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历史军事>>崇祯大明TXT下载>>崇祯大明>> 第四百七十一章心应折(一)TXT下载

    崇祯大明: 第四百七十一章心应折(一)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崇祯大明第四百七十一章心应折次日。

        御书房中就多了一封请辞的奏章。

        不是张鹤鸣有多么的不贪恋权势,实在是被辽东的战报给吓怕了。

        自己已经时日无多。

        可不能因为曾经的陈年旧事,连累了自己的族人。

        别看皇上一天到晚的,没有一个做皇帝的样子,然而正因为如此,才会让更多的人猜不透皇上的心思。

        或许以前有人猜透过。

        可如今就没有人能够做到了。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皇上早就没有施展过了,说实在话,自从朝堂换了两朝臣子之后,皇上有没有用过类似的手段。

        然而。

        正因为不用,才会让所有人更加的忌惮。

        谁也说不准,朝堂之上的人都烂了,皇上会在什么时候,再次出手。

        当然。

        现在想这些都为时过早。

        所有的文臣武将,都在努力的做出政绩和军功,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够封侯拜相,又或者做一任诸侯国的国主。

        虽然分封国主这样的事情,大多都是捕风捉影。

        可信得让人也大有人在。

        另一封密信,就只昨天加印的报刊,刊登出去,整个京师给出的各种反馈。

        崇祯坐在桌子旁,蹙着眉头,心不在焉的瞧着手中的奏章。

        双眼失神的毫无光亮。

        脸上不断变化的表情,让不明所以的人,还以为皇上年纪轻轻的,患上了不治之症,正痛苦的忍耐着。

        突地。

        “嘶····”

        一声难以明确描述的声音,从崇祯的牙缝中挤了出来。

        然后身体仿佛无力一般的靠在了椅子的靠背上面。

        不大一会,就见到从桌子底下,钻出了一个脑袋,鬓角凌乱,呼吸急促,嘴角还有这一丝白。

        “呸!”

        “这就是你说的好玩的?”

        仔细看正是张嫣,双颊绯红,一抹娇羞,站起身来第一件事,就是在崇祯的腰上嫩肉上狠狠的掐了一把。

        今日她前来找皇上,是因为想要出宫散心,然而刚刚走进了御书房。

        就在这个听起来和神圣的地方,做出了她从未曾想过的事。

        “好玩的在后面呢,你看看今天发来的奏章,帮我也批阅几个。”

        崇祯略一休息,就记起了刚刚自己正在办的正事。

        “我去旁边的洗漱间,洗漱一下。”

        已经依了崇祯一次,现在可不能在顺着崇祯的意思。

        谁知道,会不会因此而得寸进尺。

        弄出更加难堪的事情。

        在匆忙走出去的时候,张嫣不知为了心中一荡,莫名的有了一种禁忌的情绪。

        心里忽然闪过了一个念头,下一次自己应该能更熟连一些。

        崇祯在张鹤鸣的奏折上批了一个“准”字。

        若不是他手中真的无人可用,而张鹤鸣聪明的,紧跟他的步伐。

        在写报刊的时候。

        说用白话文,就用白话文,还是越水越好,张鹤鸣就老老实实的跟着照办。

        然后又说要刊登依稀饿,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事情,张鹤鸣依旧很好的配合了,为此还放下了身段,去请教一些上了年纪,庄稼种的好的老农,专门写了一下如何种植各种农作物。

        为此收获了不少百姓的好感。

        随后就是工匠,教人如何分辨一件家具的好坏。

        在接下来的就是商人。

        反正只要他想办的,都办的妥妥帖帖,除了一开始,其余的根本就不需要他来操心。

        说不得现在,崇祯已经过河拆桥,让张鹤鸣和韩爌一起作伴了。

        “老小子,知进退,明得失,难怪可以安安稳稳的活到了现在。”

        对于这些人精,崇祯可是小心了再小心。

        生怕一个不好,自己控制不住,在关键的时刻,坏了自己的大事。

        “嗯···接任的人是叫王与胤,看过他的几篇文章,写得还算不错,这个也准了。”

        连续了批示了两个准字。

        瞧见还有厚厚的一摞奏章,就知道最近应该是因为事务繁忙,都给堆积到一起了。

        “湖广赈灾已经结束,现在全面进入了灾后重建,速度还是挺快的。”

