,石头叹息一声,合上手中书本,起身向家中走去。 父亲坐在院子里,手中用竹篾编着背篓,对推门进来的铁柱说道:“石头,书读的怎么样了?” 石头应付了几句,父亲编完了其中一只,起身说道:“石头啊,你要好好读书,明年就可以考镇里的书院了,考上了,你就可以到岳麓书院读书,进入岳麓书院就很有机会能考上秀才了,你以后有没有出息,可就全看这次了。” 这时,母亲在院内桌子上摆好了晚餐,招呼他们父子二人过来吃饭。石头答应了一声,然后过来坐下规规矩矩的吃饭,母亲慈爱的望着儿子,把不多的几块腊肉给他夹过去。“来,儿子,多吃点,吃肉长个子。” “母亲,您自己吃,我已经长的很壮了!”石头边咽下嘴里的食物边说道。 “你这孩子,哪有嫌自己长的壮的,你呀,打小就瘦,你刚出生的时候只有这么一点点,我当时好担心你养不大,哎”母亲用双手比划着“现在终于好了,你赶得上别家的娃了,以后娘再也不担心了” 抬起头,石头似乎看到,母亲悄悄地用手背摸了摸眼角 (本章完) 第二章 私塾先生 石头在村里的学堂读书已经快三个年头了,如今都快十二岁了,而村里学堂的先生正是石头的祖父,石头祖父在学堂教书已经十多年了,村里的以及隔壁几个村的,只要认识几个字的基本都是祖父的学生。 若只是靠着乡亲们给的微薄的束脩,是没有办法坚持下来的,主要还是靠家里的几垧地,另外也是家里劳力充足,祖父有三儿两女,人丁不少,尤其是石头二叔很是有一膀子力气,才能如此。 乡里人家不富裕,有的时候祖父还要从家里拿出部分补贴学堂,为此奶奶都不知道啰嗦了许久,许久 说起祖父,不得不说一下祖父的过去,祖父50多岁了,长得很清瘦,身体硬朗,喜欢穿黑色的长袍,走起路来上身笔直笔直的,就像祖父的性格一样硬朗,笔挺 石头作为长孙,祖父非常喜欢,经常会给石头讲一些故事,比如常家山庄是从京都的什么槐树巷搬迁到这边陲小镇来的,那时石头就经常忍不住问:“那,祖父,我们,我们为什么,要从京都搬出来呢?”“听说京都的房子很大,有很高的城楼对不勒?”,“哎,要是我们能住在京都,那该多好啊”石头特别惋惜的用他的双手拍了拍小膝盖,感慨道。 每当这时,祖父也总是乐呵呵地摸摸石头的头,笑着说:“据说我们祖上还出过大将军呢,大将军当然会住京都啊” “祖父的祖父曾告诉我说,祖上赫赫有名的那位,曾是开国武皇帝麾下第一猛将,祖上擅使一杆虎头亮银强,打仗十分勇猛,鲜有败绩,人称“常胜将军”。跟随太祖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太祖赏赐了祖上很大一个大宅子可惜后来,刚到四十就病逝了,正是男儿建功立业的大好年纪,正是国之栋梁的时候” 每每讲到这个,祖父总是不胜唏嘘:“只是后来,因为战乱,我们这一支族人后来与主家断了联系,现在连族谱都找不到了,不过我还清楚记得族谱的字辈口诀:允文继武孝作忠,邦兴民安耀永福。而你这一辈就是耀字辈了,你出生时取名字,就一个耀字,耀儿你可知其含义?” “我知道的,祖父,您是希望耀儿能有所成就,兴盛家族,不负祖上的荣光”他郑重的答应道,不过在石头心里冒出两个很俗的词语:光耀门楣,光宗耀祖。 因为知道祖父的过去的一些经历,所以石头不想让祖父失望,而祖父的过往也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主要是二祖父,父亲,二叔空时给石头讲的。 据说,在祖父年轻的时候,也曾是翩翩少年,好学多才,二十不到的年纪就过了郡试中了秀才,二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是信心满满的准备考参加府试,可惜是交友不慎,遇人不淑据说当时是和祖父一起要好的同窗好友,赵晓川陷害了他 事情是这样的,祖父的朋友赵晓川家境不好,祖父多有帮助他,虽然说当时祖父的家境也一般,但祖父对朋友真是没的说。