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王陵之谜》 序 <!----> 如果说,世界上有一门无人不参与、无人不受影响的学问的话,那就是历史。 每个人,无论他(或她)是否愿意,实际上都是人类历史的组成部分,他(或她)的一切活动都是历史的一部分,尽管不一定被以文字记录下来,甚至没有留下任何可供复原的信息。即使是完全没有历史意识的人,也避免不了历史的影响,一般来说,他(或她)在一生中总要追溯家族或个人的往事,也不能不受到这些往事的影响。一个人的经历再丰富,所处的时代再重大,与人类悠久的历史及其壮阔的波澜相比就显得极其渺小,微不足道。正因为如此,历史能给人理念、知识、智慧、乐趣和享受,是其他学问所无法替代的。另一方面,要了解一个个人、群体、社会、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也必须从其历史入手。不了解其历史,就无法理解其现状,也难以产生真实的感情,维持必要的信念。所以梁启超曾有这样的说法:“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但到目前为止,时间还是不受人类控制的客观存在。除了少量遗迹遗物外,人们无法直接观察过去存在过的事和人。尽管历史是过去曾经出现过的事实,但想了解历史,只能通过能够显示或反映这些存在的信息(主要还是文字)的记载。随着资讯的发达,文字以外的信息,如照片、图像、音像、实物等今后也会占越来越大的比重。但无论如何,历史都不可能是以往直接、简单的复原,只能是后人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所谓“意识”和“选择”,不仅是指历史的叙述者,而且也应该考虑历史的接受者。同样的史实,不同的叙述者完全可能选择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侧重点,运用不同的叙事方法,寄托不同的感情,同时也应该考虑针对不同的对象。 历史学者应该明白,绝大多数历史爱好者了解和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研究历史,而是为了获得信念、知识、智慧和乐趣,所以必须根据他们的需要,提供他们便于接受、乐意接受的读物,而不能一味强调学术性和专业性。近年来,戏说历史充斥于影视,固然使历史学家不无忧虑,但另一方面也正说明民众对历史有十分浓厚的兴趣。如果我们“正说”历史时也能写得生动可读,引人入胜,何愁缺乏读者也就不必担心真正的历史不为人所知了。 这套《话说中国千古之谜系列》共九册,达数百万字,分别是《大唐王朝之谜》、《大宋王朝之谜》、《大明王朝之谜》、《大清王朝之谜》、《中华民国之谜》、《中国宫廷之谜》、《中华国宝之谜》、《中国王陵之谜》和《中国帝后之谜》。作者都是上海高校的历史教师或专业研究人员,我与他们虽然素不相识,但了解了这套书的概况后,感到他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尽了一位历史教师的职责——不但要在课堂上教历史,还应该向全社会普及历史。 或许有人以为,近年来图鉴、故事体的历史普及读物已经出版过不少,如上海就有辞书出版社的《中华文明传真》、人民出版社的《中华文明通史图鉴》,最近出版的《话说中国》更是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这些高质量的读物大多简明扼要、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备受读者欢迎。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根据不同读者的需要加以选择;在确保学术水准的同时,尽可能采用生动活泼的叙述方式;在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是这些读物的共同特点。只要做到了这些,这类书应该多多益善。而对我们这个拥有上亿读者的国家来说,对我们这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来说,已经出版的这些书是远远不够的,何况不同的作者和不同的读者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所以我相信,这套书也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至于书名所说的“谜”,只是一种叙述的方法,作者提供的还是“谜底”——历史真相。其实有的谜早已不成其谜,已有公认的答案;有的却不只一个谜底,还有的至今尚无谜底,或许永远不会有谜底。这不是作者偷懒,或故意留一手,历史就是这样——是千古遗憾,也是永恒的魅力。读者有兴趣,不妨自己也去找找谜底!但历史本来就是个大迷宫,小心别走进死胡同。 葛剑雄 2005年7月 <!--end--><span id=p></span>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前言 <!----> 远古时期,人类处于蒙昧状态,并不懂得人死后要建造坟墓来安葬。这时的人们还没有鬼魂观念,对死者遗体的处理与对待野兽尸骨一样,并没有特别尊重。然而当人类意识到自身作为一个活物而存在的时候,必定同时会意识到自身存在会有终止的一天。死亡来临时,人们产生出了要处理遗体的意识,开始区别于其他动物。 至迟从旧石器时代中期起,人类就已经有了灵魂观念。因为关心灵魂,想使灵魂得到安息,古代人对死亡看得很重,于是人们在行动上就表现出过分重丧重葬。