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之谜》 序 如果说,世界上有一门无人不参与、无人不受影响的学问的话,那就是历史。 每个人,无论他(或她)是否愿意,实际上都是人类历史的组成部分,他(或她)的一切活动都是历史的一部分,尽管不一定被以文字记录下来,甚至没有留下任何可供复原的信息。即使是完全没有历史意识的人,也避免不了历史的影响,一般来说,他(或她)在一生中总要追溯家族或个人的往事,也不能不受到这些往事的影响。一个人的经历再丰富,所处的时代再重大,与人类悠久的历史及其壮阔的波澜相比就显得极其渺小,微不足道。正因为如此,历史能给人理念、知识、智慧、乐趣和享受,是其他学问所无法替代的。另一方面,要了解一个个人、群体、社会、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也必须从其历史入手。不了解其历史,就无法理解其现状,也难以产生真实的感情,维持必要的信念。所以梁启超曾有这样的说法:“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但到目前为止,时间还是不受人类控制的客观存在。除了少量遗迹遗物外,人们无法直接观察过去存在过的事和人。尽管历史是过去曾经出现过的事实,但想了解历史,只能通过能够显示或反映这些存在的信息(主要还是文字)的记载。随着资讯的发达,文字以外的信息,如照片、图像、音像、实物等今后也会占越来越大的比重。但无论如何,历史都不可能是以往直接、简单的复原,只能是后人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所谓“意识”和“选择”,不仅是指历史的叙述者,而且也应该考虑历史的接受者。同样的史实,不同的叙述者完全可能选择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侧重点,运用不同的叙事方法,寄托不同的感情,同时也应该考虑针对不同的对象。 历史学者应该明白,绝大多数历史爱好者了解和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研究历史,而是为了获得信念、知识、智慧和乐趣,所以必须根据他们的需要,提供他们便于接受、乐意接受的读物,而不能一味强调学术性和专业性。近年来,戏说历史充斥于影视,固然使历史学家不无忧虑,但另一方面也正说明民众对历史有十分浓厚的兴趣。如果我们“正说”历史时也能写得生动可读,引人入胜,何愁缺乏读者?也就不必担心真正的历史不为人所知了。 这套《话说中国千古之谜系列》共九册,达数百万字,分别是《大唐王朝之谜》、《大宋王朝之谜》、《大明王朝之谜》、《大清王朝之谜》、《中华民国之谜》、《中国宫廷之谜》、《中华国宝之谜》、《中国王陵之谜》和《中国帝后之谜》。作者都是上海高校的历史教师或专业研究人员,我与他们虽然素不相识,但了解了这套书的概况后,感到他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尽了一位历史教师的职责——不但要在课堂上教历史,还应该向全社会普及历史。 或许有人以为,近年来图鉴、故事体的历史普及读物已经出版过不少,如上海就有辞书出版社的《中华文明传真》、人民出版社的《中华文明通史图鉴》,最近出版的《话说中国》更是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这些高质量的读物大多简明扼要、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备受读者欢迎。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根据不同读者的需要加以选择;在确保学术水准的同时,尽可能采用生动活泼的叙述方式;在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是这些读物的共同特点。只要做到了这些,这类书应该多多益善。而对我们这个拥有上亿读者的国家来说,对我们这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来说,已经出版的这些书是远远不够的,何况不同的作者和不同的读者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所以我相信,这套书也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至于书名所说的“谜”,只是一种叙述的方法,作者提供的还是“谜底”——历史真相。其实有的谜早已不成其谜,已有公认的答案;有的却不只一个谜底,还有的至今尚无谜底,或许永远不会有谜底。这不是作者偷懒,或故意留一手,历史就是这样——是千古遗憾,也是永恒的魅力。读者有兴趣,不妨自己也去找找谜底!但历史本来就是个大迷宫,小心别走进死胡同。 葛剑雄 2005年7月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前言 <!----> 只言民国事,不说民国史。自2005年4月下旬开始,海峡对面的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和平之旅”以来,不旋踵,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搭桥之旅”和新党主席郁慕明的“民族之旅”纷至沓来。他们的大陆之行,必访问古城南京,来南京一定要登上392级台阶,拜谒中山陵。以此为契机,将两岸关系推到一个新阶段。于是,素有“火炉”之称的“民国首都”南京的浪漫夏天,充满着沧桑感的总统府、洋溢着无限魅力的中山陵,那里的旅游可用“炽热”、“大火”来形容,平均每天有几万人,中山陵最多的一天有十几万人。许多游客,特别是年轻人,抚今追昔,追根寻源,游民国旧地,不约而同开始对中华民国那段并不太遥远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上今年正值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对无数为国流血捐躯的抗日先烈们的缅怀和纪念,无疑也带动了一般老百姓了解民国历史的兴趣。当今时代,旧貌换新颜,让历史专业的本科生去研读李新、杨天石和张宪文等民国史研究大家的大部头,可能都勉为其难,何况一般读者,对陶菊隐等名家的《北洋军阀史话》等巨著,无论从理论到语言,或许都时过境迁,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已经不太适合。与时俱进,不但是一句时髦的口头禅,而且是时代的需求。因此,编撰一本浅显易懂且能令读者产生兴趣的《中华民国之谜》,也应该算是应运而生吧。我们实在不敢忝为什么专家、学者,也没有哪个领导会让我们用公费参加什么学术讨论会,就像公费旅游一样。我等只是在弥漫着古旧霉潮气味的存放民国案卷的档案馆里“熏陶”了一二十年的普通工作人员,说实话,自知水平有限,斗不起胆量去写什么藏之深山、传之后世的几百万字的民国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政府史,只能写几本通俗的小册子让读者阅读。我赞赏的一句语录:“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里解放出来。”我们的目的也是想把民国史从研究者的书斋里“解放”出来,变成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利用公布的史料和一些当事人的揭秘性的回忆,还有选取了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将民国史上一些重要的或带有新闻聚焦性的故事用通俗的笔法写出来,就像日暮深山里的缕缕炊烟,给人一种精神上的补充就行了。且打住,有读者可能会问:你们是在戏说吗?不对!我们是天天看着民国档案过日子的,虽然档案的东西也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但只要有出处,也能算是一家之言吧。 俗话说,萝卜快了不洗泥。没办法,快节奏的时代,就要有快餐文化,就要有“快枪手”,我们也想在一个早晨就打倒“蒋介石”,但是同志哥,岁数大了,力不从心,想快也快不起来。只能利用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让空调赶着电表的速度,玩命地敲电脑键盘。如果没有上海书店出版社的完颜绍元先生推荐我们写此书;如果没有责任编辑不厌其烦地“催命”,这本书可能就得拖到和秋菊一起面市了。不过,假如真到那时,对出版社来说,就晚了八秋了。 王晓华 乙酉年头伏于石头城 <!--end--><span id=p></span>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