当时是在科考府试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县太爷照例要拨给岳麓书院纹银以壮行色,为的是激励书院即将参加郡试莘莘学子,也是给参加科举的学子到郡试的盘缠,其实兰山县距离陇西郡要二百多里路,距离凉州府要四百多里路。 对于参加科举的士子来说也需要十天、八天时间赶路的,如果家里有条件有马车的话要快一点,不然很多人需要提前一个月出发。有的提前两三个月到也是正常,提前到了要寻找合适房子租宿,熟悉考场等等。或三五好友距再一起,或参加各县学子自发组办的文会,结交真实才学之人切磋也是有的。这住宿客栈的费用,一天吃喝,欢有其他的开销,比如带书童的还要书童的吃喝,当然能参加考试的士子一般的家境是不错的,也不是仅仅靠那几两银子的。 赵晓川的父亲早年就离世了,家里就老母亲和十多岁的妹妹,好巧不巧,在即将去府试的时候家里老母亲病了,一下卧床不起,找郎中看之后,郎中告诉他说是老母亲操劳过度,早些年不注意身体,受寒气入体,长年累月不得休息,年老了就不容易根治。要想缓和病情,就不能下地干农活,另外还需按照郎中的方子每天煎药服下,需要两个月不能间断。 这样的话,银子可就花费不少,赵晓川父亲去世早,都靠他娘缝缝补补,妹妹采撷些药材、蘑菇卖些小钱度日,加上赵晓川的求学的开支,家里一直是捉襟见肘。 初五的一天,院长袁先生叫来祖父让他去县衙跑一趟,送封信,而这封信就是这次参加州试的名单,袁先生差人送信的时候,恰巧祖被赵晓看见。而当祖父在拿到信件后,准备去寝室换一身衣服的时候,赵晓川来找祖父请教学问。 “常兄,《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小弟对这句不甚了解,还请指点。”赵晓川作揖到。 “赵兄,此句不难理解,你如果知道, (本章未完,请翻页) 衣锦尚絅出自《诗经·卫风·硕人》,熟悉一下诗经,就很好理解了”在谈论结束后,祖父就去里间换衣服了,听说祖父要去送信,非得要和祖父一起去。 “常兄,你去换衣服,一会我们两个同去,在下陪常兄一起,正好出去走一走。”赵晓川装作豪气道。 就在祖父进里间换衣服的时候,赵晓川偷偷拿起桌几上的信封,小心拆开信封,模仿上面的笔迹,悄悄添加了两人的名字,然后悄悄装进信封,放好。 祖父是书院的佼佼者,颇有文名,袁老先生很看好祖父,所以偶然有些许事先生找他也比较放心。祖父的学识被当时的夫子考较过,院长袁老先生和杨先生都认为他参加府试没有问题,尤其祖父的诗文,文采颇是了得,书法更是不用说,写的一手好字。 后来,衙门按照名单送来了银子,到最后发放的时候,发现多了六两出来,当时院长袁先生还以为是县衙搞错了,也没有多想。当时赵晓川想的是等银子送过来的时候,他以帮忙发放的名义顺出那六两银子,如此神不知鬼不觉,实在不行偷出来也可以,因为银两也不是当天就发放的,然后老娘既有钱看病,自己又能去赶考,一举两得。 只是没想到,没等他行动,就过了一天事情就败露了,而祖父却成了背锅的那个人。第二天袁老先生和县官大人一起参加了个宴会,席间聊起今年参加科考的事情,才知道信件有问题,回去之后就找了祖父,当时祖父也是一头蒙,自己从来没有打开信封,怎么会出问题呢。祖父为人正直,待人诚恳热心,怎么也不会想到赵晓川那里去。也不相信朝夕相处的同窗会算计他,而这个同窗还是祖父经常帮助的人。 