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历史军事>>锦衣状元TXT下载>>锦衣状元>>正文 第四百三十六章 二场、三场TXT下载

    锦衣状元:正文 第四百三十六章 二场、三场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二月十一,会试第一场结束。

        朱浩出场后回去简单休整,谁都没见,连孙孺和公孙衣想问询他有关考试的情况都被他拒之门外。

        紧接着当天下午就要再次入场,准备第二场考试。

        二月十二,会试第二场。

        五经题朱浩选的是《诗经》,题目为:“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天黑了,天黑了,为何不回家?若不是为了君主,谁会在泥浆中劳作?”

        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也有社会分工层次分明的意思在内。

        大概有种臣子的自哀,我们辛辛苦苦为了谁?还不是为了皇帝你?而皇帝这会儿正干嘛?胡作非为!这不是伤我们的心么?

        五经本经到会试时仍旧通行,会试放榜时,考生本经都会列在其姓名之下,明朝会试录中都有列明。

        ……

        第二场中“论”题:“论,君子不动而敬。”

        语出《中庸》。

        字面意思是,君子什么都不需要做,就可以获得尊敬。

        联系出处上下文,也有君子人前人后表里一致的意思。

        这是论君子修养的。

        “论”题,不需以八股文来写,纯粹就是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二百字到三百字左右,考察学子个人临场发挥,但即便不以八股文来写,制式仍旧与八股文相似,不能戏谑和调侃。

        “诏告表内科”题目三道。

        其中一题为:“拟,宋改封孔子后文宣公世愿为衍圣公。”

        这题目对朱浩来说,倒是有几分意思。

        衍圣公也就是孔家后人,以大宋朝廷的名义,来拟定这样一道诏告,属于对考生应用文水平的考察。

        衍圣公传到当下,为孔闻韶,系孔弘绪之子,属于一个跨代传承,因为孔弘绪当年有奸杀罪行,被剥夺了传承,由孔闻韶的叔叔继位,后在弘治十六年传回到孔闻韶名下。

        孔闻韶与大学士李东阳乃是姻亲,其子与建昌侯张延龄也是姻亲。

        此人属于典型的“罪臣之子”,在大明罪犯的后人连科举的资格都没有,更别说是做天下文人的楷模。

        此题似在暗讽孔家内部传承。

        “判”题则类似于公堂审案,考察考生对《大明律》的了解。

        题目中有“器用布绢不如法”、“出使不复命”这样的内容,不是让你来议论,而是以公堂审案的方式对其进行判罚。

        也属于应用文范畴。

        ……

        第二场结束。

        二月十五,第三场如期开考。

        策问题目,上来第一题涉及家国大事:“问,汉唐以武立国,传承以定国之治,然乱国于武。夫宋以文治而安天下,四海升平,为外夷所扰,覆巢令苍生苟全……”

        第一题考察的是文武立国的问题。

        这是让考生来阐述,在治国安邦上,到底是以文立国重要,还是以武立国重要?

        总之举例的朝代都已经玩完,不管是以文立国还是以武立国,最终的结果都是走上衰亡,所以这道题目并没有准确的方向,你说以文立国也行,以武立国也无不可。

        但若是议论方向以大明立国为标准,你就不能再拿汉唐和宋来打比方,就要直接写……明以何立国作为你的基础论调。

        一般文人当然是推崇以文立国,把士大夫的地位推得高高的,但这是考官出题的真正目的?

        若是转为中庸的腔调,文武并举,就会将题目的议论方向带到中庸上。

        这就是策问中最典型的题目考察方向,需要“预设前提”,不管是以文还是以武立国,都要讲一个先决条件,也要讲情况之发展,会试考题中遇到策问题目,那是要讲辩证唯物主义的。

        朱浩的议论方向,索性就以“太祖以鞍马定天下,驱除鞑虏”作为点题的开头。

        朱浩要阐述的观点,以武安邦,以文教化世人,虽是并举,却以武为先,这是朱浩真实想法的写照。

        你光靠文来立国有个屁用,不管是外夷入侵,还是国家内部出现动乱,你靠嘴巴能把问题解决?

        最终还不是要用到武力?

        读书人不爱听这些,但读书是为了教化世人你不能不承认吧?战场上杀敌不能靠四书五经也要承认吧?

