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师鬼禄》 道教起源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3600余年的历史。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sè,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神道;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想尔注》。道家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故道教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近年来,道教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rì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欧美人士的兴趣。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箓方术,其教义就是以"道"或"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具体而言,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教义系统的。天,既指现实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号称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门,内有琼楼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骑有天马,饮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将、天女。其奉行者为天道。地,既指现实的地球和万物,又指鬼魂受难之地狱。其运行受之于地道。人,既指总称之人类,也指局限之个人。人之一言一行当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归。人能修善德,即可yīn中超脱,脱离苦海,姓氏不录于鬼关,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义思想的偶像体现。道教是一种多神教,沿袭了中国古代对于rì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灵都奉祖的信仰习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复杂的神灵系统。道教提倡无极,元极,太极,中庸即为‘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 道教徒有两种:一种是神职教徒,即"道士"。据《太霄琅书经》,"人行大道,号曰道士。","身心顺理,为道是从,故称道士。"他们按地域可分为茅山道士、罗浮道士等。从师承可分为"正一"道士、"全真"道士等。按宫观中教务可分为"当家"、"殿主"、"知客"等。另一种是一般教徒,人称"居士"或"信徒"。"宫观"是道家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宫观是道士修道、祀神和举行仪式的场所。道教另有一些经济组织(如素食部、茶厂等)、教育组织(道学班、道教经学班等)、慈善组织(安老院、施诊给药部等)。 道术是道教徒实践天道的重要宗教行为,一般认为它有外丹、内丹、服食和房中等内容。外丹,指用丹炉或鼎烧炼铅汞等矿石,制作人服后能"长生不死"的丹药。唐以后渐被内丹术所代替。内丹,为行气、导引、呼吸吐纳之类的总称,指用人体作炉鼎,使jīng气神在体内凝结成丹而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内丹之术自金元以后逐渐盛行,其渊源上溯至战国时代,对于中国的医学和养生学有过很大的影响。服食,指用服食药物以求长生。 道教门派组织 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示准不同而名称各异。 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 按人划分则有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cāo)、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尹喜派(关尹)、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 按道门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rì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等。 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 而今许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正一教、茅山教、崂山教、武当教、闾山教及香港、台湾的民间道教派别。; 道教法术 道术一词,源出《庄子.天下篇》『见《庄子.天下篇》』,与“方术”、“方技”是一个意思,道教中人也有称为“仙术”的。 道教所从事的道术很多,如占卜、符篆、祈禳、禁咒、内丹、外丹、炉火黄白、辟谷、行□、房中、仙药、服气等等。宋马端临《文献通考》曾对道术扼要介绍,说:“盖清静一说也;炼养一说;服食又一说也;符篆又一说也;经典科教又一说也。”他说黄老列庄之书,所讲是清净无为,而略及炼养;赤松子、魏伯阳只言炼养而不言清净;卢生、桃少君、栾大言服食而不言炼养;张道陵、冠谦之言符篆而不言炼养、服食;杜光庭以下只讲经典科教。 道教之术繁多,共分五大类,道教五术大概解释如下: 一、山 所谓“山”就是通过食饵、筑基、玄典、拳法、符咒等方法来修炼“**”与“jīng神”,以达充满身心的一种学问。 食饵——是利用补药、酒及rì常饮食以加强体力,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筑基——是利用禅、静坐法以控制jīng、气、神,进而增进体力的一种方法。 玄典——是以老子、庄子思想为基础,进而达到修心养xìng的一种方式。 拳法——是以习练各种武术以增强体魄的方法。 