看到院长在追查此事,赵晓川为了自己的前程,不但不去承认错误,而且还去举报了祖父,说祖父正是为了贪墨那笔银子,而私自添加的名字,并说自己一起去送信,信件一直在其手中,没有离手,别人是没有机会的,他完全可以作证。 本来还好,要是没有人举报,院长还有办法按下此事,谁知赵晓川一举报,然后同窗之中已经私下传此事,没办法,院长按照规定,取消了祖父的考试的名额。因为一个人的声誉影响非常重要,要是把一个品德不佳之人推荐上去考试,上面是会追查责任的,到时不止书院,县官大人也有责任,到时郡里追究下来,那就是个大大的麻烦了。 (本章完) 第三章 往事如烟 这件事对祖父影响特别大、打击特别大,一方面是斗志的打击,一方面是声誉的打击,祖父本来想三年后继续再考,可是被新来上任的县令大人,以他声誉不佳为由剥去了名额。 导致祖父郁郁寡欢,当再三年的时候,祖父已经三十了,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再有,结果就是名落孙山,他更在孙山外,可叹。 祖父名常民俊,在那个年头,一旦名落孙山两次算是到头了,再不甘心也只能默默的藏在心里。家里实没有那个实力再继续让读下去了,加上年龄大了,成家立业,成家更在立业之前,所以那时的祖父就由长辈们做主和祖母拜堂拜堂成亲了 再之后,祖父在村里面的学堂做了一名教书先生,一晃二十多年匆匆已过 老房子旁边有个菜园,里面有一颗樱桃树,也有几颗梨树,还有一颗核桃树,还有几颗大榕树,这个院子的围栏都是员工石头简单堆砌而成的,简单的都不用泥让他们稳固,就只是简单的摞起来。 这些石头,粗略估计大概有几千颗,大的如脸盆,小的如拳头,还有这边特产的白石,都是祖父每天去学堂到家里来来回回的用肩膀扛回来的。离学堂不远,大约有大人五十步元的距离,有一条两三丈宽的小溪,平日水不大,也不过一步能跨过的宽度,不过在夏天雨水多的时候,小溪就变成了小河,那时候都需要挽起裤脚趟过水,在这个季节,只要下雨孩童们都是由祖父背过去的。 雨水能滋润万物,洗涤世界,也能纯净心灵。每当雨过天晴,小溪旁的白杨和柳树的叶子泛起翠绿的光,像是换了新衣服的时候,小溪的溪道里总会有被水冲下来的石头,而祖父就会清理起这些石头。 首先在从学堂到村里最近的位置,用比较平整的石头在小溪里面铺一条简易石桥,然后把容易堵塞河道的石头搬到两边加固堤堓,然后还有多的石头都被祖父每天用手举着潇洒的搬到家里的菜园 多年的教书习惯,以及祖父那耿直无私的性格,使得他眼力揉不进沙子,看见那个毛头小孩干坏事,比如偷梨,偷完土豆,在村里爬上趴下撵着狗跑的熊孩子,他总是忍不住呵斥和教训。 为此,家里人劝他在学堂训就算了,不要 (本章未完,请翻页) 在村子里也这样,但祖父仍然我行我素,当耳边风这不村前旮旯,其他村里嫁过来的安柱媳妇,有次看见祖父在训他们家孩子,在那里撒起泼来了: “他大伯太凶了哇我们家耀生吓坏了可怎么办,你说这个先生怎么当的我的娘唻,小孩子还小就不能宽容一点吗” 在那边哭天喊地,吵吵闹闹的,头都大了,本来屁大的一点小事,这婆娘也不是个好人,还专门跑道俺们家门口哭来了。 而此时的祖父,也在屋子里生闷气:“这小子一天窜上窜下,不干正事,村里的瓜果,麦田没少被他祸害,更甚的是这兔崽子还躲在寸头的大酸果树后,看见人过来丢一把土灰,偷袭路人这如何了得,现在都这样,你们说我说错了吗,到时如果到学堂识字启蒙,那还不祸害学堂?” 祖母,父亲都劝他不要生气,可哪里能劝的了石头祖父脾气很犟,为此祖母经常唠叨和说他傻,说的最多的就是,村里的邻居为了走路方便提议要和祖父换田地,但是他家的地是坡地,而祖父的是平地,可是祖父想都不想就换了。 