        ……

        二题问“天时周礼”。

        三题论“礼乐安民,服化百姓之道”,提到几位先贤的论调,有点像是唐寅在弘治十二年吃瘪的“四子造诣”考题,这大概也是策问题所定的一个基调,就是在第三题上拿出一些先贤的说辞,以此来论一个有关圣人治国方向的题目。

        但这次因出题方向浅显,不像程敏政那么头铁,非要炫技卖弄,题目算是中规中矩,不会让考生找不准下笔点。

        前三题都属于经史策。

        只有第一题把方向引向大明立国之本,有点时务策的影子。

        第四题属于正经的时务策,论江赣地方叛乱后安民细节,无非是减免赋税等,不管是文人还是武人,这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

        第五题则是论海倭,这有点从时务策往战略策的方向转变,题目中多次提到“太祖收海民归于内”的说法,这就提到了大明执行已久的海禁政策,最后仍旧以礼教安民之类的观点作为结尾,有点文人治国想当然的感觉。

        ……

        ……

        一次会试,三场考试,通篇题目都算出得中规中矩。

        没有特别出彩的题,算是紧跟时代脉搏,题目中几次出现跟宁王谋反关联的题目。

        相比于乡试之前多考察考生对于四书经义的掌握,到会试这一级别的考试就比较侧重考察考生治理天下的能力,如果只是那种读死书靠死记硬背侥幸混过乡试的书呆子,或者像祝允明、文徵明这样光有才学而没有治国远见之人,遇到这种考试想中榜机会少之又少。

        朱浩在完成第三场考试后,也在思索这方面的问题。

        虽然说封建科举荼毒人心,但在某些方面的直观和远见,却非后世一些考试能比拟。

        后世很多考试,主考应用文,就是一成不变的答案,再就是考人脉关系和临场应变,对于天下大势的考察仅仅局限于设定答案后的片面考察。

        而封建科举看起来都是以四书五经为基调,以圣人之言为蓝本,却因为圣人也没规定说一定是天圆地方,考生对于家国大事的意见可以走向不同的议论方向,以此来判断考生的治国才能。

        不局限于世家门阀出身,更在意文章中所体现出的才学以及政治抱负,寒门中也能出雄韬武略有着远见卓识的贵子,一步登天是有可能实现的。

        ……

        ……

        三场考试结束。

        朱浩如乡试一般,回去后先好好休息,谁都不见。

        等疲惫的身心恢复,他也是先顾自己手头的事情,就连唐寅让于三过来通知大家伙儿聚一聚喝场酒,朱浩都没工夫搭理。

        “朱浩这小子,也不知他考得如何,从考场出来便如没影了一般,世子那边也不去,这边请他过来也不成行,或是此番考试考砸了?”

        唐寅在跟蒋轮、陆松一起喝酒时,不住摇头。

        蒋轮笑道:“朱小先生本事强,说不定就考中了呢?老唐,你莫不是心中吃味?”

        “怎会?”

        唐寅面有不喜。

        陆松急忙倒酒。

        恰在此时,唐寅带到京师的老仆进来通禀:“老爷,苏东主现已折返京师,约见朱少爷,但投贴无门,所以特地差遣人过来询问。”

        唐寅皱眉:“没瞧见正喝酒吗?苏东主找的又不是我。”

        陆松有些紧张:“会不会涉及安陆的王府生意?”

        陆松本要站起来,蒋轮一把将他按回到座位上:“不打紧,就算是,咱在京城,跟王府做生意还能让咱插手进去不成?我看多半是苏东主,又有事求于朱小先生。咱喝咱的。”

        唐寅对老仆道:“跟来人知会一声,就说我们这边暂时也找不到人,会试刚结束不久,不是急事的话先缓上两天。”

        “是。”

        老仆领命出去通知。

        几人又多喝了几杯。

        蒋轮问道:“唐先生最近不知作何打算?我从建昌侯那儿听闻,说是陛下不日将启程返京,约莫四五月间抵达京师,届时世子或可顺利继承王位。等世子归乡,你不会想着去江南吧?”

        显然唐寅之前已在蒋轮和陆松等人面前提过,自己要回乡省亲之事。

        唐寅看起来孤家寡人一个,好歹膝下有个女儿,就算嫁人了那也想隔一段时间就看看,总归有个归属感。

        “再说,再说。”

        唐寅不着急决定一些事情。

        之前他态度还算坚定,起了离开兴王府之心,但现在娄素珍劝他留下,晓以大义,唐寅又举棋不定了。

        “要回去的话,京城也不知该买点什么好,土特产什么的多带一点。”

        蒋轮并不属于办实事之人,歪门心思不少,“另外就是世子……也该称兴王了,姐姐的来信中明确说明,他年岁已不小,就算今年不能成婚,也该把婚事定下。难得到京师一趟,京师中有什么名门望族之女,王公贵胄家的……让我多打听打听。”

        唐寅道:“就怕这会儿没人愿意跟兴王府联姻。”

        蒋轮撇撇嘴:“那可说不准,那些人家的女儿再不济也是王妃,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再不行,就让陛下赐婚,连继位带定婚约,一并给办了,等世子过了大祥之期就成亲,我到京城来也算任务在身。你们最近也帮我打听一下,我再去信跟姐姐说。”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锦衣状元,小说《锦衣状元》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锦衣状元正文 第四百三十六章 二场、三场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