很早以前,人们就厚葬隆丧,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了下来。数千年来,人们不断地将宝贵的生产器具、生活用具、大量的金银珍宝甚至是活人埋入地下,供死者在另一世界中使用。坟墓是人死后生活的场所,与生者的居所形成对应,一些坟墓与居住的房屋院落十分相似。 人死了以后,最理想的方法是埋入土中,这是灵魂不灭观念出现后史前时期的人们最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吕氏春秋》说:“葬者,藏也。”亲人死了,懂得不能再将尸体随便乱丢的原始人,既要想让死者的灵魂与自己一起好好地生活,又想爱护亲人的肌骨,入土安葬大概是最好的办法。 我国古代帝王的坟墓,首推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的陵墓。黄帝死了以后.他的尸体也有可能埋到了地下。今天在河南、陕西等地能见到他的陵墓,虽然不可能全是真的,主要是具有象征意义,作为祭祀用的,但可以肯定,后人是想让黄帝睡在地下,让他的灵魂守护我们的大地。 文献记载上说,大禹陵是我国最早的王陵。禹在会稽大会诸侯时,得了重病,最后死在那里。司马迁的《史记》说,禹“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传说当时的群臣遵从禹节俭治丧的遗命,只用衣衿三领,薄棺三寸,将他下葬了。三国时的《皇览》说“禹冢在山阴县会稽山上”,后人推测“禹冢”可能是指起坟堆土。所谓“冢”,是指高高的山顶,可能起的土堆形状貌似山顶,就将坟墓称为冢了。后人的书里对坟墓的内部结构也有记录,说当时“穿圹七尺,上无泻泄,下无邸水,坛高三尺,土阶三等,周方一亩”,这样的具体详细当然不可能全是真实的,一定有后人想像和推测的成分。 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人类“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十分浓烈,有钱人的丧葬渐渐进入奢侈。居于社会之巅的帝王们,他们对于丧葬自然是比一般百姓更加看重。这些身为天下至尊的帝王们,没有一个不想长生不老,他们延续现世生活的是十分强烈的。于是很多人在生前,凭藉着手中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巨大的财富,营建他们的万年寿域,希望生前享受到人间的荣华富贵到了阴间仍能继续。于是一座座帝王陵寝被建在壮丽辉煌的风水宝地上,留给后人一部部遐想万千的史话。 被后人奉若神明的帝王们是中国历史上地位非常特殊的人物,他们的生与死,往往系一朝一代的更迭盛衰和国家社稷的安危成败。帝王的陵寝,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代表和集中体现,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的徜徉和风云的变幻。今天,当我们爬上那些古墓荒冢,抚摸那些断碑残石时,我们更想知道和帝王一起埋入地底的风风雨雨,探索古老文化遗存的奇光异彩。 1984年,我第一次到西安,当见到秦始皇陵、汉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武则天乾陵时,我彻底地被这些规模宏大的古陵园遗址、精美绝伦的大型石雕、斑驳陆离的镇墓兽俑和艳丽夺目的墓室壁画所镇服,惊叹祖国的文化艺术竟是如此的宏大丰富,从此对帝王陵园充满着兴趣。这些年来,搜集了相当数量的古人和今人关于陵墓的资料,爬了众多的帝陵,虽然没有具体撰写研究帝王陵墓的文章,但一直觉得应该写点什么,要把恢宏的帝陵向世人展现出来,把今人的许多研究成果推介给广大读者。 去年,出版社和我商量,想写一本介绍帝王陵墓古迹的书,这种想法和我不谋而合。在和邹国慰、周志明两先生讨论后,我们决定以文献资料为依据,以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为佐证,综合前人研究,对历代帝王陵墓的体制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和盛衰演变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介绍,力图将本书写成融学术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历史知识读本。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拓展读者的知识面,提高对历史的兴趣,关心历史人物,以提高一定的文化素养。 本书先秦至南北朝部分由张剑光、邹国慰、张欣撰写,隋唐五代部分由黄满仙、张洁撰写,宋辽金元部分由周志明、郑春生撰写,明代部分由张祎皎、周志明撰写,清代部分由张剑光、黄燕华撰写。全书由张剑光进行文字加工润色,统一体例。由于本书时间跨度较大,内容涉及面广,加上作者众多,在具体各节的内容范围和文风上难免不一,只能敬请读者谅解。此外,本书在写作过程中还得到了黄永清、徐鑫明、高胜冲、黄颖、王涵淇、陈玉萍、鄢秋兰、严美珍、高凤琴等同志的帮助,他们或提供线索,或搜集资料,做了大量的工作,我要向他们表示真诚的感激之情。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当代科研成果,由于体例关系,无法一一标明,在此也向众多专家学者表示歉意。 张剑光 2005年7月于上海桂林路科技园 <!--end--><span id=p></span>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