因为他觉得帮助别人,是应该的事,只要他认定的,即使吃亏他也愿意做,这就是祖父的性格。 祖父除了教书,字确实写的不错,每到腊月的时候,在院中摆起他的那个八仙桌就开始写春联,村里的春联几乎都被他包了,所以每年年底,都要留出两三天来专门写春联,因为乡亲们都让祖父写,几乎每年都写也不知道祖父写了多少年,他也从来不收乡亲们的钱,只要大家喜欢他就很开心。 后来,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祖父字写的好,还记得有寺庙让祖父未他们用小楷誊写过经书,据说是《金刚金》,密密麻麻的都是小字,那个经文是折叠起来的,拉开就是一个长篇,大概有半张多长。 可能是有个名气吗,祖父也给人写过状子,或者是哪里门楼的题字,也是请祖父写,以致于祭文,孩童习字的字帖,他都写过,可以这样说,父亲虽然读书不成做了个厨子,但是字却是受到祖父的影响,也是写的一手好字,虽然与祖父相差甚远,以至于石头自己字也写的不差。 石头祖父的命运就是 (本章未完,请翻页) 那么平淡,因为几十年如一日都是在教孩子读书,老了教不动的时候,也一直是清贫入洗,不过后来有机会是到县里的一个学堂去教书的,收入很错,可是被石头祖父拒绝了 有的时候,就听村里的石头爷爷辈闲聊,总是会听到有人讲,石头爷爷可惜了,本来是可以当官吃皇粮的,谁知命运捉弄人,只能在这个小山村里面做一个名不经传的教书先生,可惜了! 多年后,当祖父故去的时候,石头印象最深的就是爷爷的清瘦的容颜,那一身洗得干净的大褂以及他永远笔挺的身姿,那是石头在想那身袍子和身姿,也许就是祖父作为读书人的最后的尊严和倔强吧 眼看他都快入花甲之年,石头的祖父和祖母育有三男二女,石头的父亲,二叔,三叔,以及大姑,二姑只有是否父亲读书稍微好点,不过确实连秀才都没有能考中,只能是说会写会算,所以长大后只能做个厨子,后来就是小掌柜,只能这么高了。 所以,祖父对石头的要求特别高,把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很早就教石头认字,读书犹记得,有次不认真,被祖父用戒尺打手的经历,打完手还要求,做不完布置的功课,不能吃饭。 世上的事情可能也就是这样吧,没有办法说孰好孰不好,在别的孩子眼中,石头过得比较惨,但是正因为这样石头比同龄的孩子更懂事,更早的读书,写字。 那时,在学堂石头以六岁之龄就开始在学堂大放异彩的时候,旁边一起做的孩童都有十多岁的,那是更是被“无知”且没见过世面的乡亲们称呼为神童,只是长大点石头明白,什么神童,不过是比其他孩童早一点读书认字而已,也只是比其他孩童用功一点而已。 正因为也是上学堂比较早,做为孙子的石头那是还不明白,在学堂到底是称呼祖父呢,还是先生呢?这是他都纠结了好久,后来觉的应该还是祖父比较好,可是即使喊祖父,祖父对他还是特别严厉,别的孩子不会没有关系,但他不会的,没有记住的,他都会收到批评。 为此,开始他还不理解,还大哭一场呢,当他去找父亲诉说时,父亲才告诉他爷爷的苦衷和期望! (本章完) 第四章 游侠少年 “爹,庞叔快来了吧?”石头抬头说道。 “算算时间,差不多就是这几天了,你庞叔比爹有出息。唉,孩儿他娘。给老五准备野味都包好了吧?”父亲一提起老五,脸上露出唏嘘之色。 母亲点头,感慨道:“石头啊,你庞叔是个好人。这几年幸亏他帮助,你爹一到阴天腰疼的毛病才没有折磨我。你以后要是有出息了,别忘记报答你庞叔。” 正说着,忽然门外传来马声,接着马车轱辘压地地哗哗声随之而来,一个爽朗地声音在外面响起,“三哥,开门喽” 石头惊喜,立刻跑过去把院子大门推开,只见一个精壮地中年汉子目光炯炯地站在门外。