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王朝之谜》 序 如果说,世界上有一门无人不参与、无人不受影响的学问的话,那就是历史。 每个人,无论他(或她)是否愿意,实际上都是人类历史的组成部分,他(或她)的一切活动都是历史的一部分,尽管不一定被以文字记录下来,甚至没有留下任何可供复原的信息。即使是完全没有历史意识的人,也避免不了历史的影响,一般来说,他(或她)在一生中总要追溯家族或个人的往事,也不能不受到这些往事的影响。一个人的经历再丰富,所处的时代再重大,与人类悠久的历史及其壮阔的波澜相比就显得极其渺小,微不足道。正因为如此,历史能给人理念、知识、智慧、乐趣和享受,是其他学问所无法替代的。另一方面,要了解一个个人、群体、社会、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也必须从其历史入手。不了解其历史,就无法理解其现状,也难以产生真实的感情,维持必要的信念。所以梁启超曾有这样的说法:“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但到目前为止,时间还是不受人类控制的客观存在。除了少量遗迹遗物外,人们无法直接观察过去存在过的事和人。尽管历史是过去曾经出现过的事实,但想了解历史,只能通过能够显示或反映这些存在的信息(主要还是文字)的记载。随着资讯的发达,文字以外的信息,如照片、图像、音像、实物等今后也会占越来越大的比重。但无论如何,历史都不可能是以往直接、简单的复原,只能是后人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所谓“意识”和“选择”,不仅是指历史的叙述者,而且也应该考虑历史的接受者。同样的史实,不同的叙述者完全可能选择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侧重点,运用不同的叙事方法,寄托不同的感情,同时也应该考虑针对不同的对象。 历史学者应该明白,绝大多数历史爱好者了解和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研究历史,而是为了获得信念、知识、智慧和乐趣,所以必须根据他们的需要,提供他们便于接受、乐意接受的读物,而不能一味强调学术性和专业性。近年来,戏说历史充斥于影视,固然使历史学家不无忧虑,但另一方面也正说明民众对历史有十分浓厚的兴趣。如果我们“正说”历史时也能写得生动可读,引人入胜,何愁缺乏读者?也就不必担心真正的历史不为人所知了。 这套《话说中国千古之谜系列》共九册,达数百万字,分别是《大唐王朝之谜》、《大宋王朝之谜》、《大明王朝之谜》、《大清王朝之谜》、《中华民国之谜》、《中国宫廷之谜》、《中华国宝之谜》、《中国王陵之谜》和《中国帝后之谜》。作者都是上海高校的历史教师或专业研究人员,我与他们虽然素不相识,但了解了这套书的概况后,感到他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尽了一位历史教师的职责——不但要在课堂上教历史,还应该向全社会普及历史。 或许有人以为,近年来图鉴、故事体的历史普及读物已经出版过不少,如上海就有辞书出版社的《中华文明传真》、人民出版社的《中华文明通史图鉴》,最近出版的《话说中国》更是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这些高质量的读物大多简明扼要、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备受读者欢迎。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根据不同读者的需要加以选择;在确保学术水准的同时,尽可能采用生动活泼的叙述方式;在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是这些读物的共同特点。只要做到了这些,这类书应该多多益善。而对我们这个拥有上亿读者的国家来说,对我们这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来说,已经出版的这些书是远远不够的,何况不同的作者和不同的读者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所以我相信,这套书也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至于书名所说的“谜”,只是一种叙述的方法,作者提供的还是“谜底”——历史真相。其实有的谜早已不成其谜,已有公认的答案;有的却不只一个谜底,还有的至今尚无谜底,或许永远不会有谜底。这不是作者偷懒,或故意留一手,历史就是这样——是千古遗憾,也是永恒的魅力。读者有兴趣,不妨自己也去找找谜底!但历史本来就是个大迷宫,小心别走进死胡同。 葛剑雄 2005年7月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大唐王朝之谜封面 <span id=p></span>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前 言 <!---->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昌盛、辉煌壮丽的时代,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长达二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中,历史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推进,并且呈现出波浪式的前进轨迹,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家强大的唐朝是一个公认的时期。唐朝是古代重要的盛世,不但在经济、文化方面的成就光辉夺目,而且在对外关系的发展方面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朝的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是我国耕作技术发生划时代变化的关键时期。