符咒——是一种通灵、修炼的法术,其主要作用是避邪镇煞、趋吉避凶等的一种方术。 总而言之,“山”就是利用打坐、修炼、武学、食疗等各种方法以培养完满人格的一种学问。 二、医 所谓“医”,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法,以达保持健康、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方剂——是利用各种药物制成散剂、丸剂来治疗疾病和修炼的一种方术。 针灸——针法和灸法和合称,是利用人的脉络、气血循环的原理,刺激患部,来治疗疾病 的方术。 灵治——利用掌握人的心灵(心理状态),进而以治疗人疾病的一种方术。也就是现所称谓的“心理治疗”。 总之,“医”就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式,以治疗人的疾病的一种方法。 三、命 所谓“命”,就是透过推理命运的方式来了解人生,以穹达自然法则,进而改善人命的一种学问。推命所用的主要著作有“紫微斗数”、“子平推命”、“星平会海”等。其方式就是以人出生的时间和yīn阳五行为理论基础。 总之,“命”是以推定人的命运,进而达到趋吉避凶的学问,从而改善人类发展的需要。 四、相 所谓“相”,一般包括“印相、名相、人相、家相、墓相(风水)”等五种,以观察存在于现象界形相的一种方术。 印相——就是观看人的印章,以取定命运的方法。印在中国,以前是权力的凭证。 名相——是以人的姓名或店铺的名称,通过五格剖相,同时运用命理等结合来推断吉凶发 展的一种方法。 人相——又分为面相与手相两大类,通过观察面、手部的纹线与气sè而了知人吉凶、病理 的一种方法。 家相——也就是阳宅的风水,以观察其格局,进行分析来推断对人类所居住的吉凶的一种 方术。 墓相(风水)——也就是yīn宅,以通过选地安葬祖先,而达到对后代子孙荫庇的一种方术。 总之,“相”是对眼睛所看到的物体作观察,以达趋吉避凶的一种方法。 五、卜 所谓“卜”,它包括占卜、选吉、测局三种,其目的在于预测及处理事情,其中占卜的种类又可分为“易断”及“六壬神课”。 占卜——所谓占卜,是以《易经》为理论依据,结合天、人、地三界所相互制约而推断吉 凶的方法。 选吉——主要著作以《奇门遁甲》为代表,通过布局、布斗、符咒等结合,处理事物发展 不吉的因素,其主要运用于古代军事。 测局——主要著作以《太乙神数》为代表,通过十二运卦象之术,是推算国家政治命运、 气数、历史变化规律的术数学。 关于张恩薄与王天佑 首先我在这里要多谢大家对本书的支持,就此本书以5万字结束第一卷,亦代表本书的主角正式出场。在第一卷中只是为后文大概做一个伏笔,如果我在一开始就将主角写成一个道术高强的人那就太没意思了!~所以我不惜花这五万字工夫完成前序,曾有谋位书友说我把jīng华都浪费在张恩薄身上太浪费了,因为毕竟前边的文章决定了这本书以后的命运~。在此我想声明,写小说对我来说是一种兴趣,当然我希望我的小说能有人欣赏,但我不希望我的小说与市场和金钱挂钩~我的每本书都好像我的小孩一样,所以我不惜花费一个月工夫去完成这这五万的前序。 对了,我还要说明的是关于张恩薄与王天佑,这两个人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当然不是像我小说那样厉害,生活的年代也大不同,但这毕竟是小说嘛~所以大家也不用太过较真。 张恩薄原名张恩溥(我害怕用真名被封啊!),字鹤琴,号瑞龄,谱名道生(又名岩生),生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为天师道第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字晓初)之长子。幼读诗书五经,诵习道教经典,并习道教之斋醮、符录,公元1924年(即民国十三年)嗣掌天师道之玉印、法剑,道教界按传统习俗称之为第六十三代“天师”,住江西贵溪上清镇祖传之“嗣汉天师府”在名义上为当时天师道(亦称道教正一派)之首领。曾在上海;苏州一带开展道教教务活动,抗战期间退隐于龙虎山。1946年冬,张思溥在上海倡议成立“上海市道教会”。标榜以“宗教为重,团结为重”,提出先产生地方xìng道教会,然后再组织全国xìng道教会的方案;其意图在于巩固其“袭封嗣汉天师”的地位,扩大道教的社会影响。张恩溥依靠上海玉皇山福星观分院住持李理山道长的经济和人力支持,依靠当时上海民政局长张晓松在政治上的帮助,于1947年成立了以李理山为会长的“上海市道教会”,该会以“研究玄学,阐扬教义,刷新教务,联络道友感情,发展宗教事业”为宗旨。1947年4月间,该会在张恩溥授意下曾印发由陈撄宁居士起草的《复兴道教计划书》;提出开展“讲经、道学研究、报刊、图书、道书、救济、农林、科仪”等八个方面的复兴计划。因当时解放战争已起,社会形势动荡,无法实行。1947年秋后,张恩溥又发起组织全国xìng教会,终因经费和与李理山争地位相持不下而成为泡影。张恩溥在政治上一贯亲近国民党,在本世纪40年代末还曾被国民党zhèng fǔ在名义上给予第二十军副军长头衔。。1949年大陆解放张恩溥随国民党反动zhèng fǔ逃往台湾,携带长子张允贤及祖传“玉印”及“法剑”一口。至台湾后,初隐居于台北市大龙峒觉修宫,继续规划教务。1950年在台北创建“台湾省道教会”,并出任理事长。设立“嗣汉天师府”住台办公处,开展教务,传授法篆。1957年又附设“道教居士会”和“道教**师会”于府内,聘用道行“高深”者为大居士,委派道行资深之法师为**师。1964年夏,率团访问了马来西亚之吉隆坡、芙蓉、马六甲及新加坡等地。宣扬教义,传授法篆,信众求度者甚多。1968年秋,在原台湾省道教会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华民国道教会”,张恩溥当选为首届理事长。该会提出辅导台湾道教各道派整理经忏科仪,建立与各道派之间的教务联系,并开展对外国的传教布道工作。1969年chūn,率团赴菲律宾访问。同年12月25rì因病在台北市北投区杏林二路号私邸去世,享年65岁。张恩溥毕生皆追随国民党zhèng fǔ,但逃台后一直眷念龙虎山祖师玄坛,盼望早rì能返回大陆与亲人团聚。临终犹嘱后人要重振“天师府”,希望祖国能够统一。张恩溥携至台湾之长子张允贤早已去世,其教务遂由去台之族人堂侄张源先继摄。张恩溥在贵溪县留有妻子、女儿及亲戚多人,因海峡阻隔,多年不通音信,故龙虎山天师与台湾天师道发展情况,彼此均不甚了解。 王天佑这人大家就可能不大了解了,这人在正史中很少出现过,野史说其乃清末民初的游方道人,曾建议过袁世凯去龙虎山找六十二代张天师张元旭帮他封帝,后来抗rì战争爆发后便不知所踪,有人说他当兵参加了抗战,但一切都不了了知了。 到最后我还是要说声谢谢,从第二卷起主角就要出师了,这一次乃亚洲三大邪术之一的降头术pk中国道术,请大家一定多多捧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