他看到石头后哈哈一笑。摸了摸他地脑袋。笑道:“石头,这才半年没看到,个子又长高了。” 石头父母连忙站起,他父亲笑道:“老五,我约莫时间,你也快来了,快进来,石头,还不去给你庞叔拿凳子去。” 石头高兴的应了一声,急忙跑回屋子,拿出一个板凳放在饭桌旁,用袖子认真的擦了擦,希冀的望着中年汉子。 中年汉子冲他眨了眨眼睛,打趣道:“石头,什么时候这么勤快了,我记得上次我来的时候,你可没这样,哈哈。” 石头父亲瞪了石头一眼,笑骂道:“这小兔崽子,刚才还在念叨,这不你就到了。说曹操,真是曹操就到。” 中年汉子看到铁柱小脸微红,笑道:“石头,你庞叔可没忘记答应你的东西。”说完,从怀来拿出两本线装书,放在桌子上。 石头兴奋的欢呼一声,拿起书翻看一下,喜不自禁。 石头他娘慈祥的望了眼自己儿子,对中年汉子说道:“老五,你三哥平时总念叨你,这次多住几天吧。” 中年汉子摇头道:“三嫂,家族这段日子事情多,我明儿一早就要赶回去,等这段时间忙完了,我再来看你们。”说完,他歉意的看了看自己三哥。 铁柱父亲叹息,说道:“老 (本章未完,请翻页) 五别听你嫂子的,明儿把货物装好,家族的事儿最重要,咱们以后再聚也一样。” 中年汉子望着石头父亲,说道:“三哥,石头今年九岁了吧?” 石头父亲点头,感慨道:“过了年,这小兔崽子就十岁了,唉,一晃十多年过去,真快。”说着,他眼露溺爱之色,望着自己的儿子。 中年汉子沉吟少许,面色一肃,说道:“三哥,三嫂,和你们说件事儿,云屏山兆阳门观今年招收弟子,兰山郡共有十个推荐名额,我这里正好有一个” 石头父亲一怔,失色道:“兆阳门?可是那个兰山最大的门派?中年汉子一笑,点头说道:“三哥,就是那个门派,咱们家族在附近也算望族,有推荐资格,我家小子你也知道,读书不行,打仗拔毛的事倒是喜欢,可是你知道我家小子的情况,从小先天不足,得了软骨症。虽然老爷子是兰山书院的副院长,但兆阳门也不会收我家小子,这名额珍贵,我看石头从小就聪明,喜好读书,说不定能行。” 石头母亲蹙起眉头,急忙说道:“老五,这……石头祖父哪里可能不会同意,你知道他对这孩子给予厚望……” 中年汉子摸了石头柱脑袋,说道:“三哥,三嫂,我看这事你们真的好好考虑一下,要不让石头去试试吧,要是被收取了,不比去书院读书差。” 石头迷惑的望着父母与四叔,他有些听不懂他们说些什么,兆阳门是书院吗?石头犹豫了一下,轻声询问。 中年汉子面色严肃,望着石头,说道:“石头啊,兆阳门是武修门派,和书院不一样,兆阳门的弟子他们每一个人都武功高强,他们的弟子都是锄强扶弱,行侠仗义的人物。” 石头懵懂间,对武道产生了好奇,想象着:长安游侠多少年,青丝络马黄金鞭。鲜衣怒马驰连还,一身是胆剑光寒。 石头父亲沉默了好久,忽而起身,对着中年,诚恳的说道:“老五,虽说我希望石头好好读书,考秀才,取功名,这也是石头的爷爷 (本章未完,请翻页) 的愿望。不过,这事我和石头祖父去说” 石头的爷爷独自一人住在山脚的私塾里,每天教一帮孩子,小的时候石头经常去私塾玩,从六岁到九岁这几年也是爷爷教他读书识字,习读古文名篇,这阵子因为快过年了,石头才没有去爷爷那里。 “老五,你先坐一下。凤英,给老五把我存了好久没舍得喝的西凤酒拿出来,待会我要和老五好好喝喝。” 石头的父亲走在前头,他在后面跟着,心里有点忐忑,也有点兴奋还有对未来的迷茫。 一盏茶的功夫,爷两就来到了祖父的门外。 “你在外面等着。”石头爹说着就走进了爷爷的房间里。 