        对于张维国的本事,崇祯很放心,这老头虽然胆子小,可能够踏踏实实的做事,就是修路和建房,他可以胜任。

        搭桥就很难办了。

        小一点的桥倒是没什么,那种跨江大桥,需要的技术含量就很高了。

        随手翻出了道院,对于架设桥梁的设计数据。

        心中估摸了一下,暂时还是没有办法做到。

        人力是一个方面,机械作业还不是很成熟,更重要的是,钢材

        现在都大部分运用到了军事上。

        在民用方面的投入太少。

        崇祯思虑了一下,打算扩大生产钢材的工厂。

        随着大明的而经济复苏,需要用到的钢铁,也越来越多。

        菜刀,镰刀,锄头,铁锹等等。

        每一样,都是一种巨大的消耗,年后还要生产连射步枪,进行全军换装。

        随便盘算一下,都是一笔更大的开支。

        也就最近大明收拢了不少的奴隶,才有底气在最危险的情况下,加大开矿的规模。

        “先就这么办,再开办三个高炉,应该能够满足如今整个大明对于铁矿的需求。”

        在奏章上写着:道院配合钢铁厂,设计最新,产能更大的高炉。

        具体怎么做,崇祯是不知道的。

        大明的能人是有很多的,关于高炉的建设,也大都是从各个矿场拉出来的人才。

        目前来看,做的还都很不错。

        至于辽东镇的事情,上面说的就是袁枢发现了鞍山铁矿的秘密。

        鞍山是要开发的,可不是现在。

        两面强敌,别看现在已经打退了皇太极,认真来说,人家的主力还真的没有损失多少,反而是拉长了大明的战线。

        打下了辽东镇,以刘兴祚和刘文秀的兵力,只能勉强防守,最多就是用火枪骑兵进行游击战。

        李过那边攻打沈阳,也是如此。

        只有刘体仁的战役打的,让崇祯是一阵无语。

        尽管已经看过了不止一次,然而每一次崇祯都是拿来当做来读的,其中的主角,就是刘体仁本人。

        “原来报纸上说的都是真的?”

        已经洗漱完毕的张嫣,凑了上来,看着崇祯手中的奏章,上面只是寥寥几字,可后面还有军法官洋洋洒洒的几万字。

        末了还配上了图画。

        很是形象的说明的当时的情况,都是真的。

        不是他们在骗人,而是那些建奴们真的会玩。

        “自然是真的,不过,正因为是真的,我反而不知道该如何赏赐他们。”

        崇祯一手拿着奏章,一手拿着毛笔。

        没法下批示啊。

        想必,现在文渊阁当中的那些朝臣们,也在苦恼这样的战绩吧。

        “水淹双堡,打仗还能这么打,也算是古往今来,第一次了。”

        崇祯斜眼看了看张嫣的胸膛。

        “水淹双堡啥的,离着京师太远,我觉得手抓双堡,应该近在眼前。”

        说着崇祯很是熟练的胡来了起来。

        汗滴禾下土是没有的。

        可沾湿奏章,也算是做皇帝的操劳国事,辛苦了。

        **

        文渊阁中的李长庚。

        把手中的公文看了不下几十次。

        每一次看过之后,都会心生感慨,能把敌人打成这幅鬼模样,真不知道那些建奴们是吃了大明军队的对少苦。

        他只想说。

        ‘干得好样的’。

        深恨自己已经老了,不然非得脱下官服,换上军装,好好的上战场一次。

        以文治武,一直以来都是大明的国策。

        现在新皇崇祯已经变了这种潜规则,让武人自己治理自己,在很多场合,文臣们还是不服气的。

        总觉得这样下去,大明就要毁了。

        还为此上了不少的密折,却都皇上压了下来。

        时间不长,武人的战斗力,就让所有的文臣闭嘴了。

        他们文臣办不到的事情,武将却全都办到了,而且比文臣们办的还要漂亮。

        不得不说么这是一种无声的讽刺。

        这也是不少的将官,宁愿一直待在军队之中,不愿意去转业地方上的原因之一。

        “大明不是皇上昏庸,不是文臣烂了,不是世家大族烂了,也不是商人们烂了,而是当时的所有士大夫,儒生们从根子上烂完了。”

        一种明悟,让李长庚深切的意识到。

        当年若不是朝堂换了两波大臣。

        若不是皇上编练新军,直接清理了能够控制住的各个县城。

        现如今怕是闹出这种自己绑着自己的笑话的,很可能就是大明自己。

        他却不知道,若是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

        真的是留下了一些笑话。

        譬如说:头皮太痒,水太凉等等可以流传千古的名人名言。

        “一个将军的职务,应该是少不了的,不过一次性产生两个将军······”

