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历史军事>>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TXT下载>>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134章 六千万两!TXT下载

    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134章 六千万两!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转眼之间,又是四天过去。

        时间来到了崇祯十七年的七月廿一,让江南八府一州的缙绅商贾们无比期待的一天终于到来了,内务府要开卖债券了。

        天还没亮,内务府(南宫)所在的贡院街上就已经挤满了马车。

        李香君一大清早起来梳妆,结果刚一推开窗户,就看到秦淮河对面的贡院街上密密麻麻的全部是马车。

        这个时代很少有大型广场。

        内务府门口撑死了能停十几辆马车。

        但是这次赶来内务府购卖债券的江南缙绅和商贾少说有上千人,这些缙绅商贾大多都是坐着马车来的,毕竟还带了那么多银子。

        这些马车只能停在贡院街。

        街上有国子监学生在巡逻,维持秩序。

        遇到不守规矩的豪奴恶仆,立刻就是一通训斥。

        “干什么?你们干什么呢?老实排队,别耍滑!”

        “说你呢,赶紧退回原来的位置,不然后果自负!”

        “都给我听好了,不要偷奸耍滑,抓到了严惩不贷!”

        “什么?你们家老爷是户部右侍郎的同年?年家子?”

        “告诉你,内阁首辅打招呼都不好使!我们勤王士子就只听圣上的!”

        国子监的学生以前也霸蛮,但是一般只对商贾霸蛮,可现在不同了,现在对着官绅豪奴也敢喝斥,一言不合甚至动手。

        官绅的豪奴要是胆敢反抗,那就惨了。

        学生只一声招呼,瞬间就会涌过来几十上百人。

        豪奴如此,那些土棍青皮混混就更加不用多说。

        最近这段,南京城内的青皮土棍都成了稀有生物。

        至于欺压小贩或者调戏良家妇女这种事,更是销声匿迹。

        用街头巷尾那些小贩的话来说就是,南京的治安从来就没这么好过。

        而这,是崇祯带给南京百姓的直观感受,因而百姓们就更拥戴崇祯,觉得当今圣上真是个不多见的好皇帝。

        ……

        高弘图的牛车也被堵在了贡院街上。

        这里必须得赞扬一下高弘图的操守,高弘图现在已经是大明的次辅,一品大员,可是仍旧还住在聚宝门内的竹炭坊里。

        竹炭坊,听名字就知道是什么地方。

        高弘图这栋寓所还是租的,并没有买下来。

        府上人口也只有一个老妻,一个花甲老仆,就仨。

        “老爷,贡院街被堵住了。”老仆隔帘禀道,“只能绕道了。”

        高弘图闻言撩起牛车布帘,果然看见贡院街一直堵到了锁淮桥这边,看这架势,估计是从锁淮桥一直堵到南宫内务府。

        看到这,高弘图就开始揪自己胡子。

        可惜啊,真是可惜,卖债的银子不入户部太仓库。

        “绕道!”高弘图刷的将布帘放下,眼不见心不烦。

        但是高弘图很清楚,今天这一天都不可能有好心情。

        ……

        崇祯父子三人此时的心情却是极好。

        尤其对朱慈烺来说,真是双喜临门。

        崇祯不喜欢搞排场,所以朱慈烺的大婚也得以以最快的速度走完了全部的流程,昨天晚上就已经娶太子妃过门。

        想起昨晚的合卺礼,朱慈烺就想笑。

        当时他真是以上法场的心情揭开的太子妃红盖头。

        只不过,上天却给了他丰厚的馈赠,新娘子竟然出奇的美丽。

        “父皇,你看你看,皇兄又在傻笑。”朱慈炯笑道,“一上午就没停过,至于么,娶个媳妇至于把你乐成这傻样?”

        “三弟,你还年幼。”朱慈烺笑着说。

        “等再过两年,你也娶了王妃就懂了。”

        “嘁,我才不娶王妃。”朱慈炯很不屑。

        小男孩都这样,一个个的都以娶妻为耻。

        旁边的崇祯也是无语,心说旁边还有个尝过肉味的老家伙呢。

        不过话说回来,给朱慈烺选一个太子妃问题不大,但是他自己找后妃就很麻烦,逛青楼都不能轻易逛青楼。

        暂时只能憋着。

        父子三人正说话之间,马鸣騄匆匆进来。

        马鸣騄这一阵真忙坏了,人都瘦了一圈。

        没有上任之前,马鸣騄还担心内务府没有事情做。

        可是等到真的走马上任,他才发现事情真不是一般的多。

        先是抓捕韩赞周的参随以及上千个爪牙,然后追索财物,再然后核算返还税银,还要尽可能的确保中间不出现差错。

        好不容易返还完了税银,又要准备发卖债券的事。

        债券的事说起来很简单,准备起来却异常的繁锁。

        首先是准备印刷债券的纸张,必须得是上等麻皮纸。

        找到纸坊之后,还得找刻匠,而且得是擅长微凋的刻匠。

        然后是印刷坊,找好印刷坊还得找颜料,还得调和颜料。

        得亏有国子监的两千多学生外加奉诏勤王的几千个士子,马鸣騄有充足的人手,同时这些士子对于纸张笔墨及凋刻等事也极为熟悉,同窗之间一说,立刻就知道哪有好纸,哪里有最好的印刷坊,哪里又有水准最高的微凋匠。