石头在外面隐隐约约听到父亲的声音:“虽然石头读书很好,但是您也知道这世道还是以武为尊,要想有番作为,进兆阳门是很好的选择,爹,让石头去吧!" "石头,进来给爷爷磕个头。”石头父亲走到门口,对思想有点恍惚的石头说道。 “不用了,让我老头子自己,静一静,你们先回去吧,我再想想”祖父背对着门,伸出手示意了一下。石头看了一眼父亲,还是对着们里面的祖父,磕了三个响头,然后跟着父亲走了出去。看到屋里爷爷的背影,石头忽然觉得爷爷突然苍老了很多,身子也愈加伛偻了 回到家里,铁柱父亲感慨良多,重重的拍了拍他的肩膀,随后疾言厉色的对石头说道:“石头,你要记住,以后无论如何,都不要忘记你庞叔对咱们家的好,否则我就没你这个儿子,知道吗!” “来,你给庞叔磕个头” “三哥,你这是干啥,不用这样石头,不用啊” 石头内心一颤,他虽然对此行去兆阳门还是懵懵懂懂,但却从父母的表情中看出他们对此事极为重视,庞叔拉住石头,不让石头跪下去,用赞赏目光看着,道:“好孩子,你这几天收拾一下,我月底来接你!” (本章完) 第五章 山树风泉 当晚,石头早早的躺在炕上,可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 耳边听到,院子里父亲与庞叔断断续续说话的声音,父亲似乎很高兴,平日很少喝酒的他,今天和庞叔喝了好几杯。 “兆阳门,不知到底什么样?”石头内心有兴奋也有点迷茫,他隐约知道,这可能是自己的一个机会,一个可以去外面世界的机会! 但是想到爷爷,他心里的情绪很复杂,闭上眼,昨天爷爷那孑然孤独的背影,感觉很对不起祖父,也对不起祖父的殷殷期望 “祖父,祖父,我们为啥要从京都搬出来呢?”“听说京都的房子很大,有很高的城楼对不勒?”,“哎,要是我们能住在京都,那该多好啊”石头犹记得,自己特惋惜的拍小膝盖,大人似的感慨。 也记得祖父乐呵呵,地摸摸石头的头,笑着说:“据说我们祖上还出过大将军呢,大将军当然会住京都啦” 第二天辰时,庞叔就离开了,石头的父母带着他一直送到村口。在回来的路上,石头清晰的看到,父亲似乎一下子年轻了很多,看向他的眼神,也充满了期望,这种期望的眼神比之前说的明年去县里大考时,还浓重很多。 庞叔离开了,而石头也陷入了沉思,他心里很乱,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时的季节,正是白石镇最美的季节,围绕村庄四周的山,都穿上绿色的外衣,上面还点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显得活力无限,生机勃勃,不再如秋冬那样光秃秃的,田地间的麦苗也长到一尺来长了,绿油油的正在比赛,努力结穗,争取六月时有个好收成! 大约巳时刚过,满腹心事的石头骑着自家的那头老黄牛,背着一些干粮就出发了,他告诉父母说去后山一趟,看能不能打一些野味回来,到时给庞叔送点,庞叔最爱山里的野味了。 对于山里人来说,从小会打猎不算稀奇,虽然石头喜欢读书,比较少出去,但偶尔也会跟着叔伯,哥哥们出去见识和锻炼。隔壁的蛮山伯是村里的好猎手,有一手令人羡慕的好箭法,只要他出去打猎,从来都没有空手回的道理。就连石头的小弓箭也 (本章未完,请翻页) 是蛮山大叔帮他做的,山庄的后山不大,也就是五六里的区域,而两边的区域,左边是赵家庄的,右边是牙扎拉寨的,都也是正对着常家山庄的村庄的宽度。 山里没有什么大型的动物,一般也就山猪,野兔,野鸡,鹌鹑等一些动物常见。据说前些年,曾有灰狼出没过,也传说隔壁几个村有人在地里干活时,看见过一只灰狼经过他们村。