在世界历史上,我国是以出产丝织品和陶瓷而著称的国家,造纸业也是在我国首先发展起来的手工业部门,隋唐五代时期,这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手工业生产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唐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是造成社会繁荣景象的一个重要条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富商大贾、蕃商遍于名都巨邑,大城市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商品经济的不断加强成了时代的特色。隋唐五代时期文学和艺术的繁荣令人惊叹,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书法、工艺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呈现出万紫千红、百花吐艳的景象。苏轼曾经说过:“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长期以来,学术界专注隋唐五代时期历史的研究,一批批学者代代相继,各执所习,增补缺失,厘订踳驳,献出了他们宝贵的青春。他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但他们仍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留给了后人一个又一个的疑点;仍有一些问题没有定论,探讨过程中互不相让。他们的研究学术性强,专业性深,而一般人是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进入这样的学术堂奥,要全面了解历史并非那么容易。唐朝历史在普通人面前只能似是而非,依稀当年。 历史是极其生动活泼的,是人类经验与智慧的宝库。人们都希望穿越时间隧道,能够回到过去,从历史中汲取养分,从历史中获得乐趣。如果弄明白了历史刻画下的人类活动轨迹,我们就能了解过去,把握未来。梁启超曾经说过:“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在大众传媒十分发达的时期,如果人民大众了解历史的方式只能是通过几部古装电视剧,那么历史工作者就没有很好地承担起肩上的责任。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一直是人文大国,有着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绵延了几千年,从未中断。作为一个历史工作者,我们不但自己要辛勤地在学术园地里耕耘,而且也要重视人文学科的教育,高扬人文价值,普及、推广人文科学知识,为塑造文明、开放、民主、科学、进步的民族精神,为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2004年,冯勤先生制定了一个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计划。他认为我们首先应该将历史时期的一些重要问题、疑难问题进行搜集研究,因为这些问题往往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是历史研究的重心。在梳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用通俗的语言将这些问题介绍给普通的读者,以增加他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增强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我有幸接受了其中的隋唐五代的部分,并受冯先生的启发撰写了粗略的提纲,制定了写作计划,组织了写作的班子。 自读研究生以来,我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隋唐五代历史的研究上,先后接受导师程应缪、王永兴、王家范教授的耳提面命,从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学生到现在从事历史研究的史学工作者,深感学问之深奥,研究之艰辛和自己肩上责任之重大。“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语),这是史学工作者最高努力目标,也许在我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我可以将前贤先哲的学术成果,用通俗的语言介绍给广大读者,让大家了解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历史的真实,这或许也算是我在历史研究领域里尽了一份微薄的力量。 周志明先生是我本科和研究生时期的同学,当年同受程应缪恩师的指导,这次与我共同负责本书的编著,从条目的选定,到文稿的修改,他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参加本书撰写的作者有赵航、杨英姿、毛慧君、张洁、张丽、黄满仙、张祎皎、史轰等。这些作者,有的是我的同事,有的是我和其他老师带的研究生,都对隋唐五代历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这次承蒙他们的帮忙,内心无限感激。我和周志明分头阅读、润色了全部文稿,对全书的体例作了统一协调。此外,本书在写作过程中还得到了上海社科院历史所马学强教授、华东师大古籍所戴扬本博士、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郑春生副研究馆员、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汤勤福教授和俞钢教授的指导,黄颖、王一士、高凤琴、陈玉萍、鄢秋兰、黄正清、姚惠敏等同志在资料的搜集、查找和复印上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还望读者多多包涵。如果说书中存在着什么问题,责任全在我们两位主编。另外,本书所采用的个别图片,由于无法与原拍摄者取得联系,因此请见到此书的原图作者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奉上薄酬聊表心意。 张剑光 于上海师范大学科技园 <!--end--><span id=p></span>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