        累个半死,总算把差事办成了。

        马鸣騄道:“圣上,印刷坊已经把债券送过来了。”

        “债券已经送到了?走,瞧瞧去。”崇祯欣然起身。

        带着两个儿子来到外间,只见大厅里放了两个箱子。

        顾杲和吴应箕守在旁边,看到崇祯过来,赶紧打开箱子。

        马鸣騄从箱子里边拿起一叠债券,分别递给崇祯父子三人。

        崇祯接过债券摩挲了下,顿时感到一等莫名的亲切,这就是纸币啊。

        好吧,崇祯让马鸣騄印的其实就是纸币,只不过是借了债券的名头。

        如果仅仅只是债券,根本不用这么麻烦,只需让账房登记姓名籍贯,然后再出具一张收据就可以,根本就不会有伪造债券这种事情。

        因为债券伪造了也没用,必须本人兑付。

        印刷纸币就要麻烦得多,纸张得用最好的。

        印刷的油墨得特殊调制,还得有水印和密字。

        所以,崇祯完全是用印刷纸币的标准在印刷债券。

        不管将来是否发行纸币,先把印纸币的技术储备起来。

        当然,眼下肯定不具备发行纸币的条件,毕竟大明宝钞都还在流通,而且缙绅商贾觉得拿来擦屁股都娴硌得慌,简直毫无价值可言。

        崇祯让马鸣騄印的债券不同于大明宝钞。

        大明宝钞本质上还是一张票据,但是马鸣騄印的债券至少样式上已经跟后世的纸币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比百元大钞略大些,略厚些。

        债券正面以及背面都有精美的彩色图桉。

        这些图桉里边藏着密字,还盖了崇祯的宝玺。

        正面中间写了大写的“十年期国债壹万两整”字样。

        背面中间则用阿拉伯数字写了10年期国债10000两。

        债券额度只有三种,分别是一万两、五千两及一千两。

        “好,很好,马卿你辛苦了。”崇祯对债券感到很满意。

        听到崇祯的夸奖后,马鸣騄终于松口气,说:“这都是臣应该做的。”

        崇祯闻言只是笑笑,眼下也不到酬劳的时候,当下又说道:“既然债券已经送到,那就开始发卖吧,外面的缙绅商贾估计早就等急了吧。”

        “遵旨。”马鸣騄拱手一揖,又走出大厅喝道。

        “来人,打开大门,大明朝首期国债发卖开始!”

        为了达成震慑效果,马鸣騄特意调来了两百个夷丁。

        这两百个夷丁都是全装惯带,标枪般插满整个内务府。

        所以大门打开之后,等候多时的缙绅商贾也没敢造次,而是按着队列依次走进来,又在士子的引导下进入席位。

        发售现场依然是水榭加回廊。

        一千多个缙绅及商贾被引入四周回廊。

        马鸣騄则是踌躇满志的走到中间水榭。

        “诸位,由于到场的缙绅商贾有些多,所以首期发卖的二千万两债券不一定够卖,因此为了确保所有人都能够买到债券,本官在这里改一下规矩。”

        几十个大汉将军迅速将马鸣騄刚才的话传遍四周的回廊。

        听到这,不少到得比较晚的缙绅商贾便松口气,他们还真担心会按照次序买债券,这样的话轮到他们时只怕汤都没得喝。

        马鸣騄又道:“我们会先统计到场人数及预期的购买数额,然后酌情定一个比例,再按照这个比例进行折算,大家放心,在座的诸位一定能买到债券。”

        很快有上百个士子拿着名册,走到回廊中挨个询问。

        士子在拿到第一手数据之后,迅速送到账房交给账房先生统计。

        不过一盏茶功夫, 最终数字就呈送到崇祯御前,到场的缙绅商贾一共有1073人,预期购债额度为六千余万!

        说真的,马鸣騄被这个数字给吓着了。

        六千万!大明岁入最多也不过两千万!

        崇祯的心情就显得十分平静,这跟他预估的差不多。

        虽然他做了大量的铺垫工作,可是观念和习惯的改变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要想让整个江南的缙绅商贾接受并拥抱金融业,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崇祯的心理预期是两成,只要有两成的民间存银调动起来,那就是成功。

        现在差不多正好是两成,因为他估计整个江南八府一州的民间存银应该在三亿两左右,六千万正好五分之一。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小说《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134章 六千万两!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