但自那以后,好几年都没有人见过狼出没了,所以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当然是山林也会有蛇出现,如果不当心被咬一口,可也是吃不了兜着走。 山庄的后山叫大梁山,山顶有一大片红松林,而此时也正适合采蘑菇,只要下雨的时候,就会有很多松蘑出现,一片一片的,采集起来毫不费力,半天时间就可以采集一大背篓,村民们这时候会采了去镇里集市上卖,也能卖几个钱。不过采蘑菇,也是要得一定的经验,没有经验随便乱采,也会出事的,不过对于山里人来说不难,只要记住颜色越鲜艳的蘑菇越有毒,样子越奇特的也是不能采,不能吃。 民间有一首儿歌就是这样唱的:“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躺板板埋山山,全村都来吃饭饭。吃饭饭,有伞伞,吃完一起躺板板。躺板板,睡棺棺,然后大家埋山山。”白石镇这边的孩童基本都会唱,这首儿歌呢,其实告诫大家不要随意采集蘑菇,一定得当心,毒蘑菇虽美但生命更美。 石头从小就喜欢上山玩耍,喜欢山里的高大的树木,喜欢山上满山遍野的花儿,更喜欢山里带着草香的风后山其实到村里也就两三里路,夏天的时候大家会到山上放牛、放羊,小伙伴有时不小心就会踩中“马粪蘑菇”,是一种踩着会冒出黄色的烟雾,还带着点臭味的蘑菇。这种蘑菇个头不大,像小点的鸡蛋,球形状,没有杆,如果不大力碰触,也可以拿在手里扔出去当做烟雾弹。 此刻的石头躺在山坡上,貌似惬意的嘴里叼着一根狗尾巴草,表面看起来轻松,心里其实很乱。想着之前在山上玩的快乐时光,可是祖父和父亲两个人的想法不同,而他自己也很迷茫,二他明白其实自己该拿定个主意了。 其实他挺喜欢读书的,当然也有剑 (本章未完,请翻页) 侠梦,他在心里想着,可不可以做一个会武功的书生呢,一手拿剑,一手拿书,诗棋书画样样都会,岂不潇洒,快哉 正对着村里的阳坡上,有座山神庙,简单的土木结构房子,案子上供得山神是画在一块木板上的,色彩很艳丽,画工也非常细腻,石头走进来之后在一旁的案桌上拿起三支香,用火折子点着插在香炉上。 然后跪下来双手合十,心里默默念叨:希望山神能保佑,小子到底读书还是去学武,请山神给小子指示。山神样貌慈祥,微笑的看着石头,虽然不说话,又仿佛目光里都是话语,亘古永久的伫立在大梁山的阳坡上,看着山下的山村,守护着山村,守护着村民,庇佑着村民。 出来山神庙,石头来攀爬到一颗水桶粗的松树上面,靠着粗壮的主干,做在树杈上看着蓝天白云,看着山脚的村,甚至能看到家里的屋子以及淡淡的炊烟,心里莫名的宁静 看看日头,此时已经到正午,太阳高高的挂在南边,日当午,该到午饭的时间了。石头知道附近的一个山坳里,经常有野兔出现,那边一眼山泉也是他们上山人取水的地方,那口泉水是从地下冒出来的,咕咚咕咚的泛起光泽,好样是泉水的眼睛,一眨一眨的。 在一块山石后面埋伏了许久,就见一只兔子两奔一停一缩地过来了。山泉流下的地方,歪歪扭扭的成了一条小溪,小动物们都来这边喝水,幸好大家用几块大石和石板挡住了泉水,不然上山的人喝水可就不干净了。 石头等到兔子喝完水毕准备回巢的时候,搭弓射箭,单眼瞄准,稳住呼吸,一下子就射中了野兔。不大一会的工服,去除皮毛内脏,撒点背包里带的盐巴,调料,再从旁边找的野葱塞进去,就开始架锅烧火了。 一个多时辰过去,石头吃饱喝足,躺在一颗大柳树下休憩,用松针剔着牙齿,此刻,蝉鸣鸟叫,风吹过树林的声音,半睡半醒之间,迷迷糊糊中仿佛全世界都突然静了下来 没有思绪,没有杂念,没有忐忑,有的就只是自然的宁静,山的呼吸,山的气息,这一刻,他终于想明白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