        每当想到这里,李长庚心中的压力就很大。

        文臣势弱。

        特别是在这种武夫当道的时候,就更加是处于一种弱势。

        “难办啊,李定国这小子,去了一趟衮州,居然不回来了。”

        只有遇到了麻烦事,通常李长庚都会想到李定国。

        人家年轻,脑子转动的快。

        可以迅速的从千条头绪当中,找到最正确的那一条。

        思绪良久。

        李长庚还是迟疑不决。

        “得找晁刚好好的问问,毕竟都是军队的事情,这方面他应该最清楚。”

        **

        晁刚今日没有在军部坐镇。

        从辽东过来的军报,他早就熟读在心了。

        就连昨天的报纸,都一块块的把关于辽东战事的消息,剪了下来,小心的加在一本三十六计当中,作为自己的收藏。

        此时走在城门外的新修建的街道上。

        他要是没有记错的话,当年皇太极领兵破了山海关,打了进来,他就是带领火枪兵,从这里接过王冲的战线的。

        也是从这里开始,打退了一个叫做杜度的人。

        当时他的名声不显,而杜度已经在辽东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

        奈何他不认识。

        带着新编练的火枪兵,一阵猛打,居然拿下拉大明面对建奴的二场大捷。

        现在经过了好几年。

        战火洗礼的地方,早就看不出原来的痕迹了。

        一座座的房屋,栉比鳞次,错落有致。

        行走在街道上的百姓们,也大都面带笑容的说着最新的报刊。

        对于大明的报刊,百姓们还是很相信的。

        这个时代,还没有产生所谓的专家,更没有那种为了销量,胡说八道的撰稿人。

        所以,哪怕是报刊上说的那些战事,哪怕是再离奇,也都会相信。

        晁刚瞧着喜乐的百姓们,恍如昨日。

        那时他领兵一路追着建奴打,一路上看到的人间惨剧,简直是不寒而栗。

        现在好了。

        建奴已经被打的龟缩了起来。

        再也无力进攻大明了。

        这是一个好朝代,文臣清廉,武将勇猛,百姓安居乐业。

        史书上的盛世,晁刚没有见过。

        只是从文字当中寻找一二,似乎也没有现在的大明好啊。

        不是他自夸。

        单单就是吏治这一块,有多少朝代能够比得上现在?

        就是在太祖皇帝朱元璋的年间。

        每一天都有因为贪赃枉法,被剥皮填草的官员,可那又如何?

        该贪赃枉法的,依然在贪赃枉法。

        那些官员们,仿佛在和皇上斗智斗勇,所用出来的手段,简直是匪夷所思。

        “老夫服了,我儒生确实误国不浅。”

        在街角上,一位老儒生,给周围的人念着昨天的报纸。

        然而只念了一半,心中就已经佩服不已。

        他无法想象,是怎样的战斗,才会让建奴们乖巧的,比自家养的小狗都要乖巧。

        排着队。

        自己绑着自己,而且那些绑着他们自己的绳子,还是他们自己搓出来的。

        “尽管不想承认,现在确实天下清明,都说黄河清,圣人出,照我看,黄河清不清,和出不出圣人,没一个铜元的关系。”

        说话的是另外一名中年儒生。

        崇祯断了他们的八股科举之路,若是以往的话,绝对不会来给人读报纸上的消息。

        在他们看来,那就是有辱斯文。

        写文章的笔法,一点都不简练,啰里啰嗦的一大堆废话,让他们写得话,绝对只需要几句,就能够说的很清楚了。

        更让他们难受的是,其中还要用标点符号。

        让他们断字的这种专业知识,都到了无用武之地了。

        可这一次不同。

        大街小巷当中,都在议论着辽东的大捷,不看上一眼,总觉得对不起自己读过书,懂识字。

        “文臣的归文臣,武将的归武将,我记得皇上是这么说的吧?现在看来,皇上的办法,也没有错。”

        在这种时候,可没有人真的会对文武两分,有什么极端的看法。

        大胜仗了,不但是武将的战功。

        在后方,搞后勤的文臣,也是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皇上这么说过吗?我怎么记得说的是,学术的归学术,治国的归治国?”

        另有人诧异的问道。

        晁刚一笑而过。

        如今也没有人,真的拿武将功高震主来说事了。

        巧妙的军队结构。

        让任何一位领兵打仗的将军,都没有办法拥兵自重。

        谁若是真的这么做了的话。

        首先,参谋和军法官这一关,都过不去,更不要说,兵源和粮饷了。

        乐文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崇祯大明,小说《崇祯大明》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崇祯大明 第四百七十一章心应折(一)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